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笑答:“主公,可是有好消息?”
“軍師所言極是,劉備確命關羽助劉琦奪江夏,幸得軍師早有籌謀,此地才未失於劉備之手,否則後果難料。”
曹操喜道。
以劉備之名望與江夏之儲糧,加之孔明之智,一年之內足可聚十萬精兵。
屆時,除劉備便非易事。
見曹操振奮,蘇晨輕搖其頭,稍潑冷水。
“主公勿過樂觀,劉備此人韌性十足,失江夏僅是權宜之計,時機一到,定會反擊。”
“且劉備與劉琦合兵江陵,已有五六萬之眾,主公取江陵,難矣。”
“再者,江東按兵不動,難道不懼其聯手?”
曹操聞言心震。
劉備已難纏,若孫劉聯手,更是棘手。
曹操默然思索,卻苦無良策。
他望向蘇晨,問道:“軍師,可有良策能瓦解孫劉聯盟?”
蘇晨輕搖其頭:“聯盟對他們有利,我亦無能為力。”
孫劉聯盟之勢已成,難以阻擋。麵對曹操這一勁敵,孫權和劉備唯有聯手,方為上策。
二者皆非泛泛之輩,自能明辨時局。
“此事頗為棘手。”
“江陵駐有五萬至六萬兵馬,其中劉琦麾下三萬荊州水軍,加之江東水軍,號稱無敵,至少有十萬之眾,總計水軍十五萬。”
“劉備身為漢室後裔,聲望卓著,一旦號召,必有眾多響應者。”
“且此戰於江東境內進行,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方。”
曹操陷入兩難境地。
即便他坐擁荊州,步兵四十餘萬,水軍二十餘萬,相較於孫劉聯軍,亦無顯著優勢。
本以為勝券在握,如今卻勝負難料,天時地利人和皆失,戰果亦難預測。
曹操軍事才能卓越,一眼便看出孫劉聯軍的巨大威脅。
“軍師,既聯盟難以避免,可有應對之策?”
曹操稍感驚愕,隨即恢複冷靜。
此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全力備戰,戰線已拉開。
“對策並非沒有。”
蘇晨其實不願倉促應戰。
攻取江東,需解兩大難題:水軍與疫病。
此前已向曹操提及。
解決這兩點雖可避免大敗,但取勝依舊艱難。
最佳之計是等待。
先穩固內部,休養生息數年。
最好能除去北方之患馬騰,再全力對付江東。
但他深知,曹操耐心有限。
統一大業在即,曹操豈能久等?
此刻的曹操,正與昔日袁紹犯同樣錯誤。
所幸,他較袁紹明智許多。
“主公可還記得官渡之戰時,袁紹曾與主公麾下多人通信?”蘇晨問道。
曹操點頭:“自然記得,彼時我眾多臣子皆有投靠袁紹之心。”
蘇晨微微一笑:“此事易解,主公隻需仿袁紹之舉,向江東送幾封示好之書信即可。”
曹操聞言,臉色一變,隨即拍腿而起,目光震撼地望向蘇晨。
“軍師此計高妙!”
“若江東群臣皆收吾書,江東之人豈能無動於衷?”
“君臣生疑,謠言四起。”
“僅憑數封書信,便能攪動江東局勢,此計真乃絕妙!”
曹操仿佛已預見江東之亂,此皆他所曆。
昔日,除親近謀士與家族將領,他對他人皆無信任。
孫權奪權之心明顯,孫策雖逝,但其子孫紹尚存,且有支持者。
周瑜與孫策親如兄弟。
孫權真正信賴者無幾,更無掌兵之人。
若此時,他送書信於孫策舊部,言江東歸降可立孫紹為主……
孫權豈能安穩?江東局勢一動,孫劉聯盟實力自減。
深思熟慮後,曹操激動地握住蘇晨之手,誠摯道:“世人言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然在我看來,此二人之才,遠不及軍師一二。若得軍師相助,吾定能掃平天下,終結亂世。”
蘇晨白眼微翻,心中暗道劉備籠絡人心之能無人及,沒想到曹操亦不遑多讓。但念及曹操昔日跣足迎許攸,亦覺情理之中。
“主公言重了。”蘇晨道,“若無他事,我想小憩片刻。”
言罷,打個哈欠。
“好,不打擾軍師休息了。”曹操道。
“我明日擬返襄陽,僅留夏侯惇率三萬兵守宜城,歸襄陽後,軍師需多外出探查。”
“荊襄之地,人才輩出。”
曹操嘴角勾起一抹深長的笑,其意自明。
許褚即刻洞悉曹操戰略精髓,立於其後,低笑響應,不時向蘇晨眨眼,暗示其中微妙。
蘇晨望著二人背影,搖頭輕歎。
許褚,終被曹操同化矣。
次日,晨光初照。
曹操部署軍力啟程,夏侯惇為主將,於禁副之,領十萬大軍攻江陵,樂進、徐晃率三萬兵守宜城,扼守襄陽要道,與夏侯惇遙相呼應。
曹操則攜餘部及民眾返襄陽,部隊外紮營,曹仁統管。
蘇晨離營入城,賃屋而居,一邊候黃月英、黃忠音訊,一邊圖增鹹魚值。
數日間,生活恬淡。
襄陽城表象寧靜,無波瀾。
然蘇晨心知,此乃暴風雨前之寧謐。
江東則局勢動蕩。
曹操南下風聲一起,江東多人暗通書信,意欲投降。
一時之間,江東人心浮動,恐遭不測。
此刻,柴桑。
魯肅邀諸葛亮登舟,繼以車馬赴孫權處。
途中,流言四起,二人聞之愕然。
有言周瑜欲立孫策之子孫紹為江東之主;有傳孫權已密誅十餘人;更有言魯肅北行,實為投曹……
眾說紛紜,真偽難辨。
魯肅眉頭緊蹙,望諸葛亮苦笑:“數日之間,流言四起,真乃世事無常。”
料曹操施離間之計,欲使江東自亂。
魯肅對此不以為意,認為謠言止於智者,堅信孫權及眾臣不會中計。
諸葛亮輕搖羽扇,神色凝重:“子敬,此計似曾相識,應是那神秘軍師所為。吾與吾主已多次遭其算計,切莫輕視。”
魯肅驚訝:“能讓臥龍先生接連失利,此人究竟何人?”
諸葛亮搖頭:“未知其名,但確是曹操麾下深受信賴的謀士,多次助曹獻策,且能看穿我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