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姚廣孝的問話,沒有對楊士奇的多。
作為朱棣身邊的人,朱元璋早就知道姚廣孝的存在,也看得出來姚廣孝是個有能力的人。
如果放在元末亂世,可能又是一個劉基,或者李善長。
不過當時沒有遇到姚廣孝,如果遇到了,朱元璋也有可能把姚廣孝變成自己的人。
如果當不成自己人,那就一刀殺了。
朱元璋吩咐完了,便離開望江樓。
“兩位,請!”
吉祥過來,客氣地說道。
他們這才起來,走出望江樓的範圍。
姚廣孝依舊保持那一份淡定,至於楊士奇,慢慢放鬆了全身。
他們來到工部的時候,正要去找朱允熥,但是被李至剛告知,朱允熥臨時有事離開了,他們出宮之後,該乾嘛就乾嘛。
“道衍大師,我們算是得到陛下的承認了。”
楊士奇首先說道。
姚廣孝道:“是啊,得到承認,就該好好輔助殿下了。”
這樣說著,他們離開皇宮。
楊士奇回頭看了一眼皇宮,心想我以後一定要成為朝廷重臣。
隻要能幫朱允熥登基,一切願望,都可以實現。
朱允炆,絕對不是三皇孫的對手。
——
此時的朱允熥,已經來到城外的兵器局。
可以聽到這裡嘈雜的聲音不斷。
有的在鍛造武器,有不斷打鐵的聲音,還有高爐燃燒發出的聲音等。
今年年初,朱元璋進行了一次北伐。
打仗肯定會有耗損,損壞了不少武器,現在工部正在增加生產線,努力補足軍中的武器,要為下一次洪武北伐做準備。
草原上的敵人,一直是朱元璋心頭大患。
“什麼人?”
朱允熥剛出現在這裡,就被附近的人攔下了。
“找人。”
朱允熥出示了那個令牌。
這裡的人看了,紛紛跪下來行禮。
“陶誌學在什麼地方?”
朱允熥問道。
那人道:“在三裡之外,不在我們這裡,火藥是特彆危險的東西,不能碰任何一點明火。”
正因為特彆危險,才要遠離城池,也要遠離那些,熱烘烘的高爐。
朱允熥問明白了方向,再走了三裡路,終於看到這裡,有幾間看上去比較簡陋的屋子,剛靠近就嗅到了一股很濃烈的硫磺氣味。
這裡一定是陶誌學研究火藥的地方了。
朱允熥大步走去,正好看到一個三十歲出頭的男人,從屋內出來。
“你是?”
男人正是陶誌學,但沒見過朱允熥,不知道是誰。
“你就是陶誌學,萬戶的孫兒?”
朱允熥打量了對方一會。
陶誌學微微點頭道:“請問閣下來此,有何事?這裡都是火藥了,特彆危險,又是朝廷管製的地方,你們最好儘快離開。”
朱允熥說道:“我叫做朱允熥,專門來找你的,要不我們聊聊?”
“三皇孫殿下?”
陶誌學一怔,連忙下拜。
他不懷疑朱允熥的真實性,在應天府之內,敢冒充皇孫,肯定是活膩了,正常沒有人敢這樣做。
陶誌學很好奇,朱允熥想做什麼,但還是把人邀請進去。
“這裡隻有你一人?”
朱允熥左右看了看,又問。
陶誌學道:“其他人今天不在,但我這裡的人不算多,因為火銃火炮的鍛造,軍器局的其他同僚都可以,我們隻需要為他們提供火藥。”
這樣一來,確實不需要太多人。
“你們的火藥,是怎麼配比?”
朱允熥又問。
陶誌學道:“通過炭硫硝配比得來。”
朱允熥快速想了想,穿越之前看過的知識,又道:“目前我們大明的火器,其實還不算好,你有沒有想過改進?”
陶誌學坦誠道:“當然有,但……很難有進展。”
由於體製問題,這些又得不到重視,沒有各種支持,具體的方向,陶誌學一直摸索不出來。
目前火器的進展,慢得不行。
“過段時間,我會找皇爺爺,把軍器局和兵仗局要過來。”
朱允熥說道:“到時候我想讓你一起管這兩個,把資源整合起來,你們隻有一個任務,就是改進火器,或者做新的火器。酬勞方麵,我絕對不會虧待了你們,隻要能做出來,錢要多少有多少。”
這就讓陶誌學感到疑惑了,問道:“殿下為何如此?”
朱允熥解釋道:“我覺得未來的戰爭,火器或者說遠程武器,一定是戰場上的主導,現在的火器,是不好用,需要不斷改進,拿火銃舉例。”
他看到屋內,也有一個火銃。
其實就是一根鐵管,組裝上一個固定的把手。
“這種火銃,聲音驚人,近距離穿透力很強。”
“但裝填麻煩,又很容易炸膛。”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一種彈藥,把子彈和火藥合為一體。”
“裝彈不用從槍口裝進槍膛,在槍托附近,設計一個裝填彈藥的口子,通過撞擊產生的火花引燃子彈的火藥。”
“這樣的效果,豈不是更方便使用?能解決很多火器上的問題?”
朱允熥把真正的槍,給陶誌學科普了一下。
陶誌學聽著眼前一亮,這個思路和方向是他沒想過的,很快又道:“我們現在的能力,根本做不出來。”
軍器局的水平如何,他比誰都要清楚。
兵仗局那邊,也好不到哪裡去。
方向是特彆好,但要做出來,又很難。
朱允熥說道:“現在做不了,但不代表以後也做不了,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到時候我把兵仗局和軍器局要過來,希望你可以幫我。”
“願為殿下效勞!”
陶誌學朗聲道。
製造火器,是他最大的理想。
這是從陶成道開始,一直傳承到了現在的理想。
朱允熥滿意道:“你可以先按照我給的思路,好好想想,其實不一定要拘泥於現在的想法,可以大膽去想,現在做不出來沒關係,但如果連想法都沒有,如何進步?”
聽了這話,陶誌學沉思良久。
“多謝殿下的指點。”
陶誌學躬身道:“臣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他悟了。
想法是一定要有的。
他們這些搞技術的人,如果連想法都沒有,是做不出什麼好東西。
朱允熥笑道:“看來,你悟了。”
悟了就好。
大明現在,最缺的是科研人員,如果陶誌學可以成功,未來做什麼都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