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領十萬大軍在長阪橋一帶圍困劉備,自己則駐守宜陽,一邊煮粥安撫逃難百姓,一邊命副將於禁追擊劉備。
……
此時。
長阪坡。
長途行軍之下,劉備部眾疲憊至極。
缺糧之苦尚能忍耐,但曹操大軍如影隨形,四麵圍而不攻,令人窒息。
眾人多日不得安歇,稍有不慎便可能命喪敵手。
士兵尚能咬牙堅持,百姓卻從未經曆過如此艱難,導致跟隨劉備的十餘萬民眾逐漸離散,前後綿延數十裡。
塵土飛揚中,百姓拖著重物,麵容呆滯,宛如遊魂。
劉備對此束手無策。
他不能狠心驅趕百姓,隻能目睹他們逐漸遠離,對百姓的苦難無動於衷。
他曾嘗試改變,卻力不從心。
他隻想帶領百姓逃亡,從未思考如何安置。
甚至未發現妻子走失。
“大哥,糟了!嫂子和阿鬥不見了。”
張飛負荊請罪,劉備險些暈倒。
甘夫人是他摯愛,劉禪是他獨子,二人地位無可取代。
劉備怒不可遏,幾乎想責打張飛。
“大哥,都是我的錯,你殺了我吧。”
張飛跪地,淚水漣漣。
霎時,劉備拔出雙股劍,眾人驚懼,以為他要嚴懲張飛,臉色驟變。
但劉備隻是斬斷了捆綁張飛的繩索,為他療傷,並用衣襟為他包紮傷口。
完畢後,劉備扶起張飛,深情道:“兄弟情深似海,手足相連,其他皆可舍棄,唯有你和雲長,是我至親至愛的兄弟,豈能因小失大?”
“翼德,站起來。”
劉備亦淚流滿麵。
張飛滿心愧疚,此刻更是悲痛欲絕,緊抱劉備大哭。
劉備緊握張飛之手,兩人淚眼相對。
片刻後,張飛拭淚問:“大哥,曹軍沿途擄掠百姓,我見多人被劫,嫂子她……是否也遭不幸?”
此言讓劉備心如刀絞。
甘夫人素有“玉夫人”之美譽,膚如凝脂,美貌絕倫。
雖已逾三十,卻依然風韻猶存,傾國傾城。
曹操好色,若甘夫人落入其手,劉備不敢想象後果。
然而,劉備束手無策,隻能安慰張飛:“翼德勿憂,我們須即刻前行,過了當陽橋,便安全了。”
“嫂嫂之事,暫且勿慮,脫險後,我自會派人尋找。”劉備搖頭回答。
不久,眾人抵達當陽橋。
此橋橫跨小河,寬約七八米,長約數十米,每次僅容十餘人通過。
劉備麾下有兩萬餘士兵及眾多難民。
若待眾人逐一過橋,曹操恐已兵臨長阪坡。
“速建浮橋,先運糧草輜重,百姓與軍隊一同渡河。”
於是,當陽橋上出現奇異一幕:
少數百姓與劉備軍士共築浮橋。
百姓雖有怨言,但聞過橋可逃曹軍,便忍氣吞聲。
夏侯惇率軍追擊劉備時,曹操亦至襄陽,蔡瑁開城投降,被封為上將軍及水師大都督,掌管水師。
蔡瑁感激不儘。
最終,蔡瑁的所有願望都得到了實現。
行進至襄陽城途中,蔡瑁忍不住向四周張望,卻未能找到那個熟悉的影子,不禁疑惑地問道:“丞相,不知那日來襄陽與微臣商議大事的那位先生究竟是誰?微臣……”
“咳咳……”
蔡瑁話未說完,曹操已冷著臉劇烈咳嗽起來,隨後目光如炬地盯著蔡瑁,冷笑兩聲:“你想知道嗎?好,我告訴你。”
蔡瑁連忙上前恭敬行禮,卻發現曹操臉色陰沉,雙眼寒光四射,殺意儘顯。
蔡瑁心頭猛地一緊,冷汗涔涔而下,慌忙跪倒在地,滿臉驚恐:“丞相,末將知錯了。”
“進城吧。”曹操揮了揮手。
若非蔡瑁還有些用處,單憑他方才那兩句話,曹操早已發怒。
這段小插曲就此結束。
曹操隨蔡瑁進入襄陽城。
後方,荀彧、程昱、荀攸、賈詡等謀士緊緊跟隨。
幾位謀士邊走邊相互對視,滿心疑惑。
“蔡瑁所說的那位先生到底是誰?”荀彧邊走邊問身邊的人。
“從未聽說過,但從主公方才的神情來看,此人必定真實存在。”荀攸皺眉說道。
賈詡連忙將雙手縮進袖子裡,低頭假裝思考。
程昱瞥了一眼賈詡,然後與荀彧、荀攸等人低聲交談起來。
不一會兒,人群中傳來陣陣驚歎。
“竟然有這樣的事!”
“主公對我們隱瞞得太深了。”
“如此才華橫溢之人,為何如此低調?”
“罷了,既然主公不願明說,我們就當不知道吧。”
大軍繼續進城。
曹操留下大部分兵馬鎮守各地,並將所有謀士都留在襄陽,隨後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前往長阪坡捉拿劉備。
剛離開襄陽城,曹操便帶著許褚來到輜重營,找到了正在馬車內休息的蘇晨。
馬車本就狹小,突然又進來一個人,頓時顯得有些擁擠。
“好久不見,軍師風采依舊啊。”曹操看著依舊慵懶的蘇晨,笑著打趣道。
“讓丞相見笑了。”蘇晨早已料到曹操會來,因此一直靜靜地等待著。
曹操坐下,笑容滿麵地對蘇晨道:“軍師一計,使得夏侯惇尋回三萬餘百姓,他們現今暫居於宜城,戰事結束後,便會送他們返回新野。”
“丞相,三萬百姓雖不多,但劉備身後尚有眾多追隨者。”
蘇晨此言一出,曹操神色微變:“軍師可是已有良策,能追回其餘百姓?”
“丞相,何不與我同赴長阪坡探明情況,再做定奪?”
蘇晨未明言其計,隻提議同往。
“我即刻命許褚備馬。”
言罷,曹操離去。
須臾,三匹駿馬已備,曹操將指揮權交予曹仁,自己則與蘇晨同行,許褚跟隨其後,騎馬而去。
不久,三人抵達長阪坡。
隻見前方人群熙攘,百姓眾多,遠超曹軍七八萬之眾。
當陽橋邊,劉軍現身,正護佑百姓過河。
蘇晨望了一眼劉備軍護民渡河之景,忍俊不禁。
“丞相您看,劉軍強令百姓前行,已失民心。”
“加之夏侯將軍追擊劉軍多日,百姓心生怨言,他們追隨劉備,非因劉備仁德,而是畏懼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