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穿越關羽,從水淹七軍開始 > 四十一掌 孫權:可是他叫我英豪誒

四十一掌 孫權:可是他叫我英豪誒(1 / 1)

推荐阅读:

江東,建業。

劉備特使鄧芝一進來吳王府,就看到大殿前沸騰的大鼎,鼎中油氣蒸騰,下麵木柴滋啦滋啦的燃燒著,火焰猛烈。

堂上左右還各有刀斧手十人,虎視眈眈。

鄧芝不慌不忙走上殿來,拱手行禮:“參見吳王。”

大魏吳王也是王,雖然季漢這邊都不承認孫權是王,但到了人家的地盤,鄧芝還是尊重了一下孫權。

百官見鄧芝言語客氣,態度卻是倨傲,連腰都沒彎,紛紛指責:“見了我主,何以不跪拜?”

鄧芝不卑不亢答道:“上國使臣,不拜下邦之主。”

之前,孫權的使者到了魏國或季漢,見了魏帝曹丕或漢中王劉備時,可都是行得跪拜之禮,所以他們認為鄧芝也該對大魏吳王孫權行跪拜禮,

沒想到今天被狠狠噎了兩次。

在鄧芝到來之前半個時辰,魏國使者先一步到來,也是不拜孫權。理由也同樣是“上國使臣,豈能拜下邦之主”。

一句話,懟得江東眾臣很是沒有臉麵,但又不好搶在孫權問話前發作,隻能暗生悶氣。

孫權冷哼一聲:“好不自量,你要用三寸之舌,效仿諸葛亮說江東嗎?”

當年諸葛亮能夠遊說東吳成功,是因諸葛亮辯才無雙,智謀超群,還因我東吳當時已是生死存亡關頭,沒有選擇,不投降就隻能奮起反抗曹操。

你小小鄧芝,也想說(shui我?

豈不知我現在最恨的人就是劉備,前仇舊恨加起來都有一籮筐了。

“殿前油鼎,專為你而設。”

鄧芝哈哈一笑:“人言吳王識大體,明大勢,今日一看不過如此。東吳已是生死存亡之秋,卻不知自保,反為難我一使者。”

“這…”孫權語塞。

前次殺使之事在荊州傳開後,不光是荊州各大族人心浮動,全部心向劉備。出錢出力出物資,助劉備贏下曹魏的南征之戰。

反觀東吳,孫權在這之後征調民夫或征用物資,各大族比之前更拖拉。

這讓孫權一直後悔不已。

但是隻要這鄧芝今天說不出個一二三來,他還敢殺使。

甭管殺使之後會不會失人心,至少現在解恨!

“你要為劉備當說客,來說孤絕魏向蜀,是否?”

鄧芝擺手,“不然,我今不為遊說,專為東吳生死存亡危機而來,隻是這鼎中油已沸,不烹一人,豈非浪費?”

說這話時,鄧芝看向魏國使臣。

“哦,我東吳有何生死危機?願先生賜教。若說得好,必如先生所願(烹殺魏使);若說不好,那就請先生入鼎一試。”

鄧芝臉上毫無懼色,泰然說道:“曹丕遣使來吳,約大王起兵伐漢,可有此事?”

“有!”

“吳王並未同意,對否?”

孫權眉毛一挑:“不!因軍需尚缺,故而還未出兵。”

“若出兵,大王以為能勝否?”鄧芝直視孫權,開門見山道:

“若不出兵,必得罪於魏國。”

“此時吳王已是騎虎難下,稍有不慎,便危在旦夕。豈能說無生死危機?”

“這……”孫權再次語塞,不能對。

在鄧芝到來之前,他也正為這事頭疼。

張昭見狀,出列接過話頭:“魏吳兩家聯合,四路發兵,料想蜀漢豈能抵擋?”

“張大人,何以不見三路伐漢之戰?曹丕興兵百萬前來,卻損兵折將退去,加上一個東吳,能贏否?”

那都是關羽勇猛善戰……張昭撇了撇嘴。

鄧芝繼續說道:“現如今我主已坐擁五州之地,帶甲之士百萬,來日或順江而下吞吳,或北上伐魏,何人能擋?”

百萬大軍?吹牛皮,你主劉備真有這麼多兵馬,還能窩在荊州被曹丕打上門……張昭繼續撇嘴。

“今東吳若答應魏使要求,起兵向西,則我主會先伐江東,屆時我大軍一到,再想後悔可就晚了。”

“若東吳絕魏向漢,則我主近日稱帝之後,願封吳王為大漢吳王,將荊,楊,交三洲之地設為吳國封地,且不需吳王遣子入朝為質,吳王隻需配合我主的六十萬大軍六路伐魏即可。”

你主劉備有六十萬大軍我張昭倒立吃屎!

還有,空口許諾誰不會,這話誰信誰就是狗……張昭還是撇嘴,剛才還說帶家之士百萬,現在又說六十萬大軍六路伐魏。

“喔,此言當真?”孫權明顯信了:“但不知是哪六路?”

“………”張昭默然退回班列。

鄧芝遂將六路兵馬明細一一道出。

“今馬超已據西涼,我主令其提三萬騎兵(實則是一萬),號曰十萬大軍出武威,進逼隴右。此一路也。”

“另派魏延提兵兩萬,號曰十萬,修複通往漢中的棧道,以攻長安。此二路也。”

“又派使者往草原,邀柯比能率軍十萬向南攻並州。此三路也。”

“再邀使者往遼東。約公孫恭出兵十萬出兵向西攻幽州。此四路也。”

“關羽則親率十萬大軍屯駐樊城,北伐中原,直指洛陽。此五路也。”

“再加上吳王一路十萬大軍向合肥,此六路也。

“如此六十萬大軍六路齊出,曹魏焉能抵擋?”

這話聽得堂上眾人紛紛咂舌,暗暗驚歎於此策狠辣,更驚歎於蜀漢如今勢力之強,竟與曹魏不相上下。

“不知吳王願與魏和,還是與漢和?”鄧芝問道:“若願與魏和,請即烹我!若願與漢和,請即烹魏使!”

此言一出,孫權一下子就被架了起來。

鄧芝又道:“我主常言,吳王是當世真英豪,世間英雄,現唯有備與權也。”

“相必吳王必會做出正確決斷。”

其實我不想和魏結盟,也不想與劉備和好,

但是他叫我英豪誒……孫權略一沉吟,決定幫目前看上去勢頭最強的一方。

命人將魏使烹了。

而後請鄧芝入後堂詳談。

至此,六路伐魏大軍皆已就緒。

………

荊州,

襄陽。

諸事齊備,多官整設鑾駕,迎請漢中王登壇致祭。高聲朗讀由劉巴起草的即皇帝位告天祭文:

【惟建安二十七年十二月丙寅期,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備,敢昭告於皇天後土: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複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雖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邦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天神尚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簡而言之,登基告天文強調了劉備的漢室血統,宣稱漢帝劉協已亡、曹丕僭越稱帝,劉備作為漢室唯一合法繼承者,承繼大漢,義不容辭。

建安二十七年,季漢章武元年(公元222年)。

十二月十二日。

劉備在襄陽稱帝,國號為漢(為區分於西漢和東漢,下文統稱季漢),年號章武。

隨後封關羽為大將軍,襄陽侯,假節鉞,總領天下兵馬,位列將軍之首,

張飛:封為西鄉侯,車騎將軍,假節,位列將軍次位。

黃忠(已病故):追封為關內侯,此前已升至後將軍。

馬超:封為武威侯,假節鉞,驃騎將軍。

趙雲:封為關外侯,征東將軍,

魏延:無侯爵,從牙門將軍升至鎮北將軍。

糜竺:封為安漢將軍,位列三公之首。

許靖:封為司徒,位列三公次席。

諸葛亮:封為丞相,未獲爵位,位列文官之首。

其餘文武百官均各有封賞,不一而足。

季漢疆域所及,西北至西域,涼州;北至漢中,武都;東抵江夏,豫章;南包南中四郡(雲、貴二省及緬甸東部)。

轄區共有五州,四十五個郡。

人口五百三十萬(不包括西域諸國)。

總軍隊三十五萬(廣州交州五萬,荊州十五萬,益州十二萬,涼州兩萬,五溪蠻兵一萬)。

至此,大漢複立。

劉備遂下詔書,封孫權為大漢吳王,劃荊州,揚州,交州為吳地,名義上歸孫權統領,令孫權起兵十萬伐魏。

封漠北草原的柯比能為漠北單於,征南將軍,令其率軍十萬伐魏。柯比能再次響應劉備,率軍十萬往並州,雁門關一帶活動。

封遼東公孫恭為遼東王,征西將軍,令其率軍十萬伐魏。公孫恭欣然受命為王,命大將韓起領兵三萬,越過遼河,駐紮於柳城。

同時,馬超在涼州武威起兵進伐隴右三郡。

魏延率一萬民夫,大張旗鼓修複儻駱道,作出欲攻打長安之勢。

關羽也屯兵樊城,揚言要打到洛陽,活捉曹丕,生擒曹睿。

六十萬大軍分六路齊出伐魏的消息,很快傳到各地。

一時間,天下震動。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