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徐吉標傳 > 第十八章:星星之火 成燎原之勢

第十八章:星星之火 成燎原之勢(1 / 1)

推荐阅读:

合肥的冬日,寒風凜冽,可在那省立醫院附近張開泰家的屋內,卻因合肥十兄弟吃酒換帖而暖意融融。他們圍坐一桌,酒過三巡,誓言錚錚,情義在熱烈的氛圍中愈發深厚。這十位懷揣理想的青年,從不同角落彙聚,為改變這片土地的命運,結下生死與共的情誼。

而在合肥義城大張圩南埂,徐吉標家依舊保持著以捕魚為生的傳統。清晨,天色未明,徐吉標便熟練地將小船劃入河中。他站在船頭,目光敏銳地掃視著河麵,憑借多年經驗判斷魚兒的蹤跡。身旁的張家三姐雖身懷六甲,卻也力所能及地幫忙整理漁具。她看著徐吉標專注的模樣,眼神中滿是溫柔與擔憂。

遠處,義城大張圩南埂的春景雖未現,但堤岸的柳樹已微微泛綠,似在預示著春日將至。偶爾有早起的村民路過,與徐吉標一家打著招呼,言語間滿是熟稔與關切。

此時的合肥,一邊是十兄弟為革命事業熱血沸騰地謀劃,理想的火焰在他們心中熊熊燃燒;另一邊是徐吉標一家為生活辛勤勞作,在平凡的日子裡堅守。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軌跡,卻都在這座城市的懷抱中,奏響著各自的旋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交織?是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改變徐吉標一家平靜的生活,還是這十兄弟在前行的路上,與徐吉標一家產生意想不到的交集?一切,都在這座古老城市的歲月裡,悄然等待著揭曉。

1930 年的春天,仿佛知曉人間即將迎來一份珍貴的禮物,早早地便將溫柔與生機灑向合肥義城大張圩南埂。

在合肥義城大張圩南埂,時光仿佛遵循著古老而質樸的節奏緩緩流淌。這裡,迎接新生命的降臨,依舊保持著傳統的方式——請產婆到家中接生。

產婆在這片土地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她們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者,也是產婦們最信賴的依靠。每一位產婆,都懷揣著一顆熱忱的心,隻要誰家有需要,一聲呼喚,她們便毫不猶豫地應下,匆匆趕去。

1930 年張家三姐臨盆之時,徐吉標趕忙請來了那位在圩埂上遠近聞名的產婆。產婆一進門,就迅速放下手中物件,有條不紊地準備接生所需。她那布滿皺紋卻溫暖有力的雙手,熟練地擺弄著器具,眼神中透露出專業與專注。一邊忙碌,一邊還不忘輕聲安慰著緊張的張家三姐:“妹子,彆怕,有我在呢,保準順順當當的。”

屋內,爐火正旺,映照著產婆和張家三姐的臉龐。產婆的額頭漸漸滲出細密的汗珠,但她的雙手卻絲毫沒有顫抖。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女嬰呱呱墜地。產婆臉上立刻綻開欣慰的笑容,小心翼翼地將嬰兒包裹好,遞到張家三姐麵前:“你瞧瞧,多俊的閨女!”

在義城大張圩南埂,像這樣由產婆迎接新生命的場景,一次次上演。她們的熱情與堅守,成為了圩埂上生命傳承中不可或缺的溫暖篇章,每一聲嬰兒的啼哭,都承載著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久久回響。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裡,張家三姐曆經艱辛,終於產下了一名女嬰。當那清脆的啼哭聲在屋內響起,仿佛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在此刻凝聚。徐吉標守在產房外,聽到這聲啼哭,眼眶瞬間濕潤,心中滿是初為人父的喜悅與激動。

他迫不及待地走進屋內,來到張家三姐身旁。隻見繈褓中的女嬰,小臉粉粉嫩嫩,如同春日裡剛剛綻放的桃花,精致的眉眼緊閉著,小巧的鼻子微微翕動,櫻桃般的小嘴不時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那模樣真是十分完美。

徐吉標輕輕地抱起女兒,眼神中滿是慈愛與憐惜。“瞧咱閨女,長得多俊呐!”他輕聲說道,聲音裡滿是自豪。張家三姐虛弱地笑了笑,眼中滿是對女兒的疼愛。

一家人沉浸在新生命誕生的喜悅中,給女嬰取名為翠蓮。窗外,春風輕拂,嫩綠的柳枝隨風搖曳,仿佛也在為這個新生命的到來而歡舞。小小的荷葉,就如同春日裡最美好的象征,為徐吉標一家帶來了無儘的歡樂與希望,開啟了他們人生中一段全新而美好的旅程

1930 年 1 月上旬,凜冬的寒風如刀割般肆虐著大地,但在六安的革命陣營中,卻湧動著一股熾熱的力量。六安中心縣委第十次常委會上,氣氛嚴肅而莊重,一項關乎革命前途的重要決定在此誕生。

會議決定,將縣委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整合編為安徽紅軍第一遊擊縱隊,任命馮曉山為縱隊長。馮曉山,這位久經考驗的革命戰士,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革命信念,贏得了同誌們的信任。他深知肩負的責任重大,眼神中透露出堅毅與果敢,決心帶領這支隊伍為革命事業披荊斬棘。

同時,霍山縣西鎮的遊擊隊也進行了整編,成為安徽紅軍第二遊擊縱隊,縱隊長由徐育山擔任。徐育山同樣是一位驍勇善戰的革命者,他所領導的西鎮遊擊隊,在當地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這兩支遊擊縱隊,猶如兩把利刃,在中心縣委的統一指揮下,將在皖西大地上掀起更為猛烈的革命風暴。他們的誕生,是六安革命力量不斷壯大的標誌,預示著與反動勢力的鬥爭將進入新的階段。遊擊隊員們身著樸素但整潔的軍裝,手持簡陋卻堅實的武器,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對勝利的渴望和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在這片被戰火洗禮的土地上,安徽紅軍第一、第二遊擊縱隊,正以嶄新的姿態,踏上為人民解放事業奮勇拚搏的征程,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壯麗篇章。

1930 年 1 月 20 日,在舒傳賢在流波瞳主持召開中心縣委常委和遊擊縱隊黨團負責人會議,一場意義非凡的會議在緊張而熱烈的氛圍中展開。與會者皆是六安革命陣營中的核心力量。此次會議,猶如革命征程中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決定將多支武裝力量合編,鑄就一支更為強大的革命勁旅。

安徽紅軍第一、二遊擊縱隊,作為六安地區武裝鬥爭的中堅力量,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與頑強的革命意誌。六安六區遊擊大隊,在當地積極開展遊擊活動,深受群眾支持。而張開泰從河南帶去的隊伍,同樣懷著堅定的革命信念。這些力量彙聚在一起,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 11 軍第 33 師。徐百川(張開泰:擔任師長,朱雅清出任黨代表,麾下轄 106、107 兩個團,歸六安縣委領導。這一整合,使得分散的革命武裝力量擰成一股繩,極大地增強了戰鬥力。

此時的六安中心縣委,影響力不斷擴大,先後轄霍山、霍邱、壽縣、合肥、英山以及六區經金家寨等地。這片廣袤的區域,成為了革命力量蓬勃發展的沃土。

僅僅三個月後,也就是 3 月,六安中心縣委在金家寨七嶺灣召開了六縣合紅三十三師黨的聯係會議。會上,各縣黨組織與紅三十三師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商討革命發展大計。大家圍繞著如何進一步擴大紅軍影響力、深入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等重要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這次會議,不僅加強了各縣黨組織與紅三十三師之間的聯係與協作,更為革命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紅三十三師猶如一顆閃耀的紅星,在皖西大地上引領著廣大人民群眾,向著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目標奮勇前行,在革命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0 年 3 月,六安中心縣委於金家寨七嶺灣召開的六縣合紅三十三師黨的聯係會議,在嚴峻複雜的革命形勢下,如同一座燈塔,為六縣的革命工作照亮前行的道路。會議聚焦當時的政治形勢,深入剖析各縣黨與群眾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並明確了切實的要求,進而通過一係列決議案,全麵規劃六縣的政治任務與各項工作。

《接受中共反對機會主義、反對派之決議的決議》,如同為革命隊伍注入一針清醒劑,強調要堅決抵製機會主義與反對派的錯誤思潮,確保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讓全體同誌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統一,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革命道路前進。

《政治任務決議案》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明確了六縣在當前階段的核心政治目標,為革命鬥爭指明了大方向,使全體同誌清楚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激發起為實現政治理想而不懈奮鬥的決心。

《路線工作計劃決議案》則是一份細致的行動指南,從宏觀戰略到微觀步驟,為各項革命工作規劃出清晰的路線,確保行動有條不紊,環環相扣,將革命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案。

《群眾工作決議案》將目光聚焦於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群眾是革命勝利的根本力量。決議案強調要深入發動群眾,關心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從而贏得廣大群眾對革命事業的衷心擁護與支持,讓革命事業深深紮根於群眾的土壤之中。

《軍事問題決議案》緊密結合當時的軍事鬥爭形勢,對紅三十三師及各縣地方武裝的建設、戰略戰術運用、軍事訓練等方麵做出科學部署,旨在提升革命武裝力量的戰鬥力,為應對敵人的軍事圍剿做好充分準備。

《宣傳教育工作決議案》注重思想引領,認識到宣傳教育是凝聚人心、傳播革命理念的重要武器。決議案要求加強宣傳工作,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傳播革命思想,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同時加強對黨員乾部的教育,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

《紀律問題決議案》為革命隊伍的紀律建設立下嚴格規矩,強調紀律是革命勝利的保障。要求全體同誌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做到令行禁止,確保革命隊伍的團結與統一,以鐵的紀律塑造一支堅不可摧的戰鬥集體。

《秘密問題決議案》針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峻環境,著重強調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對黨組織的機密、軍事行動的部署等方麵的保密措施做出詳細規定,防止敵人滲透破壞,保障革命工作在隱蔽戰線上的安全開展。

《對六縣 cy 工作決議案》關注青年團組織的建設與發展,認識到青年是革命的先鋒力量。決議案對六縣共青團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鼓勵廣大青年積極投身革命,發揮青年的活力與創造力,為革命事業注入新鮮血液。

會議還精心規劃了各縣的中心區域與中心群眾。在合肥,三河、雷馬店、高劉集、鋪子裡、梁園、上派河及河曲公路成為重點發展區域,紡織工人、碼頭工人、輪船工人、搬運工人、木藝工人、工藝工人、汽車工人、米業工人、店員、學生、雇農、佃農、士兵、圩丁等群體被確定為中心群眾。這些群體分布在各行各業,是推動合肥地區革命發展的關鍵力量。

會議以 12 分的熱忱,向全體同誌發出號召,要求大家秉持布爾塞維克精神,以堅定的信念、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到完成當前的革命任務中。這份號召,如同激昂的戰歌,激勵著全體同誌在革命的道路上奮勇向前,為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段激昂奮進的壯麗篇章。

1930 年 9 月,風雲變幻的革命局勢之下,中央一項重要決定,如同命運的指針,指向了程明遠。他被調任為皖西北中心縣委巡視員,同時兼任中央交通中心站站長,肩負起更為重大且艱巨的革命使命。

彼時,皖西北作為革命鬥爭的重要區域,局勢複雜且關鍵。程明遠深知,巡視員這一身份,意味著要深入基層,洞察每一處革命力量的發展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黨的方針政策能夠準確無誤地在皖西北落地生根。每一次實地考察,每一次與基層同誌的促膝長談,都承載著黨組織的期望,關乎著革命事業的興衰。

而中央交通中心站站長這一職務,更是責任重於泰山。交通站,猶如革命事業的神經脈絡,傳遞著至關重要的情報、指令與人員往來。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嚴峻環境下,程明遠需構建起一張隱秘而堅固的交通網絡,保證信息傳遞的安全與及時。每一份情報的傳遞,都可能影響一場戰鬥的勝負;每一次人員的護送,都關乎著革命同誌的生死安危。

程明遠帶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毅然踏上新的征程。他告彆熟悉的工作與戰友,奔赴皖西北。初到皖西北,麵對陌生的環境和複雜的局勢,他沒有絲毫退縮。迅速投入工作,穿梭於各個聯絡點之間,與當地同誌深入交流,了解實際情況。憑借著過往積累的經驗和過人的智慧,他有條不紊地開展巡視工作,整頓交通站秩序,選拔培養可靠的交通員,精心構建起高效安全的交通體係。

在這片充滿挑戰的土地上,程明遠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默默耕耘,為皖西北的革命事業築牢根基,成為革命鬥爭中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在黨的曆史畫卷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壯麗篇章。(未完待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