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二年(221年)三月,孫權拒絕了張昭等人的連番勸阻,親自統兵五萬,號稱十萬,水陸並進,逆流而上殺奔荊州,執意要向劉備報仇雪恨。
劉備遂召開軍事會議,問計於眾。
“孫權率精兵十萬親征,大軍已至江夏,孫權兵駐夏口,前隊水軍已近陸口。其勢甚大,如之奈何?”
話音剛落,卻見潘濬排眾而出,行禮道:“大王。”
“哦,承明,有何良策?”
雖然私底下潘濬已同意出使孫權,但卻不能不明不白的去,這個官方流程還是要走的,且還得是自告奮勇請纓而去,而不是由劉備指派。否則,就有借刀殺人之嫌。
為人臣者,自是不能讓主公背上這種嫌疑的。
是以,趁劉備召開了這個軍事會議的時候,潘濬主動出列請使。
潘濬道:“臣食君祿多年,無以為報,今臣願舍殘生,去見孫權,以厲害說之,使兩家相合,共討曹丕篡漢之罪。”
前一次孫劉開戰時,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曹丕還沒逼迫劉協禪位。但此時,曹丕已經篡漢,大漢已經滅亡,所以潘濬所說也是有理有據。
甭管前一次孫劉兩家因為何事打起來的,彼時都是大漢王朝下屬的諸侯,是內鬥。
現在大漢已被曹魏取代,孫劉兩家名義上已經是漢室餘臣,應該一致對外共同對付曹魏,而不是繼續內鬥。
潘濬也是人精,故意把此行說的凶險萬分,這樣一來,一但成功完成任務,劉備不重賞都說不過去;一但完不成任務,回來之後也可以托詞以凶險難成。
劉備讚賞的看著潘濬:“有勞承明。”
潘濬遂駕一小船,帶二三隨從,順流之下夏口。來到孫權帥帳,說以厲害。
孫權仍在氣頭上,不過倒也沒有一上來就為難潘濬。
呂蒙偷襲荊州的計劃孫權多少知道一些,也知潘濬是荊州大族,今欲奪回荊州,還得仰仗本地大族支持。
是以,命張昭,陸遜陪侍左右,以禮相待。
“劉備襲我荊州,奪我揚州,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汝竟敢到此遊說,做一說客?!”
襲你荊州?荊州是你的嘛?荊州原是我主劉備的!
再者說,你孫權六年前不也派呂蒙偷襲了我主的荊州東三郡嘛,甚至你兩年前還派呂蒙謀劃著再次偷襲荊州!
還有,這爭霸天下奪州取郡的事,能叫偷嘛,那叫有能者居之!
想是這麼想,潘濬卻是沒有和孫權抬杠,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道:
“君侯祖上世受漢祿,今不思剿除篡漢曹賊,卻為一己之私怨,而興兵來伐我主,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
“今君侯不取中原,卻爭荊州,是棄重就輕也。”
“天下皆知君侯滿門漢室忠臣(孫堅是漢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烏程侯;孫策是漢乃漢之討逆將軍,會稽太守,吳侯;孫權是漢討虜將軍,揚州牧,南昌侯),必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今君侯置魏賊不問,反欲伐漢中王,濬以為不可取……”
“住口!”孫權拍案而起,眉毛直跳,怒火翻騰:“來人,推出去斬了!”
此言一出,潘濬大驚失色,心說剛才還好好的,我隻是把道理給講明白了而已,並沒有辱你孫權,怎麼就要殺我了?
但他哪裡知道,孫權先與劉備有賠了夫人又折兵加借地不還之怨,後有奪荊州之仇,再之後又將孫紹封為揚州牧並安置在陸口之辱,現今又派他這個說客上門繼續羞辱,是個人都忍不了。
張昭連忙勸道:“主公,不可,自古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況且潘濬乃是荊州大族……”
孫權猛地怒視張昭,“難道孤連殺劉備一個使者都不行嗎?”
張昭語塞,默然退後。
“來人,推出去,斬首!!”
在被吳軍士兵拖出大帳,架起來即將斬首的時候,潘濬才後知後覺意識到,自己此行可能是個借刀殺人之局。是關羽借孫權的手殺他,關羽是主謀,馬良是第一幫凶!
潘濬奮力大叫:“關羽匹夫,馬良小人,我被你們騙了!我被你們騙了啊!”
但回應他的,是閃著寒光,無情揮下的刀鋒。
一代荊州豪族,就此隕落。
待將潘濬推斬了,孫權猶不解恨,當即大手一揮:
“傳我軍令,大軍即刻開往陸口,急速攻打劉備!”
………
潘濬被孫權斬殺的消息傳到江陵。
劉備對著送來的潘濬首級痛哭流涕,不斷念叨著,“孫權匹夫,我誓報此仇!”
關羽在一旁差點沒笑出聲來。憋得好不辛苦,隻好以手遮眼,做出難過之狀。
但這些內情,外人並不知曉。
傅士仁在一旁就看得感動不已,暗暗愧疚於有這麼好的主公,自己之前竟然與呂蒙有所勾搭,自己是真該死啊…。
祭奠完潘濬,劉備繼續召開軍事會議,商議應對孫權水軍攻勢。
東吳陸軍此前折損大半,不足為慮;但東吳的水軍是真的能打,陣法嫻熟,配合默契。
不管是此前赤壁之戰時,與曹魏僵持的半年多時間裡,還是去年和季漢在陸口僵持的半年裡,東吳水軍在正麵對抗中都沒有吃過大虧,很是棘手。
簡而言之,東吳水軍隻要開到長江上,是肯定能獲得長江製水權的。
甚至,東吳水軍隻要願意,隻要不怕被鐵鎖鏈橫江斷了後路,甚至可以沿江而上一直殺到巫峽口。
如此,就讓季漢為數不多的水軍的處境很尷尬。
要麼隻能躲在港口裡,靠岸上工事依托拒敵;要麼在大江上相遇時,避得遠遠的不與交戰。
即使季漢水軍現在裝備了連弩,依舊是負多勝少。
因為東吳水軍最擅長的就是射箭,且射程比連弩更遠。
這正是讓劉備發愁之處。
“東吳水軍勢強,正急速攻打陸口,諸位可有良策拒敵?”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皆不言語。
劉備轉而看向關羽,
關羽倒是有應對之策,但是現在時機未到,且這個計策不適合在眾人麵前講出來,以免提前走漏消息,便搖了搖頭:
“今水軍不能戰,不如固守城池,關口,以待時變,另派人入川問計與軍師。”
“為今之計,也隻有如此了。”劉備擺手,“命各處守軍紮緊營寨禦敵。”
“是!”眾將領命,散帳而去。
………
成都,軍師將軍府。
諸葛亮看罷荊州傳來的書信,放置於案幾上,久久沉吟不語。
侯在一旁的幕僚馬謖撿起書信,快速瀏覽一遍,略一思索,開口道:“軍師,我有一計,可令孫權不戰自退。”
諸葛亮側目望向馬謖,很是詫異。
你又有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