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1 / 1)

推荐阅读:

維琪讀後感:

《高安師範那些事》是汪建華繼《紅土地紀事 上卷》後的又一部自傳體小說。她一邊寫作我一路拜讀...

隨著書中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重拾往事記憶:時而愉悅,時而落寂,時而揪心,時而悲戚。有的情景記憶猶新,有些片段似曾淡忘。小說寫的生動具象,筆觸細膩自然。很喜歡建華的寫作風格,沒有華麗的詞藻,有的全然真實感受,讓讀者身臨其境,隨之喜與歡,伴之悲與痛。

我和汪建華是高師同窗好友,從進校起就在一個班級共一個寑室。也許是緣分,也許是興趣相投,我倆相伴一路走來。她是班上的團支書,又是我們班每次文藝演出的總負責,集編、導、演(歌、舞、朗誦、相聲等)為一身,才華出眾人人稱頌,-位讓我傾慕的知識女性。兩年後畢業,同學們依依不舍各奔東西,所慶幸的是建華留校執教,我分配機關工作,同在一個縣城,我倆的友情得以繼續。

建華嗜書如命,學習乃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樂此不疲,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這一方天地。有時我會認為她"軸""倔"甚至"有點傻",但這些恰恰是她身上的閃光點,他人望塵莫及。一年又一年,我們在各自的生活工作圈忙碌著,見麵的機會少了,敘舊的話題也少了,但彼此心裡都有對方。以後幾年發生的諸多事耳聞多於眼見,有些都是從這部書中才知曉。若乾年後我們在上海重逢了,緣分讓我們的友情延續至今。

借此提上濃重一筆:我讀汪建華小說的同時,拜讀了耿堅老師為小說的每一章節給予的更高度多層麵的恰如其分的點評,讀來倍受啟發,受益匪淺,希望讀者一定彆錯過。

2025年3月

曹老師讀後感:

收到你的文章一周了。每天我都在,斷斷續續地看,讀得慢,一天隻幾章(一是要護眼,手機久看眼痛;二是我的確少有大段的空閒)。

啊,你寫得很細膩,很全麵,按時序整十年。從進高師直到離開,十年間,贛滬兩地轉換,幾度身份改變:從學生到教師,從女孩到母親,從江西到上海,坎坷的知青之路,非凡的求學戀愛曆程,心境跌宕起伏,中間多少酸苦,,參差人生幾多自慰療傷自我開導的豁達和感悟。真的,我很早(在高安師範時就曾與你的同學我的戀人現在的夫人)說過,如今依然還這樣認為:“汪建華是你們同學中一個大大咧咧,既簡單認真又書呆子氣是個少有世故的人”。你的先生蔡新華我也挺熟,印象很好,“他的確是乾實事的人”(今天該稱之為有“工匠”精神的人。後來我大學畢業到企業工作也見識過好些像他這類的人才,隻是因時代變更環境大局的取向而怠慢了這麼一批人,也是遺憾可惜的)。我始終認為你與蔡的結合是互補,是最合適的,當初你的選擇絕對是對的,不容易,很堅定,原配走到了今天,值得稱道值得珍惜。 其實高安師範還有一位與你一樣有著單純太具書生氣也不諳世故的上海女教師,她在你的文中也有表述,就是74屆宜春師範分配來的教語文的陳老師,我對她也一直好感肯定的。

你的文章不僅僅是自述寫了生平,還穿插了好些同代人的不幸家境和學生本人各自麵對現實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和其人生觀的自然展現,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曆史背景,反映了時代變更的軌跡……

我估摸你的長文不會少於二十萬字。雖然長,但一旦點開閱讀就會被吸引一直看下去,看似靜靜流水,細讀卻極有份量。雖然我是斷續地閱讀,但意欲和思緒卻一直是連貫著的,從來沒有中斷的感覺。這是因為你文中的情、景、人、事,都是我熟悉也親曆且感興趣又有共鳴的,我想隻要有過那段經曆的人讀到,一定都會身臨其境感觸深深,會讀得出更深層次更觸動心靈的東西……

我讀完,掩卷,第一感覺便是,這並非是概念上的小說,通篇就是傾情地述說,絕對的寫真,是一篇紀實的報告文學,因為全文沒有任何的虛構與雕痕,全是真真切切的人,確確實實的事,記敘描寫都是感情真摯的渲瀉,都是發自內心的表述叩問:有,傾述,感慨,憤怒,是一氣嗬成的自傳。既寫自己,也寫彆人,寫了那個年代,寫了師生軼事,寫出自己的人生曆程,實則紀實了高安師範一段沉重多變的曆史!

雖說往事如煙,但歲月有痕。拜讀你的大作“紅土地紀事(續),高安師範那些事”,閱後心中久久不得平息。舊景一一重現,記憶幕幕翻篇,往事曆曆在目,人物栩栩如生:文中的學生,教師,領導,員工,有你的同學,我的同學,有你的老師,我的老師和同事,還有你我共同的班主任……

高師春秋啊,你我類同,都先為學生後當先生(隻是我比你早了兩年)。同一個環境相似的體驗,那情那景,那人那事,你熟悉的我也清楚(儘管文中好些你用了諧音或化名,但我都一一能對上號,習性音容笑貌依然在目)。你給有些人下的判斷我也認同,你經曆的那些事好多我也參與,也有親曆,自然也有我不知道的。譬如你留校的曲折,你被傷害,你們愛情的曲折,包括你後來的進修,艱難的分居和調動……但你們的“開門辦學”、“伍橋修路”、“華林墾荒造林”、“校運動會”、“文藝彙演”,“年級重新分班”等等,我是參與也見證……隻是你那一屆我是隨其他班活動的。尤其你們進校的那次“批判大會”我也印象極深:當時也在現場參加了大會,隻是當了教師可自由散漫些(當年也正年輕,也就二十三四歲,有衝勁好獵奇),大會結束前我提前退場守在大門邊,隻等執法槍斃人的那一刻,搶在刑車前瘋狂奔跑,為的就是想近距離看看“槍斃”的實況。(我在高安師範曆時五年半,兩年學生三年半先生,一共趕過兩回殺場,分彆於1976、1977年零距離看了兩次現場槍斃。——每次都是搶在刑車前麵跟著警車奔跑,因為行車路線一路早有民兵站崗,那是很好的標識,所以我兩次都近距離(間隔罪犯不足五六米)是緊貼著白石灰畫的圈圈站在最前邊觀看的……聞到過血腥也覺得失望乏味還有疑問,一點不同電影電視裡的特寫,沒有那麼威武和震懾,甚至親見一個被斃的殺妻的退伍軍人是被撳跪後又彈起,再撳跪又彈起,最後竟立著轉身怒目麵對槍口一米的距離,挨了五槍才仰麵倒下的,死也是大瞪眼睛的,當時無不震驚愕然也恐懼,我旋即暗想,會不會真有冤情錯判也未可知?由此以後就再也沒興趣去看殺場了……

後來你我都離開了高安師範,那幾年裡學校幾乎流走了絕大部分留校的學生,上海籍的走光了,應該說每一屆留校的學生都是當年各屆中的佼佼者。流走,是大環境的趨勢,也有各自的原因,自然不外小環境中不適和逼迫。那代人,凡經曆過的都有坎坷,從文中獲知,你的跋涉則比常人更加逶迤,腳印也更深更艱辛……

老實說,我們那代人,當年我們那幾屆學生,都是共和國特殊產物,也是犧牲品。是特殊年代的標識,是一群特殊的學生,因此學生戀愛,師生成親不足為奇,七五、七六、七七、七八屆比比皆是。哪一屆都有十幾對學生姻緣,哪一屆都有師生結成的夫妻,就是你我共同的班主任高老師,他的夫人也是六十年代初他自己班裡的學生……記得你們七七屆畢業分配時,我是鬥膽給校領導寫過一封信的,希望要求照顧未婚妻的分配。將近五十年後我今天還記得那封信中的幾句話:“尊敬的領導,因為我們是特殊年代的產物,是特殊的學生,因此應該以特殊的方式來解決特殊要求的畢業分配……我立誌黨的教育事業,立足為高安師範奉獻終身,但我希望有個誌同道合的伴侶能分在身邊……我知道這事有點出格,師生戀不符合傳統慣例,更不在照顧之列,但我想說“我們師生是同歲的,都是69屆初中生,都是工農兵學員,隻是因為推薦的先後成了師生,這是曆史從來沒有的先例……黃莉萍的分配對學校是一件極小極小的事,但於我卻是極大極大終身的大事!我不想在以後的日子裡再來頻頻麻煩領導,也不願反複地疲憊自己”……就此,而後得知,廖校長找了何校長商量,最後又把我的那封信讓何帶去了地區……再後,黃莉萍就成了你們那屆直接分配留在高安縣城市區,且是進了福利效益極好的省轄國企的唯一女生……此後,自然也招來很多妒忌恨,譬如高老師的夫人就大發脾氣,又哭又罵,說他“朔得吃屎,冇用,老師不如學生!”說“自己眼瞎了,白嫁給他十多年,一直在鄉下受苦,不曉得找領導讓老婆調到身邊”……氣極還摔盆打碗,把一條嶄新的床單剪成了碎片……我尷尬,心戚戚,沉默,無奈,但心中卻一直暗暗感恩兩位校長的功德。後來,聽說我1979年離開高師不二年,高老師的夫人便照顧調進了學校,此間也有其他老師的配偶也照顧進學校……

算起來至今我們離開高師已四十多年了,你的“高安師範師那些事”依然清晰感慨也唏噓。你兜了一大圈千辛萬苦總算回歸故裡,這是你不懈的努力的福報,畢竟“紅土地”有了幸運的結局。而後隨著高安師範的拆除,往昔隻存記憶。謝謝你給我一個回憶,給後人留下了故事。當下我們都年過古稀,沒有奢望,也無須努力,隻願平靜的晚年生活延續延續再延續……在此,再次謝謝你的“高安師範那些事”,你的執著有效益,給我留下了記憶,給逝去者有個憑祭,給健在的都有激勵。

2025年3月15日

詩友張心忻讀後感:

終於讀完了汪建華在紅土地插隊落戶,當鄉村教師和高安師範留校任教十七年的自傳體小說。

小說的後半部份是更為曲折動人的,女主人翁既要隨著動蕩的社會大潮流,奮力向上,又要掙紮於分居兩地,孩子幼小無人照護的種種艱難的情感起伏波動之間。

今天,當年的知青已然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但是誰能忘卻那片深情的土地,在那裡綻放青春與夢想的芬芳?

今天,那一代人已在回憶之中養老,歲月已磨去了當年的棱角,變得平平淡淡,緩緩細流的如泣如訴,這不禁讓我想到生命的頑強,每個年輕的生命都是有勇敢生存的耐力,哪怕在石頭縫裡,也要開一朵小花,也要傳承生命,托起明天的希望。為此,一切艱難困苦,才有必要克服,才有意誌去克服。

不是嗎?文中女主人翁從17歲奔赴紅土地,曆經風風雨雨十七年之後,帶著像初升的紅日那樣燦爛與美好,又回到東海之濱的故鄉_上海。又開始新時代的征程。

我們不禁又要把目光轉向那肩負著為社會養老作努力奉獻的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奮鬥與希望。

那片深情的紅土地所記錄的每一篇章,都在於謳歌生命的力量,謳歌生命的傳承。和那傳承中的堅強。

一切過去了的,都決定著未來發展。一切未來的命運都成就著當下的預測,猶如滔滔之江水,誰能切割斷那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波濤向前?

琴友李卓瑞老師讀後感:

噢,終於讀完了《高安師範那些事》越讀越精彩,自傳體小說寫的真好,從我又一次“亮劍”了越發了解您是一位高素質,講道理,有才華,懂得感恩,溫柔體貼的女生。當我看到您最後的告彆,眼眶陡然濕潤了,寫得很精彩,感人至深,眼淚仿佛斷了線的珍珠滑落下來。此刻,我的雙眼模糊不已,邊寫邊掉淚。事實上您的小說寫的很棒,漸入佳境,欲罷不能。您很堅強,真不簡單,在病魔纏身的狀況下居然完成了中篇?還是長篇自傳體小說太不容易了!平凡人的偉大。謝謝分享精彩!建華老師您現在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心願,懷念高安師範那些事您已經完整的記錄下來,時而翻翻看看也是一種樂趣,因為它是寶貴的人生財富。現在的您應該馬上休息,隨心所欲的生活,不要逼自己要完成什麼……現在這個年齡段身體最重要,千萬不能忽視。您以為呢?

高師七九屆文藝班司有林讀後感:

學生如今雖目力漸衰,視物偏光日甚,然捧讀您的長篇自傳感懷不已。晚輩才疏學淺,未敢妄評鴻篇,惟將幾點觸動心弦之處謹錄於下:

其一,師長立身處世如青鬆傲雪。縱遇濁流橫溢之時,猶能持守道德法度,心似明鏡不染塵埃,此等風骨實乃濁世清流,堪為後世師表。

其二,師長巾幗氣魄勝須眉。昔日雖值濁世浮沉,猶持冰心玉壺,克己奉公。以纖弱之軀勇挑千鈞,扶貧弱於困厄,聚人心於渙散,眾望所歸之核心。非特為女中豪傑,實乃赤心昭昭,永耀黨旗之輝!

其三,浩然正氣貫長虹。直麵寒刃凜然無懼,生死搏鬥全憑赤誠肝膽。這般無畏氣概,令多少男同胞亦要自問能否企及?

其四,情比金堅見真章。與蔡老師相知相守之傳奇,非獨月老紅繩係就,實乃兩心相映跨越時空之證。重重關山終化鵲橋,此中至情足令金石為開。

其五,處世智慧蘊仁心。待領導不諂不媚而守節,處同事傾情相助分憂解惑,誨學子寬嚴相濟存餘地。此等通達之境非大智慧者不能為。

展卷如鑒長河奔湧,師長以血汗為墨,以筋骨作筆,於黑白交織的歲月間書寫知青史詩。觀今日神州萬裡,當年播撒之青春火種,早已化作滿天星鬥,照亮後來者之路。晚輩臨書感懷,謹以心香一瓣,敬獻於這段鐫刻在共和國發展史上的青春史詩之前。

二〇二五年四月廿一日

文下留言選

作者:我通過自己在紅土地上的成長故事,用以感謝許多恩人,與大家見證了那段中國準備改開初期的大變化,和在我們小人物中的影響,還有紀念我們的高安師範學校,為她留下一點影子。

司:不要太累了。蔡先生會心疼的。

作者:他說我做了沒有意思的事,現在的人誰會看這種書。

司:汪老師:蔡先生的觀點確有可取之處。關於過往苦情的講述,我女兒直言“奧特了“,年輕一代的隔閡令人無奈。但您耗費心血寫就的文字,在“老四屆“群體中仍具現實意義:

1 曆史傳承價值

我家黃老師的弟妹及年輕一輩,主動了解我們這代人的生存實況,證明時代記憶需要新生代接力。

2 精神療愈功能

這部作品實為心靈深處的“祭奠“,將半生委屈、畢生感慨傾瀉而出,恰似打開閘門的洪水,唯有徹底釋放方能得解脫。

3 永恒存在意義

文字一旦付梓便超越個體局限,其存在就有無限價值。可以斷言:當創作成為生命本能,便不必糾結於世俗評判。

創作本身已是最好的生命存檔,留待後世在時光長河中打撈這份真實。

作者:說得在理,入吾心扉!當前我們是被新一代“奧特”的老一代,我們的經曆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微弱光芒。寫真實的回憶錄,其價值就是讓後世積累經驗,分析提取需要的部分,來慢慢為建成人類最美好的社會添一塊瓦。

耿堅編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這其中包括國家記憶丶地域記憶丶群體記憶,等等,個體記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個體記憶充滿生活細節和真實感,還原曆史場景,複刻保留容易流失的珍貴資料,這些都是其他所無法取代的。對寫作者來說,對往事的真摯回憶和書寫,不止是對曆史的交待和心情的解脫,而是人生繼續前行的新的和推動力。

網上讀汪建華自傳體小說《紅土地記事》有感

張幼鳴

閉目安神扼製情,此書出版必成名。

歸來人物添汪氏,寂寞風煙憶子卿。

魂在他鄉雙鬢白,影隨往事十年聲。

相逢老表少追問,一說因緣莫自驚。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