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 > 第590章 神話(焚書坑儒 )

第590章 神話(焚書坑儒 )(1 / 1)

推荐阅读:

“啟奏陛下,這些妖言惑眾的諸生都已經在鹹陽被坑殺了!”

易華偉腦子裡回想這時的禮儀,行了個長揖(左手壓住右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抬頭瞄了秦始皇一眼,易華偉心裡不由歎了口氣,這趙高跟易小川做的孽,還得自己幫他們擦屁股。

原本的焚書坑儒並不是坑的儒生,也不是燒的詩書,但被高要跟易小川兩個半吊子一弄,焚書坑儒這事算是給坐實了。

關於焚書其源於周青臣與淳於越的一段論爭。

公元前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為了慶賀秦王朝修築長城及取得南越地,始皇在鹹陽皇宮裡大宴群臣。

時任仆射周青臣借給皇帝敬酒的機會稱頌始皇說:

“以前,秦國很小,地不過千裡,虧得陛下你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接著,他又大讚郡縣製,說秦始皇改諸侯分封製為郡縣製,使國家無戰爭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其功德從古至今沒人能比。

周青臣的話雖然不無阿諛奉承的成份,但陳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實。不料,卻引起了一個名叫淳於越的人的不滿。

淳於越一向主張厚古薄今,認為古代的東西都是好的,當代的東西都是不好的。當他聽周青臣讚美郡縣製,貶低分封製時,奮然而起說道:

“我聽說商周時代都因分封子弟而傳國近千年,因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讓他們與國君互相照應。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卻不分封子弟以作呼應,倘若出現像篡奪齊國政權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將何以應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這一點,反倒當麵奉承,不是忠臣!”

淳於越與周青臣並無過節,這場爭論純屬觀點之爭,也有文人相輕的味道,本不應該產生什麼實質的後果。不料此時丞相李斯卻突然插了一杠子,使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

李斯這樣說:“三皇五帝治國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這是因為他們能根據天下大勢,來用不同的政策。如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於越拿三皇五帝來舉例,這值得去效法嗎?那時候諸侯相爭,大家都想招徠天下的讀書人,現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國,老百姓致力農工業,知識分子要學習法律,這才是正道。

現在這些儒生不從當下出發,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說現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勸皇上:過去天下大亂,各執一詞,才有諸侯並起,都借著古代說事兒,花言巧語沒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亂七八糟的學術,而不是國家的製度。如果皇上統一天下,應該統一思想……臣請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寫的曆史都燒了,除非是博士官的職責,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都讓地方官燒毀……”

李斯囉裡囉嗦說了許多,中心內容隻有一個,那就是應當厚今薄古,而不能以古非今,為此,他建議燒書,而且要以嚴厲的措施去執行。

注意,李斯要燒的是“秦紀”以外的曆史著作,並沒有建議秦始皇連儒家的《詩經》《書經》以及諸子百家的書全部都燒掉。

另外,在《史記·李斯傳》中也提到了此事,司馬遷轉引李斯的話說: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

李斯對於那些詩書百家語,僅用了一個“去”字,並沒有肯定地要“燒”。緊接著這段話還有一句:“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注意這裡是“收”而不是“燒”。

結合以上三段話,可以明顯地看出,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燒,隻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收藏,目的是為了“愚百姓”,而不是為了損毀。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一段記載也可以證明秦始皇並沒有燒書。這種記載是:“何(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意思是說,當初劉邦軍隊攻下鹹陽城後,蕭何先行沒收了秦朝丞相、禦史所藏的律令、圖書;後來,劉邦坐了天下後,從這些圖書中獲得了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等資料。

從這段話中中不難看出,秦始皇隻不過下令收繳民間圖書,藏在官府和學官之手,並沒有將它們燒了,至少沒有全燒了。否則,蕭何收什麼?漢代又怎麼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燒掉前代所著史書,無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應該一分為二,對於“燒儘天下書”這樣的誤解,還是應該澄清的。其實始皇也不是傻子,如果把書都燒了,上層建築也就全完了,統治的基礎同樣會受到極大的動搖,他不會連這個都不知道。

而關於“坑儒”,這事緣起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秦始皇駕幸梁山宮,隨行的人馬車騎甚眾。把酒臨風,駐足山頂時,秦始皇偶一抬頭,發現丞相的隨從很多,不由得皺了皺眉頭。當時秦朝的丞相設左右兩名,分彆是李斯和馮去疾,不知超標的是哪位。這一細微的舉動被隨侍在側的一個中貴人(宦官)發現了,這個中貴人與超標的這位丞相是朋友,就將皇帝對他的車騎過多似有不滿這一情況泄露了出去。

幾天以後,秦始皇不知道如何聽說了此事,於是大起詔獄,把當時在身旁的中貴人全部處死,弄得人人自危。隨後就發生了侯生和盧生逃跑,四百多人被遷怒而喪命的事。

當時有兩個為始皇求長生藥的術士,一個姓侯,一個姓盧,因為擔心秦始皇會遷怒下來,兩個人便私下議論說:“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因為滅了諸侯,統一了天下,就以為自古以來的聖賢誰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聽不到批評之聲,日益驕橫;官員們為了討好他,隻能戰戰兢兢地說謊欺瞞。

他還頒布法律,規定方士之術不靈就要被處死。如今大家因為畏懼,誰也不敢指出始皇之過,致使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取決於皇帝。他竟然還用秤來稱量大臣們的上疏,如果大臣們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簡)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讓休息。像這種貪權專斷的人,我們不能為他求長生不死之藥。”

於是二人腳底抹油,跑了。

秦始皇聽說這兩人逃亡後大怒,說:“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下令將在鹹陽的方士、儒生全部抓起來審問,防止這些人多嘴多舌,“或為訞言以亂黔首”。這些方士、儒生為自己辯解時都試圖將罪名推到彆人頭上去,彼此牽連,結果確認“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

這就是發生於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史記》中提到這段時,用的是“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的典籍中,此時距秦始皇死後已經一百多年。

那這殺死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是些什麼人呢?自西漢以後,人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是儒生。然而,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敘及這段史實,原文是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術士不等同於儒生。

術士者,方士也,是我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如秦始皇時“入海求仙”的徐福,漢文帝時“望氣取鼎”的新垣平,漢武帝時主張“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見李夫人的齊人少翁,等等。

再者說,騙秦始皇錢財“以巨萬計”的是方士,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誹謗秦始皇並逃跑的侯生、盧生,秦始皇為什麼要拿儒生泄憤呢?退一步說,即使侯生、盧生是儒生,秦始皇也不會放過騙走他錢財的方術之士而單單去懲治儒生。換言之,根本沒有證據證明秦始皇當年坑殺的都是儒生。

人們之所以認為秦始皇坑的是“儒”,有一個理由是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稱所坑者為“生”,而司馬遷在《史記》索引中的說“自漢以來儒者皆號生”,所以,“生”即“儒者”。

其實,這明顯是斷章取義,因為漢代以前,方術之士也可以叫生,如《史記》中有載的安期生就是著名的術士。所以,秦代的“生”不完全是儒生。況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後才出現的說法,於是有人認為,“坑儒”應是西漢文人出於對秦始皇暴政的憤怒,而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如章太炎、顧頡剛等人,就認為秦始皇並沒有坑過儒,他坑的其實是“方士”。

或者說方士中可能有儒生,前麵雖然論證了秦始皇並沒有專門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準儒生呢?

據《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秦始皇“焚書坑生”之後,扶蘇諫道:“如今天下初定,遠方的人民未必心服。這些儒生(諸生)都是學習孔子的,陛下這麼嚴厲地懲罰他們,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懼不安。請皇上明察。”

秦始皇聞諫大怒,把扶蘇趕到遙遠的北方邊境,讓他當蒙恬的監軍去了。此舉,導致了後來的沙丘之變。

司馬遷在記載秦始皇鹹陽坑生一事時,隻是籠統地說“諸生”或者“術士”,扶蘇在進諫時,則把“諸生”的意思解釋得非常明白:“諸生皆誦法孔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孫自然就是儒生。

為什麼同一本書記述如此混亂呢?可能是因為秦始皇喜鬼神之事,派人到處求仙藥,於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混進術士的隊伍,本想借此博取功名利祿,不想卻被秦始皇所坑,所以司馬遷才說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

另外,方術之士多數也是讀書人,可算是準儒生。更何況,一旦殺戮就可能傷及無辜,這些被坑的“生”中難免會有一些被錯殺的儒生。

但秦始皇“坑生”的行為對秦王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司馬遷看來,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對當時人們研習“六藝”是個致命打擊。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山東一帶的儒生毅然參加義軍,孔子的八代孫孔鮒還做了陳勝的博士,後來與陳勝一起遇難。陳勝能夠在一個月內就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這些儒生功不可沒。

按理說,儒生應該是最維護君臣綱紀的一批人,此時卻紛紛跟隨陳勝造反,一方麵或許是因為“焚詩書”式的文化**政策剝奪了他們進行學術研究的權利,使他們無以為生,忍無可忍之下走上武裝反抗之路。同時也應該與一部分儒生被殺有關。試想,假如秦始皇坑殺的都是些裝神弄鬼、招搖撞騙的方術之士,不會對儒生們產生那麼沉重的打擊,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不會那麼惡劣。

綜上所述,秦始皇焚過書,但並非儘毀;發生鹹陽的坑“生”事件,其矛頭主要指向方術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

到了西漢始元六年(前81年),漢武帝的財政管家桑弘羊在著名的鹽鐵會議上舌戰群儒,發表了一通宏論,大意是,儒生們隻知誇誇其談而不切實際,表裡不一,就像那些雞鳴狗盜之徒一樣,自古以來就是禍害。

魯國國君將孔丘驅逐,棄之不用,就因為他首鼠兩端,貌似圓滑其實迂腐,並沒有切合實際的主張。基於同樣的道理,秦始皇才燒掉儒生們的著作而使其言論不得傳播,寧願將他們活埋也不任用。(見《鹽鐵論》)

之後,劉向在《戰國策序錄》中明確地提出秦始皇“坑殺儒士”。此後,《史記》中所說的“諸生”漸漸演變成“儒生”。

魏晉時期,偽書《古文尚書》中有篇“孔安國序”,序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大概是“焚書坑儒”一詞的最早出處。這一說法被後世廣泛引用,流傳至今。

………

腦子念頭急轉,將事情捋了一遍,易華偉不由想將易小川這個二百五給打一頓。

頓了頓,易華偉躬身道:

“啟稟陛下,諸生皆已伏法,微臣已經張榜天下,以儆效尤。”

聽著易華偉的回話,嬴政頷首道:“愛卿辦事果然迅捷,辦的好!”

“謝陛下!”

念頭一轉,易華偉揖禮道:“微臣在搜捕這些儒生時,發現這些儒生與舉賢堂牽扯頗深,但由於舉賢堂主人身份特殊,還請陛下示下。”

“嗯?!”

劍眉一挑,嬴政看向易華偉,沉聲道:

“可有證據?”

“回稟陛下,未得陛下旨意,微臣不敢擅作主張,動用刑罰。”

易華偉搖了搖頭:“隻是將他們帶回問話,現已全部釋放。”

“確有此事?”

出於對趙高的信任,嬴政鎖起眉頭道:“扶蘇辦事竟然如此不小心?竟然引狼入室?”

“陛下!”

抬頭看了看嬴政,左丞相李斯躬身道:“不如趁著坑殺大逆不道的諸生當口,徹查舉賢堂一事,如果真跟六國餘孽有勾結,一並處決了。”

“臣請陛下三思!”

蒙恬出列,單膝下跪後朝嬴政行了一禮,轉頭怒視著易華偉跟李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