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兄弟興風作浪,嘯聚一方的流寇,到處燒殺搶掠。
城外,流寇所到之處哀鴻遍野。
宣州府終於有了動靜,總兵張茂,調集了八百官兵出城圍剿。
曆經月餘,終於擊潰高氏兄弟大部。活捉頭目二十餘人,賊首高氏兄弟不知所蹤。
這二十多人,皆儘問斬。
一顆顆的腦袋,懸掛於宣州府城門下示眾。
城外,總算是太平了些。
雲千川帶著二憨下了山,馬六和祁麻子一道。王爐,留下來看家。
“千川哥,前麵好像是張家屯。”
“走,去看看。”
張家屯,一個不大的小山村。原本,也有著百十戶人家。
現在,整個村子隻剩下不到二十戶。
“這位相公行行好,三十文,奴家的身子就給你。”
剛到村口,就被一個農婦,攔住了去路。
農婦衣衫不整,頭發散亂。臉頰凹陷,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
大概是怕雲千川嫌棄,慌忙捋了捋頭發:“二十文,二十文也行。相公您發發善心,讓奴家乾什麼都行。”
在麗春院隨便找個姑娘,少說也得貫錢。就算是最下等的伎女,少說也得五百文。
二十文,買一隻雞也得四十文。
看到雲千川不為所動:“十文錢,最少十文錢。”
“你家男人呢?”二憨問。
“死了,我屋裡沒啥人,乾淨的很。相公,咱們來吧。”
說著,這少婦就要上前拉雲千川的胳膊。
雲千川後退了幾步:“二憨,包袱裡的炊餅呢,都給她。”
二憨無奈的解下包袱,將裡麵的兩個炊餅,遞給了那少婦。
那少婦先是呆了一下,隨即瘋了一樣衝進了屋子。
“虎子、虎子,吃的、有吃的了,快吃,快些吃。”
那少婦從村口衝出來的時候,雲千川就看到她家屋門口站著的半大孩子。
那孩子根根肋骨突出,肚子卻出奇的大。和那些災民一樣,餓的雙目無神。
那孩子接過炊餅,狼吞虎咽的往嘴巴裡塞。
二憨嚇了一大跳,慌忙衝過去,一把奪了下來:“不能這麼吃,會死人的!”
沒錯,對於一個餓瘋了的人來說。吃太多的炊餅,真的會被活活撐死。
這都是拿命學來的經驗,少婦好像也懂這個道理。
她對著雲千川‘噗通’一聲跪下:“相公是個好人,這年頭好人不多。虎子,過來跪下。”
那孩子倒也聽話,跟著跪了下來。
少婦抬起頭:“他叫趙二虎,恩公您就當收下個阿貓阿狗。給他一口飯吃就行,你讓他乾什麼都行,隻求給這孩子一條活路。”
最怕的就是這個,雲千川見不得人間疾苦。
若非情勢所逼,他實在不願下山招工,怕的,就是遇到這樣的人。
不幫吧,良心多少會有些難安。
幫了吧,比這悲慘的比比皆是,就算是菩薩下凡,你也幫不過來。
“二憨,走罷。”雲千川並沒有想幫忙的意思。
“二虎,磕頭!”
那少婦不依不饒,摁著兒子的頭,咚咚咚的在地上磕著。
地上,浸出鮮紅的鮮血。
雲千川閉上眼睛,終究還是回了頭。
他過去扶起那對母子:“村裡還有多少人,把能動彈的青壯勞力給我集結起來。我要雇工,一個月兩吊錢。”
女人如同看到了救星,生怕對方反悔。
她站起身,站在村口高聲的大喊著:“柱子他娘,栓子!狗蛋!”
大災必然伴隨著瘟疫,女人叫鄭三姑,丈夫死於一場瘟疫。
張家屯十室九空,整個村子,隻剩下四五十人。大概,能有十二三人的勞動力。
雲千川召集起眾人,二憨在一旁來意。
“這是我們貓耳山的雲掌櫃,這次是來你們這雇工的。凡1650歲的壯年,每個月兩吊錢。”
沒有人回答,這些衣衫襤褸的百姓們,麵麵相覷。
一個月給兩吊錢,這年頭不是騙子,就是神經病。
“貓耳山,那裡可是產礦。敢問大掌櫃的,那礦不是早就廢棄了麼。”
一個年長的老人,舉手問道。
麵對這一群老弱病殘,這些雇工實在不是雲千川想要的勞動力。
可眼下,似乎到哪裡招工,都是這樣的一群人。
“礦場重開了,我們招人必須吃住在礦上。一個月,給兩貫工錢。”雲千川重複了一句。
“可否帶一家老小,管吃不?”其中一個人問。
“可以,但是大家必須都得乾活。管吃,一天兩頓,一稀一乾。”
百姓們竊竊私語,眾人壓根就不相信,會有這麼好的事。
“她三姑,這人說的,可都是真的?”一名村民問。
那鄭三姑哪裡知道這些了,她看了眼雲千川:“這位相公,看著像是好人。”
雲千川不想給自己找一些累贅,他想招的是一些青壯勞力,而不是一群老弱病殘。
“好了二憨,既然大夥兒都不想去,咱們回吧。”
二憨也不想招這麼一群人,“嗯”了一聲,二人準備就走。
“彆走彆走,大掌櫃的留步。我們去,我們張家屯的人都去。”
那個老者急了,眾人紛紛湧上前去,將雲千川二人圍了起來。
糧食顆粒無收,張家屯的百姓們早就活不下去了。
鄭三姑不忍眼睜睜的看著兒子餓死,這才攔路乾出這些羞恥之事。
作為一個母親,她這麼做並沒有什麼值得鄙視的。
要麼全村出門逃難,不多久變成災民。要麼餓死,要麼嘯聚山林。
雲千川能給他們一條活路,彆說是一個月給兩吊錢。
就算是不給錢,隻要管吃管住,這些人也會死心塌地。
隻是四五十人的招工,隻有十幾個勞動力,剩下的都是老弱婦孺。
雲千川為自己的心軟,付出了代價。
無奈,他隻好帶著這些人回了貓耳山。自此,他決定再也不親自下山招工了。
果然,相比於雲千川招的人。馬六和祁麻子,一下子招來了三十多個青壯勞力。
而且這些人,還有許多本身就是工匠。
這些人,都是貓耳山附近的村民。有木匠,也有石匠、泥瓦匠。
這些人的加入,使得貓耳山終於有了規模。
挖礦、篩選、冶煉、鑄幣,一條龍生產線,也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