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義城大張圩南埂,張家三姐深陷生活困境,獨自拉扯兩個孩子艱難度日。正當她覺得生活暗無天日時,李家及時伸出援手,為她的生活帶來轉機。然而,她並不知道,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徐吉標通過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精心安排的。
徐吉標在執行危險的運輸任務,同時又因胡常英身份暴露麵臨複雜局麵時,始終牽掛著遠在義城的妻兒。他深知張家三姐獨自麵對生活的艱難,內心滿是愧疚與擔憂。於是,他利用黨組織在當地的秘密聯絡點,輾轉聯係上了可靠的李家。
徐吉標通過秘密聯絡點,誠懇地向李家說明情況,拜托他們照顧張家三姐和孩子們。黨組織也深知張家三姐一家對於徐吉標革命工作的重要意義,全力協助安排此事。李家本就秉持著善良正義的品性,又深知這背後的革命大義,欣然答應了這份囑托。
就這樣,李家開始不動聲色地幫助張家三姐。他們的每一次援手,每一份關懷,看似平常,實則承載著徐吉標對家人深深的愛與牽掛,以及黨組織對革命同誌家屬的關懷。而張家三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這份幫助中逐漸穩住生活,孩子們也能在相對安穩的環境中成長。徐吉標雖不能陪伴在家人身邊,但通過黨組織的秘密安排,以這種隱秘的方式守護著他們,讓愛與希望在艱難歲月中靜靜流淌。
上海織布廠的李大姐,對徐吉標的工作一直讚譽有加。徐吉標在兼顧為新四軍運輸軍需物資這一秘密使命的同時,將織布廠原料與布匹的運輸工作也打理得井井有條。
每次往返於上海與合肥之間,徐吉標都格外用心。他會提前規劃好運輸路線,根據天氣和水路情況合理安排行程,確保貨物能按時、安全送達。在裝貨與卸貨過程中,他更是親力親為,嚴格監督,保證每一匹布、每一份原料都完好無損。哪怕遭遇惡劣天氣或突發狀況,他也總能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果斷的決策,化險為夷,從未耽誤過織布廠的生產進度。
李大姐深知運輸工作的不易,尤其是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水路運輸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風險。但徐吉標總能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出色的應變能力,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務。他的可靠與敬業,不僅保障了織布廠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和產品的順暢銷售,更讓織布廠在動蕩局勢中得以平穩運營。李大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對徐吉標的工作十分滿意,常向身邊人誇讚他是難得的好幫手。而徐吉標,麵對李大姐的認可,隻是憨厚地笑笑,內心深知自己肩負的雙重使命,每一項都不容有失,他將繼續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運輸道路上堅定前行。
胡常英暫居在槐林嘴缺曲口,每日專注於學習織網。缺曲口,這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小村莊,僅零散地住著三四戶人家,靜謐得仿佛被歲月遺忘。然而,它卻在革命的棋盤上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一個特彆重要的秘密聯絡點。
村子雖小,卻如同一顆關鍵的紐扣,串聯起周邊地區的革命力量。廬江的盛家橋(現在的盛橋:、沐家集(現在的沐集:,以及槐林嘴的巢南山區遊擊隊,同樣分布著中共地下黨的秘密聯絡點。它們如同散布在黑暗中的點點繁星,彼此呼應,通過曲溪口這一樞紐,傳遞著重要的情報與指令。
在缺曲口,胡常英一邊佯裝普通村婦學習織網,一邊時刻留意著周邊的動靜,等待著聯絡任務。每一次陌生人的到訪,每一個看似平常的交流,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革命信息。而她身旁那些專注於農活的村民,或許在不經意間,也參與著傳遞情報的工作。
從廬江盛家橋出發的情報,可能會先傳至缺曲口,經過胡常英或其他聯絡人員的整理與中轉,再發往槐林嘴的巢南山區遊擊隊。這些秘密聯絡點,在敵占區的重重包圍下,構建起了一條無形卻堅不可摧的革命通道。儘管敵人妄圖切斷這張聯絡大網,但中共地下黨憑借著智慧與勇氣,讓這些聯絡點如頑強的野草,在艱難環境中存續,為革命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關鍵信息,支撐著革命鬥爭在黑暗中穩步前行。
在焦湖南岸,靠近槐林嘴的地方,有一個看似平凡的小村莊——薑家倉村(現在的薑倉村:。它雖規模不大,卻有著獨特的標識與深厚的革命底蘊。
村子中心,矗立著一棵曆經數百年風雨的皂莢樹,它粗壯的枝乾向四周伸展,仿佛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村莊的歲月變遷。村口,幾口池塘錯落分布,其中一口名為鑼塘,因像鑼鼓的鑼而得名,鑼塘的北邊,一棵上百年的棗樹靜靜佇立,在其蔭蔽之下,便是羅漢廟。而整個鑼塘的塘埂是隆起的,可能是為了方便村莊的土地灌溉,塘埂有兩口井。東邊是一口古井,深水井,西邊是一口土井,深度隻有六米,一到夏天就會乾枯。不過,土井的水質到不錯,成中性,甘甜可口。順著這道梗蜿蜒前行,便來到了薑家倉村。
彆看薑家倉村貌不驚人,這裡的地下工作卻開展得如火如荼。村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能隱藏著革命的秘密。那棵古老的皂莢樹下,或許是地下黨員們悄聲商議行動計劃的場所;鑼塘邊,洗衣的婦女可能在不經意間傳遞著加密的情報;羅漢廟內,來來往往的香客中,或許就有身負重要使命的聯絡人員。
地下黨員們巧妙地利用村莊的地理環境與日常活動作為掩護。村民們看似平常的勞作、趕集、祭祀等行為,實則可能是在為革命工作做鋪墊。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人們心照不宣地守護著共同的理想,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編織著一張緊密的革命之網,為推翻黑暗統治、迎接光明未來默默貢獻著力量。每一次秘密集會,每一份傳遞出去的情報,都如同點點星火,在這片土地上積蓄著燎原的力量。
薑家倉這個在革命工作中暗藏洶湧的小村莊,與槐林嘴的老街距離不過一兩裡地。這短短距離,仿佛一道無形的紐帶,將兩者緊密相連。槐林嘴老街人來人往,熱鬨喧囂,店鋪林立,是附近地區的商貿中心。而薑家倉的地下黨員們,便巧妙利用這地緣之便,穿梭於老街的人群中,借由買賣交易、市井閒談等日常活動,不動聲色地收集情報、傳遞消息。
缺曲口,雖離薑家倉有五六裡地,但在革命的脈絡裡,它與薑家倉同樣息息相關。缺曲口作為重要的秘密聯絡點,宛如一座橋梁,將薑家倉與更廣泛的革命力量連接起來。胡常英在缺曲口,一邊佯裝學習織網,一邊時刻準備接應從薑家倉傳來的情報,再將其安全送往彆處。
在這看似普通的鄉野間,薑家倉、槐林嘴老街與缺曲口,憑借著它們之間微妙的距離關係,構建起一個隱秘而高效的革命聯絡網絡。這個網絡在敵人的視野之外,悄然運作,情報如血液般在其間流動,為革命事業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得星星之火,在這片土地上逐漸彙聚成不可阻擋的燎原之勢,向著勝利的方向穩步推進。
在薑家倉這個充滿革命暗流湧動的村莊裡,有一戶頗為特殊的人家——夏姓地主。曾經,這戶人家或許家境殷實,但如今已淪為破產地主。時代的浪潮無情地衝擊著他們的家業,曾經的富足不再,隻留下往昔輝煌的殘影。
有趣的是,儘管村子名為薑家倉,可實際上這裡幾乎沒有姓薑的人家。這種名與實的差異,為這個村莊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夏家雖已破產,但在村子的革命進程中,卻有著彆樣的意義。或許,他們破敗的宅院裡,曾隱藏過地下黨員秘密開會的身影;夏家閒置的倉庫,說不定被用來短暫存放過重要的革命物資。又或許,夏家的某些成員,在目睹了社會的動蕩與不公後,對革命事業產生了同情與支持,以自己的方式,在這個特殊時期,為革命貢獻著微薄之力。
而對於村子裡的其他村民而言,夏家的興衰變遷,也讓他們看到了舊製度的腐朽與沒落,進而更加堅定地投身到革命事業中,期望能改變現狀,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在薑家倉,夏姓破產地主與這個名不符實的村名,共同構成了獨特的曆史底色,見證著革命力量在這裡的悄然生長與蓬勃發展。
薑家倉,雖名為“薑家”,實則姓氏繁雜,汪、翟、許、袁、張、朱等姓氏的人家聚居於此。這種多姓雜居的格局,卻並未滋生隔閡,反而孕育出深厚且質樸的情誼,村民們相處得親如兄弟。
在村頭那棵古老的皂莢樹下,常常能看到不同姓氏的村民圍坐在一起。夏日傍晚,夕陽餘暉灑下,他們一邊搖著蒲扇驅趕蚊蟲,一邊談論著農事,分享著彼此的見聞。若是哪家遇到困難,無需多言,眾人紛紛伸出援手。張家的孩子生病,汪家大嫂幫忙照顧;翟家農忙人手不夠,袁家兄弟主動前來幫忙收割。
這份情誼在革命的浪潮中,更是升華成了堅定的同盟。不同姓氏的村民,懷揣著共同的理想,投身到革命地下工作中。他們利用各自的人脈與特長,為革命事業添磚加瓦。姓朱的村民憑借精明的生意頭腦,往返於周邊城鎮,在買賣貨物的過程中收集情報;姓張的漢子則憑借強壯的體魄,承擔起護送重要物資的重任。
在薑家倉,姓氏不再是區分彼此的標識,而是如同絲線,共同編織出一幅團結互助、為革命並肩奮鬥的壯麗畫卷。他們親如一家,攜手在這片土地上,為了光明的未來,默默耕耘,讓革命的火種在這個小村莊裡,燃燒得愈發旺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