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朱元璋的手腕,可以做到這一步。
如果讓朱允熥來做,現在肯定做不到。
朱允熥也知道自己什麼條件,並不要求現在就能做到,搖頭道:“不是現在改,給我也做不來,我和皇爺爺聊過了,他暫時也不想這樣做。”
畢竟會破壞掉,太多人的利益。
不僅是豪紳官紳,還有勳貴。
甚至藩王。
朱元璋是有信心,也有能力推行下去,但阻力一定很大。
朱允熥的想法,是要慢慢推行,潛移默化地改變,這件事急不得,等到自己積累了足夠的威嚴,控製了足夠的兵權,再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試點推廣。
等到他們反應過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我現在還不想這樣做。”
朱允熥又強調道。
不過他看到即使解縉,也對此沒有意見,心裡甚是欣慰。
自己身邊的人,認同那一套方法。
“殿下提出這些,想怎麼做?”
姚廣孝問道。
他覺得朱允熥無緣無故這樣說,一定還會和報紙有關係。
“我想做思想準備。”
朱允熥拿起一張報紙,問道:“報紙這東西,不正是我們宣傳思想的最好媒介?”
他們還是不那麼懂,什麼叫做思想準備。
思想,可是特彆重要的。
朱允熥想到幾百年後,先輩們可以成功,其中就少不了正確的思想指導。
“我這裡的思想,是給百姓的認知,給百姓灌輸一種想法。”
“我的宣傳,是要讓百姓,甚至一些豪紳,在未來都會潛移默化地接受我的想法。”
朱允熥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給他們解釋。
因為思想這東西,解釋起來,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
思想很重要,思想的積累,也要有一個過程。
想了好一會,朱允熥舉例說道:“我們通過報紙,對外宣傳一種天下大公的思想,以這種思想為我們未來改稅製作為前期準備,等到將來真的要改了,大家的抵觸情緒才不會那麼強烈。”
這樣一舉例,他們終於聽懂了。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朱允熥繼續說道:“我想實現的最終目的,是豪紳官紳的稅,全部收起來,百姓的三七分賬。”
楊士奇問:“如何和百姓三七分賬?”
朱允熥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治水、修橋、補路等,都是和百姓們分賬的表現,七成用來惠民,用回到百姓身上。”
聽了這些話,他們肅然起敬。
都沒想到,朱允熥的想法,還那麼超前。
這才是真正的,真心實意為民,而不是其他人,虛假地喊兩句口號,隨便敷衍的為民。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解縉佩服道:“殿下能說出這句話,我們佩服萬分,和荀子《道君》篇上所寫的‘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千民’,同一種思想。”
荀子這句話,意思是財富來源於民,最終要回饋於民。
荀子的思想,其實曆朝曆代,都不怎麼被統治者重視。
也就唐太宗尊崇民貴君輕和君舟民水,其他的統治者,都不太喜歡荀子,因為荀子把君權放得太低,更重民權。
朱允熥這句話,正是後世的人,引用荀子而得來的。
楊士奇鄭重道:“我願意,為殿下做到這一步。”
“我們也願意。”
姚廣孝和解縉同時說道。
他們覺得朱允熥和其他人,真的不一樣。
如果未來的大明,可以做到這一步,他們不敢想象,大明會是怎樣的一個大明。
“但很不好做。”
朱允熥說道:“一旦做了,我就是異端,是離經叛道,會遭到天下讀書人、豪紳官紳抵製唾罵,一旦改不好,走錯了一步,還會遺臭萬年!”
比如未來的雍正,正是因為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在曆史上的名聲臭得不能再臭。
後來的乾隆,卻又沿用了雍正這一套體係。
“我們不怕!”
姚廣孝三人齊聲說道。
楊士奇問道:“殿下如何做思想宣傳?”
解縉說道:“還是要從儒家入手。”
漢武帝以來,儒家一直占據主導。
想要進行思想工作,儒家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坎,想要把思想做好,必須要從儒家入手,這是眾所周知的一件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解縉又道:“殿下想要做好,也隻能依據如此。”
朱允熥同意道:“解先生說得對,唯有從這些開始,但應該如何宣傳,就要靠你們了。”
停頓了下,他補充道:“要做好宣傳,可以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寫文章,那些特彆正經的文章,二是寫故事、小說,這是最容易讓人接受,也最多人接受,更容易潛移默化某些思想。”
娛樂的作用,便如此體現出來。
娛樂的受眾更大,更容易傳遞一定的思想觀念。
“至於怎麼寫,我等會給你們一份詳細的方向和大綱。”
朱允熥早就在規劃這些東西,又道:“之前讓你們簽到那些作家,都簽回來了嗎?”
楊士奇點頭道:“簽回來了。”
簽回來就好。
朱允熥的一些想法,要依靠他們來實現,道:“可以先寫,發表出去,到時候我們報紙的版麵,還會擴大,不會隻有一兩張,除了思想的宣傳,我會再給你們一些比較新奇的故事,隻要努努力,我們的報紙,一定暢銷。”
除了報紙,還有思想。
報紙是大明百姓為數不多,並且最廉價的娛樂方式,隻要利用到位,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朱允熥穿越之前,沒少看各種各樣的網文。
故事積累,絕對是龐大的。
他不想寫,也不會寫,但可以列出大綱和方向,找人來寫。
簽回來的作家,正是最合適的人選。
“是!”
他們三人,齊聲說道。
但也不得不佩服,朱允熥想法之多。
想到了很多,他們根本想不到的東西,每一個要實行起來,都會對大明帶來極大的改變。
朱允熥把應該說的,和他們說了,便離開大明日報編輯部,回去自己的書房,準備寫點東西。
寫那些大綱,再寫故事。
把這些東西,拿出去給簽回來的作家寫,繼續為報紙增加銷量。
第二天。
第二份大明日報,開始發行。
有了第一份的準備,今天期待的人更多了。
即使國子監的監生說瞧不起報紙,但還是期待的,那些官員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