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都市言情 > 源起鴻蒙:道尊龍宇 > 12章三清成長龍宇暗中指點三兄弟修煉細節

12章三清成長龍宇暗中指點三兄弟修煉細節(1 / 1)

推荐阅读:

第二卷第12章:三清成長:龍宇暗中指點的三兄弟修煉細節

昆侖之墟,玉虛宮尚未成型時,隻是一片氤氳著先天清氣的靈脈彙聚之地。三團朦朧的清氣在此沉浮了萬載,終於在某一日同時睜開了靈智——那便是後來的老子、元始、通天。彼時他們靈智初開,如稚子般懵懂,隻知本能地吞吐先天清氣,卻不懂如何凝練道基,更不知自身與“道”的關聯。

而此刻的龍宇,正以源力化形,隱於昆侖雲海深處。他望著那三團清氣,眸中映出源盤流轉的微光——此三子乃盤古元神所化,身負開天遺澤,本就與“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隻是先天清氣雖純,卻失於剛直,若任其自行摸索,恐日後道途多有偏執。龍宇指尖微動,一縷極淡的源力化作清風,悄然拂過玉虛靈脈。

一、老子:源霧示“無為”,初悟“守中”

三兄弟中,老子性子最沉穩,靈智覺醒後便不喜躁動,常靜臥於靈脈核心,觀天地運轉。可他修煉三月,卻總覺清氣在體內衝撞,難以歸一,往往功虧一簣。這日他正蹙眉調息,忽覺周身泛起一層薄霧——那霧非雲非氣,觸之溫潤,竟能安撫體內躁動的清氣。

霧中緩緩浮現星圖:北鬥橫斜,鬥柄指向隨四時輪轉,卻始終以北極星為中。老子望著星圖,忽有所感:北鬥動而北極靜,天地萬物皆在動,唯有“中”不變。他試著讓體內清氣隨霧流轉,不強行壓製,不刻意引導,隻守著丹田一點“靜”,竟瞬間突破瓶頸,清氣如溪流歸海,凝練出第一縷“道胎”。

他不知,那霧是龍宇以源力所化,星圖是源盤映照的洪荒星軌本質。龍宇的聲音未顯,隻在霧散前留下一道意念:“動者易損,靜者長存,守中者,能容萬動。” 這便是老子“無為”之道的最初啟蒙,後來他騎牛西行,著《道德經》言“致虛極,守靜篤”,根源便在此處。

二、元始:源光顯“規矩”,初定“秩序”

元始性子嚴謹,靈智覺醒後便執著於“形”——他見山石有棱,草木有節,萬物皆有定形,便想為自身清氣也立“規矩”。可他苦思三月,畫出的符文總缺一絲“神韻”,要麼過於剛硬易崩,要麼過於柔軟難立。

這日他在玉崖上刻符,指尖清氣凝而不散,正自煩躁,忽有一縷金光從雲海中投下,落在玉崖上。金光中浮現無數細小紋理:大到昆侖山脈的走向,小到草葉的脈絡,竟都暗藏“方與圓”的平衡——方為剛,圓為柔,方中有圓則不脆,圓中有方則不垮。

元始盯著紋理,忽然悟了:規矩並非死物,而是剛柔相濟的平衡。他重畫符文,以方為骨,以圓為肉,刻出第一道“太初符文”,清氣瞬間如鑄金成器,凝出棱角分明的“法身”。那金光是龍宇以源力模擬的“萬物秩序之本”,隱於光中的意念是:“無規矩不成方圓,然規矩活於‘度’,而非‘死’。” 這便是後來闡教“順天應人,恪守秩序”的根基。

三、通天:源水融“雜靈”,初明“包容”

三兄弟中,通天最是跳脫,靈智覺醒後不喜局限於昆侖,常溜到山下,與草木精怪嬉鬨。他見萬物皆有靈,便想將各種靈氣納入己身,可草木之精、山石之煞、流水之柔,屬性駁雜,納入體內便如亂麻糾纏,痛不可當。

這日他在溪邊懊惱,忽見溪水中浮出一顆水珠——水珠落地,竟化作小湖,湖裡倒映著山林萬物:鬆之剛、柳之柔、石之堅、水之韌,本該相克之物,在湖中卻渾然一體,互不侵擾。通天伸手入湖,湖水順著指尖流入體內,那些駁雜靈氣竟如歸巢般,各自找到位置,和諧共存。

他驚覺:萬物本無“雜”,所謂雜,是人心有“分彆”。他當即敞開心神,任由天地間各種靈氣湧入,竟在體內凝成一朵“萬靈蓮”,花瓣上各顯草木、金石、水火之紋。那水珠是龍宇以源力所化的“包容之水”,水中藏著的意念是:“道無高下,靈無貴賤,能容者,可納百川。” 這便是後來截教“有教無類,萬靈皆可證道”的源頭。

四、三兄弟初聚,源力隱牽“同源”

三兄弟各自突破後,第一次在昆侖之巔相聚。老子道胎溫潤,元始法身方正,通天萬靈蓮璀璨,雖道途初顯差異,卻隱隱有一股無形之力將三人相連。

通天指著天邊流雲笑道:“二哥,你看那雲,時而如獸,時而如棉,哪有定形?守著規矩不累嗎?” 元始正欲反駁,老子卻撫掌道:“三弟說得是‘形’,二哥守的是‘骨’,形可萬變,骨不能亂。” 三人爭論間,周身清氣竟自發流轉,老子的靜、元始的序、通天的雜,在半空凝成一道“三清虛影”,虛影眉心,隱現龍宇源盤的微痕。

龍宇立於雲海,望著這一幕輕笑。他從未現身,卻以源力為引,讓三兄弟在懵懂中各自走上契合本性的道途,又以“同源”之念,埋下“三教本是一家”的伏筆。他知日後三教會因理念相爭,但若根基處有“源”牽係,終有和解之日。

那時的三清,隻當所得感悟是天地啟示,不知昆侖雲海深處,有一位源道尊,正以無聲的方式,護著盤古元神所化的三脈道統,緩緩鋪就洪荒未來的格局。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