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怒不可遏,猛然站起,怒視黃蓋:“黃蓋,你是不是想找死?”
“末將不敢!”
黃蓋拱手,目光堅定地看向孫權:“末將隻是擔心,主公親近外人疏遠舊臣,長此以往,先主所創江東基業,即便不被曹操奪取,恐怕也會落入劉備之手。”
“放肆!”
孫權氣得渾身發抖,一腳踢翻案幾,轉身抽出淩統的佩劍,怒瞪黃蓋:“你是在質疑我的能力嗎?”
“主公息怒。”
眾人見狀急忙上前勸阻。
周瑜也站出來,向孫權行禮:“主公,黃蓋目無法度,以下犯上,冒犯主公,按律當斬!”
眾人聞言皆驚。
怎會如此?周瑜竟要斬殺黃蓋?
此景甚是離奇。
劉備亦感驚愕。
戰幕未啟,已失一員猛將,實為戰局之患。
他正欲起身製止,卻被諸葛亮輕扯衣袖:“主公稍安,且觀局勢之變。”
諸葛亮輕聲言罷。
劉備疑惑地望向諸葛亮,終是選擇了信賴,複坐原位,緘口不言。
“來人,帶下去斬首。”
孫權冷冷掃視周瑜,揮手示意,數名士兵即刻入內,擒住黃蓋。
“你欲殺我,吾言未儘。”
“我江東基業,恐將亡於庸君之手。”
“庸君!庸君呐!”
“還有你周瑜,我隨先主公多年,而你初出茅廬,欲奪我兵權直說便是,何必如此。”
“我黃蓋一死何足掛齒,可恨的是庸君與奸佞。”
“我心不甘!至死不從!”
孫權與周瑜麵色驟變,鐵青一片。
周瑜搶在孫權之前怒喝:“即刻斬首,人頭懸於軍營,不得有誤。”
“遵命。”
士兵未待孫權回應,便拖拽黃蓋而去。
“主公,大都督,黃老將軍戰功赫赫,望此次開恩,饒其一命。”
“誠然,若處死黃老將軍,軍心必亂,百姓亦會非議。”
眾臣武將紛紛為黃蓋求情。
孫權神色漸緩。
正欲言語。
周瑜再度搶先:“死罪可赦,活罪難饒,重責八十軍棍,而後令其歸鄉養老。”
“遵命!”
幾名士卒拖拽著仍在怒罵的黃蓋離去。
自始至終,周瑜未向孫權征詢半句。
直至殿內歸於沉寂,眾臣麵露哀色,孫權方緩緩步至周瑜麵前。
他凝視周瑜,隻見周瑜從容不迫地問道:“主公,有何指示?”
“公瑾,我尚未言語,你已替我決斷。”
“我就想弄明白,江東,究竟是你周瑜說了算,還是我孫權做主?”
孫權怒視周瑜。
周瑜一愣,苦笑回應:“江東自然是主公做主。”
“我越權了,甘願受罰。”周瑜拱手行禮。
“那就交出兵符,回府反思,想通了,我自會派人來請你。”孫權轉身離去。
“遵命。”
周瑜摘下虎符,雙手奉上,遞給孫權近侍,隨後大步離開。
“這……”
“大都督!”
“主公,江東不能無大都督,如何與曹操對抗?”
“望主公收回成命。”
武將們紛紛跪下求情。
孫權眼中的平靜被怒火短暫打破,但又迅速恢複。
“不必再提,沒了周瑜,我們就不能打仗了嗎?”
“我父兄能拿下江東,我也能!”孫權傲然說道。
眾將齊聲歎息,滿心憂慮。
黃蓋受杖刑,周瑜被撤職,兵符被收。
江東究竟怎麼了?
劉備滿心疑惑,不明白孫權此舉何意。
沒了周瑜,仗該如何打?
想到孫權領兵,劉備心生疑慮。
他的能力,或許還不如自己。
劉備看向諸葛亮,眼神詢問:軍師,我們是否該出麵了?
諸葛亮搖頭,神色淡定,嘴角含笑。
劉備見此,心安不少。
軍師必有計較,那就靜觀其變吧。
“繼續商討抗曹大計。”孫權揮手示意眾人落座。
直至會議結束,孫權都未提鄂城之事,這讓劉備苦惱不已,卻又不敢詢問。
“主公,孫昭請求覲見。”
孫權正欲散會,一傳令兵入內稟報。
霎時,孫權猛地抬頭,眼神銳利地望向門口。
其餘文武官員亦心存疑惑。
自孫昭失蹤以來,杳無音訊,此番怎會突然現身?
著實令人不解!
“速請他入內。”
孫權短暫愣怔後,連忙對傳令兵吩咐。
不久,消失多時的孫昭,依舊神采奕奕,步入大殿。
“孫昭拜見叔父及各位前輩。”
他拱手行禮,先向孫權致敬,再恭敬地向張昭、程普等老臣施禮,顯得極為懂事。
張昭等人含笑點頭,讚許其知禮。
孫權見狀,眼皮微動,仍含笑招手:“子紹侄兒,來我身邊坐。”
“君臣有彆,我雖為吳侯親侄,終為江東之臣,禮數不可廢。”孫昭拱手推辭。
群臣聞言,皆是一愣。
孫昭自稱臣子?
如此看來,他似乎已放棄江東之位的爭奪!
無論文臣張昭,還是武將程普,皆不願江東陷入內亂。
若孫昭真能迷途知返,自然是幸事一件。
但孫權深知事情恐非表麵這般簡單。
他望著孫昭,微笑道:“你我之間,無須客氣。”
言罷,竟主動上前,執孫昭之手,帶他歸座,令其坐於身旁。
大臣們見狀,皆展笑顏。
先前因黃蓋、周瑜之事而生的不快,似乎也有所消散。
“子紹侄兒,這些時日你去了何處?叔父好一番尋找。”孫權略帶責備地說。
“侄兒不過是四處遊曆。”
孫昭望向孫權,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叔父,您可知道江東百姓現狀如何?”
孫權心中一緊。
壞了。
他早知孫昭此行定有蹊蹺。
孫昭未待其叔父開口阻攔,繼續說道:“百姓衣不蔽體,食難果腹,沿途餓死之人屢見不鮮。”
“更有甚者,為求生計,互易子女為食。”
“叔父,這究竟為何?”
“我父親辛苦創立的江東基業,何以至此?”
孫昭之言,震撼人心。
他年僅十餘,卻已目睹民間疾苦,遍地哀鴻。
其神情顯露對百姓苦難的深切關懷,令人暗想,若先主仍在,孫昭或可成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