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次日常早朝,李承乾端坐上方,聽著各種日常的彙報,時不時的插言幾句。
可能是眾臣已經麻木了,反而沒有李承乾剛當上監國的時候,那麼的謹慎不言。
“臣,禦史中丞唐臨,近日聞天下有些不好傳言,請監國斟酌裁定!”
以禦史大夫為首的禦史台,有風聞奏事的權力。
監察百官,監察民間,有任何耳聞的事情,都可以上報甚至彈劾百官,算是這個時期皇帝的耳朵。
禦史可以憑傳聞就上奏,即使失實亦不追責。
王安石就曾經說:“諫官,禦史雖失實,亦不加罪。”
雖然那是後朝的事,但現在也是如此。
隻不過發展到後期,簡直就成了攻擊百官的工具,完全是亂來。
但在這個時候,的確算是比較好用的。
“說說看!”
李承乾回應很平淡,就像漠不關心一樣。
“下博孔家一脈,近日似乎被馬匪所滅。
當地官府追查之後,卻並沒有找到那夥馬匪。
據聞,那夥馬匪足足有千匹馬以上,幾疑為叛軍勢力。
又因此孔家乃前祭酒孔穎達所在家族,因此民間傳聞,是監國派人所滅。
天下讀書人因此,而群情激憤。
下博縣孔家一帶讀書人,甚至包括冀州衡水一帶讀書人,全都激憤異常。
如此下去,恐引起民變。”
李承乾麵無表情,心中卻嗤笑不已。
果然是書生造反十年不成,連試探都用得如此小家子氣,生怕被牽連到自己。
李承乾相信,整個朝堂上的人都肯定,那一支孔家是被自己所滅,隻是不敢說而已。
有些東西就是這樣,知不知道和敢不敢說是兩回事。
李承乾起身來到龍椅前的桌案麵前,自己靜靜研墨。
群臣靜悄悄的,都沒有說話。
很快,李承乾抽出一張日常用的紙,揮毫潑墨書寫了起來。
很快,書寫完畢之後,李承乾拿起來吹了吹,之後遞給侍奉的宦官,道:“念!”
宦官接過之後,掃了一眼,清了清嗓子,大聲喊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先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聽到宦官的喊話,所有朝臣都瞪大了眼睛。
能站在這裡的,可以說他們是庸才,但絕不能說他們沒文化。
這四句話,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有些人,更是聽得熱血沸騰。
李承乾重新坐回自己的椅子上,不緊不慢道:“關於馬匪的事情,責令當地官府繼續調查。
至於讀書人的事情,把這四句話傳下去。
還有鬨事者,以汙蔑當朝太子為名!
其家族,三代之內不得考取功名!
已有官身或功名者,全部剝奪。
往後,依照此例行事!”
殺人,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被當刀使。
真正鬨事的那些,或許除了帶頭的那幾個,全都是一群腦子發熱的。
他們不一定有什麼壞心,隻是看不懂大局,腦子不夠用罷了。
現在的讀書人,最起碼也是個寒門,而寒門其實是沒落的貴族,跟平民百姓根本無關。
什麼孤兒寡母供養男人讀書,那都是藝術加工。
因此,砍他們的腦袋,簡直就是寬恕他們。
讓他們三代之內不得考取功名,三代之內已有的功名全部剝奪,才是對他們真正的殺招。
能聽懂他寫的那四句話,並且回去好好讀書,未來做棟梁之材的,才是他需要的。
那種上梁不正下梁歪,或者徹底沒腦子的,不是李承乾需要的。
借用一下後朝這四句,李承乾沒有任何愧疚,他又不是要舞文弄墨。
他隻是看出某些人,心已經開始歪了,必須要給他們狠狠一耳光。
此時,底下的大臣聞言,一個個既激動又心寒。
激動的是,李承乾能說出這麼四句至理名言,未來必是一代聖君。
心寒的是,李承乾的手段真是層出不窮。
這一招下去,除了腦子不好的,誰還會被裹挾?
再讓腦子不好的,一家功名都被剝奪,這是真正置人於死地。
貞觀時期,除了大災之年,每年都進行科舉的。
隻不過大才之人確實難出,且科舉製度還沒有完善,並沒有殿試的說法,因此並沒有詳細記載。
雖然有狀元,但一般都是啟用來修書,很難得到重用。
畢竟還是世家門閥的天下,不是他們的人,真的很難塞進來,李世民隻能徐徐圖之。
因此,在曆史上留名號的貞觀狀元都不多,更彆說留下什麼大名。
大臣們還陷入震撼之中,李承乾又說:“還有何事,繼續吧!”
潛在意思就是,馬匪繼續找就行了,反正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我也承認是怎麼回事,但不會說出來。
鬨事的,尤其是領頭的,全給我往死裡搞,讓他們生不如死。
被李承乾這一招給嚇到了,大家都閉嘴不言。
等了幾秒還是沒人出聲,李承乾說:“既然剛剛說到讀書人,那孤就說一說科舉之事!”
這話一出,所有大臣心中都咯噔了一下。
“眾所周知,我朝科舉分為常科和製科。
常科,隻要不是遇到什麼特殊情況,每年都會舉行。
製科,特殊錄取特定人才。
主要分為,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
孤覺得,這樣太浪費讀書人的家資。
一年的時間,有些遠距離的讀書人,趕路就需要花上幾個月,這還是不出現意外的情況下。
一旦出現意外遲到,讓他們在長安等一年,他們可能沒有如此雄厚的家資。
來回折騰兩次,甚至隻是折騰一次,可能他們就沒機會了,還是因為他們沒有那麼豐厚的家資。
所以,首先,孤打算定科舉為三年一次。
如此,至少有兩年的時間,可以讓讀書人安心複習,而不是每年都惶恐不安,導致學習都沒辦法學進去。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
“監國英明!”
魏征第一個站出來。
“監國英明!”
“監國英明!”
“……”
其他人一想,這個好像沒什麼利益,也沒什麼損失,也紛紛讚同。
李承乾不是沒想過後世的錄取辦法,但時代情況不同,除非他先花至少一二十年的時間,把學校製度普及再說。
還不如在科舉的框架下完善,至少馬上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