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內,內門弟子四十餘眾,分著黑、白、紅三色服飾,獨無紫衣。眾人皆恭謹肅立,神容凝重。王林目光掃過,見王卓、徐姓少女、周姓女子及張師兄等皆在其中。
諸弟子前方,十數老者分坐兩端,皆神色冷峻。殿中主位,端坐一人,約四十許,身著藍色長衫,豐神俊朗,目光如炬。其淡然開口道:“孫師弟,此即汝門下弟子耶?“
孫大柱慌忙賠笑:“掌門師兄明鑒,此乃小徒王林,入門日淺,不曉五鐘之約。“
右首紅臉老者哂道:“果然是師徒一脈相承!孫師弟當年亦呆若木雞,與這小子如出一轍!“
另一老者卻笑道:“兄台此言差矣。想孫師弟當年天資雖平,尚勝此子遠矣!“
孫大柱聞言,麵色青白交加。回頭惡狠狠瞪了王林一眼,冷哼一聲,徑往左首空位坐去,再不理會。
藍衫男子微蹙眉頭,目光淡掃王林,複不理會,沉聲道:“方才已與諸位言明,此次集訓務期有成,四年後玄道宗之會,斷不容敗!自今日起,爾等入後山,各得修行之所。奪靈丹十萬粒,門派傾囊以供。其間不得擅離後山,切記!“
眾弟子齊聲應命。
藍衫男子微微頷首,複道:“吾望四年後,諸位中能有紫衣加身者。紫袍者,乃我恒嶽核心弟子,地位尊崇,非內門可比。此中關節,諸君自省。今吾送爾等入後山,自有執事為汝等安排修行之地。“
言罷,振袖一揮,一道皎潔白光自袖中迸出,在殿中盤旋一周。藍衫男子沉喝道:“啟!“
白光陡然擴延,瞬息化作漫天光幕,將眾弟子儘皆籠罩。須臾,光幕微顫,化作道道光虹,將諸弟子儘數攝入。藍衫男子拂袖間,光虹沒入雲霄,徒留大殿寂靜無聲。
王林忽覺周身暖意融融,眼前景象瞬息變幻。及神思清明,駭然發現自己立於幽穀之中。此處靈氣氤氳,較之外界濃鬱數倍不止,更聞潺潺水聲自遠處飄來。
餘光掃處,見眾內門弟子皆是麵露驚色,四下環顧。穀中不生草木,唯有一麵巨大石壁矗立,峭壁之上蜂窩般的孔竅密布,或被巨石封堵。
正默察間,忽覺有人矚目。抬首望去,但見王卓立於不遠處,眉梢微挑,唇角噙著一抹冷笑,目中儘是不屑之意。
忽聞峭壁間傳來破空之聲,一紫衣青年淩空而至。其麵如寒玉,眸含星芒,傲然立於諸弟子麵前。袍袖輕拂,冷然道:“諸位師弟可曉,此所謂後山者,非在恒嶽之後,乃五百年前數位元嬰祖師合力布下之秘境。靈氣之盛,十倍於外。爾等既入此地,須當惜時如金,勤修不輟。若敢懈怠,休怪師兄無情,必逐汝等出穀!“
王林目光微閃,識得此乃換其靈氣泉水之張狂——昔日二師兄也。傳言其已至凝氣六層,修為深不可測。王林心中暗凜,低垂眼簾。此番危機,正因張狂易水之故,其人城府之深,令王林至今心有餘悸。
張狂長袖一揮,地麵上頓現五十乳白瓷瓶,朗聲道:“凝氣七層以下功法,吾皆備妥。汝等可隨時來取,待吾查驗無誤,自當奉上。此處崖壁凡未封之洞,皆可為汝修煉之所。此瓶奪靈丹,每瓶五十粒,歲補給汝。“
言罷,諸弟子魚貫而出,各取瓷瓶,擇洞而入。
王林深吸一口氣,暗忖:“昔日化形化聲丹為障,當不識我。“遂緩步上前,取瓶一枚。時眾弟子皆已入洞,唯餘王林獨站。張狂目光忽轉,凝視王林,神色微異,詰問道:“汝名何人?為何凝氣初階尚不可至?汝師何人?“
王林聞言止步,徐徐轉身,恭聲道:“稟師兄,弟子王林,師尊乃孫大柱。或因天資愚鈍,至今未達凝氣一層。“
張狂聞言一怔,繼而撫須笑道:“原是王林。吾嘗聞汝名,天資雖匱,然勤能補拙,毅力尤關修行。汝既稟賦不足,當以勤補之,鍥而不舍可也。“
王林惶恐稱是。
“嗟夫!“張狂忽展袍袖,掌心推出一縷青氣,“此崖高峻,汝未入凝氣一層,攀登維艱。且由為兄助汝一臂之力!“言罷,青氣縈繞王林足下,托舉間已至一處洞窟之前,方緩緩消散。
王林垂首謝恩,正欲入洞,心下冷笑:“若非當日其盜我靈泉之事,或當真以為此人性善。然其險惡用心,吾豈不知?區區小惠,豈足掛懷!“
入洞隻見石榻一張,壁懸一環。王林注目良久,凝氣牽引,猛然發力。但聞轟隆之聲震耳,一堵巨岩自洞頂緩緩垂落,轟然一聲,將洞口封得嚴嚴實實,唯留幽暗石室一間。
王林四下細察洞府,見無異狀,心下甚慰。初時求孫大柱以尋幽境潛修,今雖未果,然天意如此,竟得此地,倒合心意。
獨慮洞中匱水,修煉賴靈泉為要,實為缺憾。然囊中積雪猶存,或可支應數日。又聞穀中潺潺水聲,若謹慎行事,汲水亦非難事。思忖間,決意善用此境,潛心修煉。
洞內陳設雖簡,然靈氣濃鬱,倒也合用。王林遂安心閉關,專意修持,不問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