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二哥李世民的準許之後,李秀寧輕輕推開書房的門,卻看到書房內很是昏暗,幾乎什麼都看不見。
“二哥,天快黑了,你怎麼不點燈呀。”
李秀寧嘴上說著,隨手就拿來火折子點亮了書房內的燭台。
“沒什麼,我隻是覺得黑暗更容易讓我沉下心來去思考問題。”
李世民淡淡做出解釋,卻沒有阻止妹妹的舉動。
當書房內的燈燭都被點亮,整個書房登時一派燈火通明。
在燭光的映照下,李秀寧看到李世民一臉憂慮之色,跟自己印象中那個意氣風發的二哥完全是判若兩人。
她遲疑了片刻,還是忍不住輕聲問道:
“二哥,你是不是還在因為薛仁杲的事生父親的氣呀?”
李世民抬頭看了她一眼,隨即輕輕搖了搖頭道:
“父子哪有隔夜仇,我即使再大的氣性,過了這麼多天也該消氣了。”
李秀寧聽二哥沒有在生父親的氣,心中不由暗暗暗暗鬆了一口氣,隻是麵上越發有些不解:
“既然你已經不生父親的氣了,為何還要將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這麼多天。”
李世民又看了她一眼,隨即輕輕歎了一口氣道:
“彆人不了解我,你還不懂我這個二哥嗎?從小到大哪次遇到什麼事我不是喜歡將自己關在房間一個人靜靜思考。
我之所以將自己關在書房這麼多天,隻是在思考李家的出路罷了。”
李秀寧雖說理解二哥的做法,但她想不明白二哥為何如此憂心:
“二哥,雖說軍國大事我沒你懂,但我聽說薛仁杲為人嚴苛酷虐,不得人心,父親殺了他也算是師出有名。
隻要今後好生安撫他的舊部,也不會出什麼亂子,你為何會如此憂心呢?”
李世民聽完並沒有馬上做出解釋,隻是輕輕拉開麵前的抽屜,從裡麵拿出一小卷鴿信遞給李秀寧,歎了一口氣道:
“這是我們安插在中原的細作通過飛鴿傳書送回來的最新線報,你看過之後便明白我為何如此憂心了。”
李秀寧懷著滿心疑惑從二哥手中接過鴿信,展開一看,一雙杏目登時瞪大。
鴿信上說,秦昇派瓦崗舊將徐世勣勸降了興洛倉的守軍,並在他們獻城投降之後,信守承諾放他們帶著家人和財產離開,並沒有趁機加害他們。
“你明白了吧,同樣是獻城投降,秦昇沒有為難那些投降的瓦崗將領,我們李家卻將投降的西秦國將領殺得一乾二淨。”
李秀寧還未從最初的驚愕中回過神來,耳邊便想起了二哥李世民很是無奈的聲音:
“秦昇能夠做到言出必行,我們李家卻是出爾反爾,試問今後天下如何看待我們李家。
隻怕我們唐軍將來再去攻打其他城池,城中守將必然拚死抵抗,誓不投降,因為他們擔心投降了也是死路一條,拚死抵抗反而有一線生機。
相反,若是秦昇率軍攻城,對方知道隻要自己獻城投降,秦昇便會信守承諾放他們一馬,這讓他們如何堅定得了抵抗的決心?”
說到最後,李世民的語氣變得越發凝重和憂心。
李秀寧這才明白自己二哥憂心的根源所在,雖說子不言父過,但她還是忍不住輕輕歎了一口氣道:
“如此說來,父親殺了薛仁杲等人,倒是犯了一個天大的錯。”
李世民沒有說話,隻是腦海中不斷回響起秦昇之前跟他說過的那番話——
“如果你不……你便無法給你父親一個交代……很多事其實你自己都身不由己。”
自從當日勸不回秦昇之後,他再一次體會到了這種身不由己的無力感。
李秀寧看出了二哥的無奈,心情也不由一陣黯然,卻不知該如何去寬慰他。
就在兄妹二人相對無言時,一名親兵卻在門外高聲通報道:
“二公子,唐王派人來府上傳話了,說是李密的使者到長安了,唐王要你現在立即去一趟唐王府。”
“好,我知道了,你告訴父親派來的人,我隨後就到。”
聽到李密的使者到來,李世民臉上看不到一絲意外。
因為早在李密的使者到來之前,他便建議父親應該出兵幫李密一把,絕不能坐視李密被秦昇和王世充聯手攻滅。
可他的建議卻遭到兄長李建成和重臣裴寂的反對。
李建成認為,雖說如今李家已經擁立楊侑,不再效忠楊廣,但名義上還是隋臣,而李密則是反叛朝廷的亂匪。
若是李家出兵幫助李密,不僅師出無名,而且無疑是在告訴天下人他們李家跟亂匪勾結到了一起,會嚴重敗壞他們李家的名聲。
至於裴寂,則認為李密雖然在虎牢關敗給了秦昇,但他手中還有十萬兵馬,實力依舊不能小覷。
他們李家與其過早介入這場戰爭,還不如坐山觀虎鬥,等他們雙方鬥得兩敗俱傷之後再視出手,坐收漁翁之利。
最終,父親李淵同意了兄長李建成和心腹裴寂的意見,沒有讓他派兵去支援李密,讓李世民也很是無奈。
如今李密派來求援的使者到了,就看事情有沒有轉機了。
……
當李世民匆匆趕到唐王府內書房時,看到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父親最信任的兩個謀士裴寂和劉文靜已經早他一步先到了,正在為是否出兵支援李密的事爭論得不可開交。
兄長李建成和裴寂還是堅持他們的想法,認為李密對楊侑稱臣並非出自本心,隻是為了讓他們李家出兵支援瓦崗軍罷了。
他們李家不該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名頭,貿然介入這場戰事,坐山觀虎鬥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劉文靜則認為既然李密願意對楊侑稱臣,他們就應該出兵去保住李密和瓦崗軍。
因為隻要保住了李密和瓦崗軍,就是保住了一股牽製秦昇和王世充的力量,使他們暫時無暇顧及李家,讓李家有充足的時間去吞並李軌梁師都劉武周這些小勢力,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看到李世民到來,書房內四雙眼睛不由齊刷刷看向他,李淵更是一臉和藹問起了他的意見。
李世民並沒有立即開口,而是暗暗觀察了書房內幾人的神色。
他見裴寂滿臉得意之色,劉文靜卻是一臉無奈,當即便猜到父親是傾向於支持裴寂和大哥。
他知道以父親的固執,即使自己現在開口支持劉文靜,也很難說服得了他出兵的支援李密。
於是,他便決定另辟蹊徑,一反常態和起了稀泥:
“父親,我覺得大哥、裴長史和劉司馬說得都有一定道理,父親不妨折中一下。”
李淵見李世民竟然破天荒沒有支持劉文靜,心中不由一陣奇怪,但聽到他有折中的辦法,當即便來了精神,笑著問道:
“哦?世民你不妨說說看怎麼個折中法。”
另外三人也將目光投到李世民身上,都想聽聽他口中所謂的折中辦法。
李世民笑了笑:
“父親,既然李密願意對楊侑稱臣,我們自然不好將他拒之門外,以免寒了其他人的心。
可若是我們貿然出兵介入這場戰爭,又很容易引火燒身。
因此孩兒的想法是,我們不妨讓楊侑接納李密的稱臣,同時以馳援瓦崗軍的名字揮師東進。
但等大軍到了潼關,我們就下令大軍原地休整,在潼關坐山觀虎鬥,待他們兩邊鬥得兩敗俱傷之後,我們李家再視情況要不要出手!”
“妙!妙!妙呀!”
李淵聽完李世民的計策不由拍手一連說了三個妙,隨後便給了李世民一麵調兵金牌,要他立即率領三萬精兵進駐潼關,隨時準備與秦昇王世充率領的隋軍一戰。
李世民恭敬從李淵手中接過金牌,隨後便辭彆李淵,匆匆往城外的軍營去了。
可當他點齊三萬精兵從長安城外的大營開拔之後,便立即下令全體將士急行軍,星夜兼程趕往金墉城馳援瓦崗軍。
有將領對此表示質疑,李世民卻表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其他人隻管聽從他的命令行事,若是將來唐王怪罪下來,自有他一人承擔。
聽到李世民這麼說,軍中再無人敢反對,大軍當天晚上便披星戴月趕起了路。
一直到大軍出了潼關,李淵才得到消息,氣得立即派人去追回李世民,卻怎麼都追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