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案。
韓章執筆寫信,低聲念道:“聖人的書,適合看。若是辦事,則百無一用?”
半響,莞爾一笑:“不差。”
普天之下,有這種認知的讀書人,百不足一。
孔孟之道,這是底下人信的東西,上麵的人就沒有一個是真心的信奉。
江昭舉著書卷,端了杯熱茶過去:“都是恩師教得好。”
這幾年,或許是仕途失意的緣故,一旦有點真東西,韓章真教啊!
哪怕是經過大數據時代的江昭,也是時常刷新認知。
“有良師,也得有佳徒。”韓章端著熱茶品了一口,招了招手:“昭兒。”
江昭走近一點。
韓章眼神微動,示意愛徒看自己剛剛寫好的信
江昭點頭,從書案上摸過書信。
僅是望了幾眼,他就已經知曉了信中的九成內容。
這是一封直達禦前的信,但並不聊政事,反而通篇以君臣敘舊為主,潛台詞則是希冀官家再度啟用舊臣。
韓章一臉的嚴肅,撫須說道:“前些日子,宰輔大相公夏竦突發重病而逝,獲贈太師,諡號文莊。官家下令,並州知州富弼右遷吏部尚書、宣徽南院使,從五品升到正二品。昭兒,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官家有意以富大人為宰輔大相公,鎮壓文武百官。”
老師韓章有日常考教時政的習慣,江昭早已鍛煉出了不俗的政治洞見水平,回答起來沒有任何難度。
吏部尚書,又稱吏部天官,正二品,主管人事。
宣徽南院使,正二品,負責掌管天子郊祀、朝會、宴享的事宜,兼領禁軍調度權,絕對的天子近臣。
簡單的官職晉升,表達了不簡單的政治風向。
不簡單之處在於宣徽南院使一職。
宣徽院使分南、北,但宣徽南院使不管事,真正管事的是宣徽北院使,負責執掌禁軍,一向是皇帝信任的武將擔任。
這一代宣徽院北使為寧遠侯顧偃開,正二品的武官,天下罕有,基本上就是武將的之一。
宣徽南院使的主要作用是製衡宣徽北院使,防止武將動亂,一般是正一品的宰輔大相公領任,沒什麼實權。
不過,作為百官之首,宰輔大相公品級實在太高。
普天之下,除了榮休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唯有宰輔大相公是正一品。
哪怕沒有實際指揮權,以宰輔大相公品級之高,些許權勢也可以輕鬆製衡宣徽北院使。
也就是說,富弼領任的宣徽南院使一職,本該是宰輔大相公領任的職務之一!
而如今,宰輔大相公之位已經空缺。
大風向無疑是非常清晰,官家有意讓富弼將接任宰輔大相公之位。
按理來說,慶曆新政失敗,富弼作為主持者之一,有著這一汙點的他斷然不應起複右遷。
但,也並非不能理解。
“官家無子,是以認為同樣無子的富大人會天然跟他站在一起?”江昭疑惑道。
說著疑惑的問題,語氣卻是非常肯定,儼然是心中有斷論。
“為師也是這麼認為。”韓章點頭,這一點他與弟子的見解一致。
官家無子,富弼也無子!
官家無子,江山社稷不穩,以宰輔大相公夏竦為首的臣子時常上奏逼迫,欲請官家過繼宗室子,立為皇子,以穩固山河。
官家自是震怒,不肯過繼宗室子弟。
這件事並無對錯之分。
於官家而言,子嗣一位又一位的早夭,心中甚是悲痛,哪裡有過繼子嗣的心思?
況且,平民百姓都有一個“吃絕戶”的說法,不肯拚搏的家產白白便宜了子侄,更何況是皇帝?更遑論是江山社稷?
於臣子而言,官家的子嗣一個比一個短命,時至今日,江山社稷已有幾年時間處於沒有繼承人的狀態,無疑是非常令人心慌。
封建時代,四十多歲的皇帝,無子!
這可是相當駭人的隱患。
江山社稷為之動蕩,近年來起義、動亂頻發,究其緣由,官家無子一事絕對難辭其咎。
過繼宗室子,穩固社稷,無疑非常緊迫的事情。
兩方人,君王喪子心痛,臣子心憂社稷,任誰都不肯退讓半步。
君權強勢,臣子也不見得弱勢,內閣、六部、台諫的官員也不是吃素的,時常上奏過繼立儲的事情。
權力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時間一長,年歲一點一點的增長,官家清晰的察覺到臣子一方傳來的壓力越來越大。
於是乎,官家選中了富弼,希望這位忠臣坐上百官之首的位置,鎮壓群臣,減少臣子綿綿不絕的奏請,緩解君王的壓力。
畢竟,同樣無子的富弼定然可以理解他的痛楚!
而宰輔大相公的權勢,兼之富弼的政鬥本領,也完全足以支持富弼鎮壓文武百官。
何為宰輔大相公?
百官之首者,即為內閣首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院樞相,可稱宰輔大相公!
大周官製特殊,既有內閣、三司六部,又有樞密院。
相比起大宋,大周沒有太祖杯酒釋兵權,也沒有太宗損傷幾十萬兵馬,這讓武將力量得以保存,文武雙方也因此而涇渭分明。
文人以內閣掌管三司六部,統籌文官路,科舉為主要晉升渠道。
武將以實權勳貴入主樞密院,統籌武將路,蔭封和殺敵為主要晉升渠道。
武將勳貴成集團,代代皆有武將之首,令人忌憚。
為遏製武將,皇帝以文官任職武將的最高長官。
也即以百官之首的內閣首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樞密院樞相,從而遏製武將發展,防止武將有動亂之心。
這也就使得宰輔大相公達成了三位一體,權傾天下。
談及軍事,宰輔大相公是樞密院樞相。
談及行政,宰輔大相公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談及政務,宰輔大相公是內閣首輔。
三位一體,有古時“丞相”的風範。
權勢過盛,就得製衡。
為免宰輔大相公權勢過甚,又設內閣人數固定,一進一出,可稱參知政事、參知副相,以達成行政製衡。
為免宰輔大相公結黨,且內閣無人主動製衡,又拔高了禦史台的官階,設立台諫,左、右都禦史皆為正二品,為內閣大學士之下一等一的存在,以便於彈劾,清淨皇帝耳目。
為免宰輔大相公過多的觸碰軍權,百官之首一直都是堅定的文官黨,蔑視武將,自然而然,武將也會主動監視宰輔大相公在樞密院的一舉一動。
而皇帝,則是通過節製內閣入閣之人,讓內閣文官分處不同派係,達成平衡。
因內閣與樞密院的緣故,導致曆代宰輔大相公的權勢相差甚大。
弱一些的也就六部尚書的水平,一如李迪大相公,史書記載:空有相位而無相權。
強一些的則是可鎮壓文武百官,一如將來宰執天下的韓章,妥妥的一把手。
這個一把手,指的不是文官的一把手,也不是指的文武百官的一把手,而是指的江山社稷的一把手。
哪怕算上了皇帝的權勢,他也還是一把手。
特彆是新帝與太後明爭暗鬥的那段時間,韓章就是唯一一個有資格影響大局的人物。
他幫誰,誰贏!
就是這麼強勢!
同理,富弼也是有真本事的人,一旦有了皇帝的鼎立支持,哪怕他達不到未來韓章的權勢程度,也可以輕鬆鎮壓文武百官。
而有了權勢的他,一旦反過來支持皇帝,那麼關於過繼宗室子的壓力,就會減輕不少。
這是官家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