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良侯關羽拜上:自董卓造逆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袁紹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此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傑瑞雖據有江東,已曆三世,然其常懷覬覦我之心,且其國險而民不附,賢不能為之用,世家之主如張(昭)、薛、陸、顧,步、全等,常思得明君,此可以圖,而不可為盟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儘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已為我所有,今兵馬鼎盛,正當東向用武之時。】
【大王既為漢中王,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若跨有荊、益,揚、交四州,保其岩阻天塹,內修政理;待北方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再命一上將將揚州之軍以向青、徐;大王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王室可興矣。】
【臣本布衣,販棗於涿郡,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大王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與臣結拜於桃園之中,托臣以肱骨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大王以驅馳。此後多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三十有六年矣。】
【大王知臣謹慎,故寄臣以荊州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大王之明;故二度北伐襄樊,單挑曹魏眾名將。今襄樊已定,兵甲已足,北方將生大變,當獎率三軍,東征揚州,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王業,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大王之職分也。】
【願大王托臣以討吳興漢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解良侯關羽再拜上。】
成都,
軍師將軍府。
諸葛亮看罷關羽奏章,一時間思緒萬千,久久不語,內心裡仿佛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震撼萬分。
看了一眼坐在對麵的劉備,發現主公神態也是如此。
欣慰,驚訝,糾結。
關羽這個奏章雖然寫得都在理,將當今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卻令諸葛亮感到十分怪異。
前半段所言,正是十二年前在隆中時,他與劉備密談之事,
當時關羽、張飛雖也在,但都在房外等候,並不知二人談話內容。
奏章的後半段,光看行文風格,確實與上文相同,但上下文情緒它不連貫啊。
而且,關羽不是個武將嗎?
什麼時候有了舞文弄墨的能力?還寫得一手好文章?!
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
“本王也不知其中原委。”劉備堅定地搖了搖頭,否認自己對關、張透露過(隆中對)內容。
“本王看到奏章也是驚訝萬分,這不立馬就來與軍師商議了。”
那就奇怪了……諸葛亮拿起奏章又仔細讀了兩遍,越讀越覺得這奏章不對勁。
至於哪裡不對勁,一時間倒也說不上來。
諸葛亮搖頭,不再糾結這一點,
劉備探身,指著奏章上的一處問道。
“軍師,這孫傑瑞指的是孫權,本王倒是明白,但卻是何意?”
“臣也不知,或許是雲長新給孫權起的外號?大王可還記得,前一次雲長就假借水鏡先生之口,給陸遜起了個神龜的道號。”諸葛亮搖頭。
“喔~神龜,本王倒是知道神龜是說陸遜如烏龜一樣善於防守,但這傑瑞嘛,真叫人摸不著頭腦…”
“數年不見,不想二弟變化如此之大!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真是令人欣慰啊。”
劉備感慨。
自己這位二弟真是了不得。
但欣慰歸欣慰,劉備眼下也很是發愁。
關羽前腳水淹七軍,俘虜了三萬曹軍,被封為解良侯;後腳就輕鬆奪下了襄陽、樊城,搞得他這個漢中王一時間竟然有些封無可封了。
劉備自己都隻是個王。
而關羽如今已是解良侯,荊州刺史,前將軍,假節鉞,就人臣而言,已經接近了極點,最多還能從鄉侯提到縣侯,公侯,再往上可就真沒有官職可封了。
“大王不必憂慮,今既有功,封賞就是。”
相比劉備,諸葛亮並不憂慮這個。
真到了封無可封那一天,劉備還可以稱帝嘛。稱了帝,下麵可封職位就多了。
諸葛亮現在想的是,關羽這奏章所“東征孫權”之事,是否可行。
北麵曹操手裡握有天子,雖已封魏王,但國號還是漢。
劉備自封漢中王,名義上仍舊是曹操挾持那個漢的下屬漢中王。
如果曹魏不代漢,劉備始終是師出無名的(注1)。
所以劉備自從建安13年占據荊州開始,這十一年來幾乎沒有北伐過,漢中之戰也是被逼急了才跟大漢(曹操)動的手。
隻要曹操不稱帝代漢,手裡擁有大漢天子這個王牌,就會讓劉備一直出於政治被動的生態位。
而孫權就不同了。
孫權隻是個侯,還是曹魏給封的南昌侯(注2)。
作為漢中王,去攻打另一個王冊封的諸侯,在法理上是沒問題的,就算曹操這個魏王有異議,也不涉及法理性和大義。
越想,諸葛亮眼神越亮,越覺得關羽奏章上所說可行,可行性非常高。
隆中對是十二年前規劃的,現在回頭去看的話,確實有些不合時宜了。
荊州近期所發生的事,關羽在奪取襄陽的捷報上曾有提及。是以劉備諸葛亮都知道糜芳、傅士仁有接觸東吳。
也知道了東吳一直有偷襲荊州的謀劃。多虧關羽感知敏銳,大勝之後快速撤軍,無形中化解了荊州危急。
更何況四年前呂蒙就偷襲了一次荊州,奪走了三個郡。
是以對孫權的信任已經降為冰點。
但糜芳傅士仁接觸東吳這個事,隻要不公開擺到台麵上,拿出確鑿證據,劉備都不好明著處理。就像當年官渡之戰時,曹操自己都想投降袁紹,其屬下文臣武將與袁紹暗通款曲者不知凡幾,曹操最後也隻能不了了之。
畢竟糜家是一開始就跟隨了他的,恩情到現在都沒還完。
甚至於,劉備這一生都還不完。
思及此,劉備暗暗搖頭,看向諸葛亮,
“雲長奏章所說,軍師以為如何?”
“臣看可行!”
“隻是我川中剛經曆了漢中之戰,元氣大傷,短時間不宜勞師遠征。”
“況且,今三家已成鼎足之勢,若與東吳開戰,恐曹操興兵來犯。”
“不過,關將軍奏章上言之鑿鑿說北方將有大變,臣亦料曹操將不久於人世,但僅僅是此變,尚不夠上出兵東征之良機啊。”
“除非……”
說到這裡,君臣對望一眼。都想到了一種可能。
除非,曹魏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