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一支由守夜人和陰陽廳成員組成的聯合探險隊在京都郊外的一個偏遠山區集結。兩方各派出了五名專業人員,加上李明、林雪、王教授和藤原部長作為核心成員。裝備包括最先進的探洞設備、源力探測器和足夠兩周使用的補給。
”根據金之鑰顯示的地圖,”藤原在簡報會上解釋,”從這裡開始,有一條主要隧道通向西部海岸。如果我們保持良好速度,大約三到四天就能到達出雲地區。”
他展示的全息地圖顯示,隧道網絡主要沿著日本的地質斷層線分布,許多入口隱藏在古老的神社或自然洞穴中。他們選擇的入口位於一個廢棄的礦井內,據信曾是古代采金者使用的秘密通道。
”這條路線在我們的記錄中被稱為金氣道,”川島補充道,”傳說是古代金屬工匠們往來於各大工坊之間的秘密通路。”
準備就緒後,探險隊開始下降礦井。電梯設備早已損毀,他們必須使用繩索和現代攀爬裝備,一點點向下深入。約莫下降三百米後,礦井與一條人工開鑿的隧道相交,隧道壁由某種類似混凝土但更加堅固的材料構成。
”姆大陸工程的典型特征,”王教授檢查著牆壁,”這種材料在全球各地的深淵遺跡中都有發現,我們稱之為源石混凝,其承重能力是現代混凝土的十倍以上。”
隧道入口處刻有一組複雜的符號,與金之鑰上的某些紋路相似。李明取出金之鑰,讓它接近符號。金之鑰立即發出溫和的光芒,符號也隨之亮起,似乎是某種認證機製。
”隧道在確認我們的身份,”李明解釋,”金之鑰作為通行證,讓係統知道我們不是入侵者。”
隨著認證完成,隧道深處傳來機械運轉的聲音,一排鑲嵌在牆壁中的光源逐一點亮,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這些光源不是現代電燈,而是某種發光晶體,即使經過數千年仍然運作良好。
”源力供能係統,”藤原讚歎道,”完全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部電力。我們的實驗室嘗試複製這種技術多年,但始終無法達到同樣的效率。”
隊伍沿著照明良好的隧道前進。隧道寬闊平整,足以並排行走三四人,顯然是為大規模人員或貨物運輸設計的。每隔約一公裡,就會有一個小型休息站,配有簡單的座位和水源。
”他們考慮得非常周到,”林雪評論道,檢查著一個還在運作的飲水裝置,”這些設施顯然是為長途旅行者準備的。”
第一天的行程相對順利。隊伍在一個較大的休息站設立了臨時營地,準備過夜。休息站是一個直徑約三十米的圓形空間,天花板較高,中央有一個小型水池,池水清澈見底。
夜間,李明獨自在水池邊冥想,嘗試通過水元素感知這個古老隧道係統的更多信息。當他的意識深入水中,突然捕捉到一些零碎的畫麵——穿著古代服裝的人們在隧道中往來,攜帶著各種貨物和器具;一場嚴重的地震導致部分隧道坍塌;最後是一群穿著特殊服飾的工作者緊急封閉某些通道
”你看到了什麼?”藤原的聲音打斷了他的冥想。老人不知何時已經站在他身後。
李明緩緩睜開眼睛:”一些過去的片段,這個隧道網絡曾經非常繁忙,但後來因為某種災害被部分封閉。”
藤原點點頭:”符合我們的曆史記載。據傳在天地分離之日——可能對應姆大陸文明的衰落時期——日本的源力網絡經曆了重大重組,許多與外界的連接被切斷。”
”為什麼要切斷連接?”李明好奇地問。
”據說是為了防止某種汙染或腐化,”藤原回答,眼神深邃,”我祖父曾告訴我,那時有一種危險的源力實踐開始蔓延,被稱為混元術,嘗試違反自然法則混合不同元素。日本的元素引導者選擇隔絕以自保。”
這個信息與之前土之殿堂守護者提到的”混元派”相呼應,引發了李明的深思。如果混元派的實踐確實與姆大陸文明的衰落有關,那麼他們在現代的重新出現可能預示著某種危險的循環即將重演。
第二天,隊伍繼續前進。隧道開始下降,同時變得更加寬敞。牆壁上的符文和浮雕也增多了,描繪著古代生活和儀式場景。
中午時分,他們遇到了第一個重大障礙——隧道前方被大塊岩石堵塞,看起來是某次地質活動造成的坍塌。
”根據地圖,我們必須穿過這裡才能繼續前進,”藤原查看著金之鑰投影的路線圖,”沒有其他繞行路徑。”
”傳統開鑿可能引發更多坍塌,”一名陰陽廳的工程師警告,”這些岩石已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結構。”
李明思考片刻,然後嘗試了一種新的方法。他取出金之鑰,同時調動自己的源力,將水元素和新獲得的金元素能力結合起來。在他的控製下,細小的水流開始滲入岩石縫隙,然後在特定點上,水流被金元素源力銳化,形成一種精確的切割工具。
”很聰明的應用,”藤原讚許道,觀察著李明的技巧,”水的適應性和金的精準性結合,產生了獨特的效果。”
經過近兩小時的小心操作,李明成功在堵塞物中開辟出一條足夠通行的通道。隊伍小心通過,繼續前進。
越往深處,隧道的建築風格開始變化,融入了更多明顯的日本傳統元素,如鳥居式的拱門和龍形的裝飾柱。
”這些是後期添加的,”王教授判斷,”可能是在姆大陸文明衰落後,日本本土文化開始主導這些空間時建造的。”
下午晚些時候,隧道突然拓寬,形成一個巨大的地下空間。這裡似乎曾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或集市,空間中央是一個大型廣場,周圍分布著數十間建築殘骸,形成一個小型地下城鎮。
”難以置信,”林雪驚歎道,”一個完整的地下社區。”
隊伍分散開來,小心探索這座地下遺跡。建築風格混合了姆大陸的幾何精確性和早期日本的建築特色,許多建築內還保存著家具和日用品,仿佛居民是匆忙離開的。
在一座較大的建築中,王教授發現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卷軸和文獻。這些文獻使用的是一種混合文字,結合了姆大陸符號係統和早期日本文字。
”據我初步解讀,這裡曾被稱為燈火鎮,”王教授興奮地說,”是隧道網絡上的一個重要補給站和交流中心,可能存在了數百年,直到約1200年前突然被廢棄。”
”被廢棄的原因是什麼?”李明問道,檢查著一座建築中遺留的工具。
”文獻提到了黑霧和源力紊亂,”王教授繼續翻譯,”似乎是某種突發的源力異常導致居民緊急疏散。有趣的是,文獻特彆強調這種異常與違逆元素秩序者有關。”
”混元派,”藤原低聲說,”這可能是他們早期實驗的後果之一。”
團隊決定在這座地下遺跡中紮營,利用相對寬敞和安全的環境休息,同時收集更多信息。陰陽廳的技術人員開始記錄建築布局和殘留的源力痕跡,而守夜人的研究員則專注於文物和文獻的整理。
當夜,李明和林雪在鎮中心的一座類似神社的建築中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地下室。地下室裡放置著一係列精美的金屬容器,每個容器上都刻有不同元素的符號。
”這些可能是元素樣本或儀式用具,”林雪猜測,仔細檢查著容器,但不貿然打開,”需要謹慎處理。”
李明發現其中一個容器——標記著木元素符號的一個綠色金屬盒——對他的玉佩有反應。當他將玉佩靠近時,容器表麵的符文亮起,發出柔和的光芒。
”它認出了水元素的存在,”他意識到,”這些容器可能設計用來回應特定元素的鑰匙或引導者。”
他小心地打開木元素容器,裡麵是一張古老的羊皮紙,上麵繪製了一個詳細的地圖,標記著出雲地區一個特定位置。地圖中央有一個明確的標記,看起來像是一棵參天大樹或神木的圖案。
”木之殿堂的入口,”李明確定,”比金之鑰顯示的位置更加精確。”
就在這時,地下室的另一側傳來一陣微弱的聲響。李明和林雪立即警覺起來,緩緩移向聲源方向。
在地下室最深處的角落裡,他們發現了一個被金屬架和布料掩蓋的小型營地痕跡——一個睡袋,幾個空罐頭,以及一個便攜式源力探測器。這些物品看起來使用不久,可能是在過去幾周內留下的。
”有人比我們先到這裡,”林雪低聲說,檢查著營地上的痕跡,”而
在地下室最深處的角落裡,他們發現了一個被金屬架和布料掩蓋的小型營地痕跡——一個睡袋,幾個空罐頭,以及一個便攜式源力探測器。這些物品看起來使用不久,可能是在過去幾周內留下的。
“有人比我們先到這裡,”林雪低聲說,檢查著營地上的痕跡,”而且可能就在附近。”
李明仔細檢查了探測器,發現它上麵刻著一個奇特的標記——三角形中包含一個螺旋狀圖案。”這個標記我以前沒見過,不是守夜人、陰陽廳或灰燼議會的。”
“需要向藤原和整個團隊通報這個發現,”林雪決定,”這可能意味著我們不是唯一尋找木之殿堂的人。”
他們迅速離開地下室,召集所有隊員開緊急會議。藤原看到那個標記後,臉色明顯變化。
“混元派,”他嚴肅地確認,”這個符號代表元素融合,是他們的標誌。我們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他們也在尋找殿堂和鑰匙。”
“但他們為什麼會知道這條隧道?”王教授疑惑地問,”這些隧道在現代地圖上根本不存在。”
“可能有內部泄密,”藤原坦言,”或者他們有其他獲取古代知識的渠道。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加快步伐,確保先於他們到達木之殿堂。”
團隊決定縮短在燈火鎮的停留時間,次日一早就繼續前進。夜間,巡邏隊伍加倍,每個人輪流值守,防止可能的偷襲或監視。
李明利用休息時間研究木元素容器中的地圖,將其與金之鑰顯示的路線對比。他發現地圖上標記了幾個額外的位置,可能是通往木之殿堂的關鍵節點或必經站點。
“這張地圖比金之鑰提供的信息更詳細,”他告訴林雪,”特彆是關於最後那段路程。看來木之殿堂位於一座古老神社下方,而入口需要某種特殊的激活方式。”
“混元派留下的營地說明他們可能已經獲取了類似的信息,但還沒有找到確切入口,”林雪分析道,”否則他們不會在這裡停留研究。”
第三天黎明,隊伍整裝待發。就在準備出發的最後時刻,一名守夜人的探測專家報告說感知到遠處有微弱的源力波動,正在朝他們的方向移動。
“可能是三到四個人,”專家估計,”使用某種源力隱匿技術,但因為地下環境的反射效應,還是能捕捉到他們的存在。”
藤原立即做出決定:”立即撤離,沿主隧道向西。他們可能不知道我們已經發現了他們。”
隊伍迅速整理核心設備和發現的文物,沿著主隧道繼續前進。為了製造混淆,他們在不同的岔道口故意留下錯誤的痕跡,希望能拖延追蹤者的速度。
隧道變得越來越狹窄,牆壁上的照明係統也不如之前那樣可靠,許多區段已經失效。隊伍不得不依靠自帶的照明設備繼續前進。
“這些區域顯然多年無人維護,”王教授觀察道,檢查著牆壁上一處破損的控製麵板,”可能是當初疏散後就被放棄了。”
下午時分,隊伍遇到了第二個重大障礙——一段完全被水淹沒的隧道。聲納探測顯示,水下通道長約二百米,然後再次升高到乾燥區域。
“常規裝備無法通過,”陰陽廳的潛水專家評估道,”水下可見度極低,而且水溫異常冰冷。”
李明看向林雪,兩人都想到了同樣的解決方案。作為水元素引導者,李明可以在有限程度上影響水流,創造一個臨時通道。
“我可以嘗試,”李明說,”但需要集中精力,可能需要其他人的支持。”
藤原立即表示願意協助:”我的金元素能力可以幫助穩定水流結構。”
李明和藤原來到水邊,開始協調各自的源力。李明調動水元素能力,慢慢地將水分開,形成一條中空通道;同時,藤原用金元素源力在通道周圍創造一個堅固的框架結構,防止水流回灌。
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兩人都需要高度集中精力。隊員們抓住機會,迅速通過臨時形成的乾燥通道。但當最後幾人即將通過時,李明突然感到一陣嚴重的源力乾擾。
“有人在乾擾我的控製,”他緊張地說,汗水從額頭滴落,”通道變得不穩定了!”
“快速通過!”林雪大喊,催促最後幾名隊員。
就在最後一人剛剛通過,整個水流結構猛地崩潰,水流轟然回落,徹底封閉了後方的通道。
“那不是自然失控,”藤原喘息著說,顯然也耗費了大量體力,”有人刻意破壞了我們的源力結構。”
“混元派,”李明確認,”他們追上來了,而且實力不容小覷。”
至少水障現在成了暫時的保護,阻止追蹤者輕易跟上。隊伍趁機繼續向前,儘可能拉開距離。
接下來的行程相對順利,隧道逐漸開始上升,空氣也變得更加清新。根據金之鑰的地圖,他們現在位於日本西部海岸線下方,距離出雲地區隻有不到一天的路程。
傍晚,隊伍在另一個小型休息站紮營。這個站點比燈火鎮小得多,但設施保存得更好,包括幾個還能使用的睡眠艙和一個小型醫療室。
“這些設施的設計非常超前,”王教授評論道,檢查著醫療室內的一個古老裝置,”即使按現代標準看也很先進。”
李明利用休息時間繼續研究木元素地圖,同時在冥想中嘗試感知遠處的木元素氣息。隨著他們接近目標,他能感受到一種柔和而充滿生機的能量,與他熟悉的水元素截然不同,但同樣深厚而強大。
夜深時分,一名守望者報告說探測到隧道深處有聲音。所有人立即警覺起來,準備可能的衝突。李明和幾名守夜人特工前往聲源方向偵查。
在隧道的一個轉角處,他們發現了一個重傷的男子,穿著類似考古學家的裝備,但已經破損不堪。男子看起來三十歲左右,亞洲麵孔,手臂上有明顯的灼傷痕跡。
“救救救我,”男子用日語虛弱地請求。
李明和特工們將他帶回營地,交給醫療人員處理。初步檢查顯示,他遭受了嚴重的源力燒傷,這種傷勢通常是失控的源力實驗造成的。
當男子稍微穩定後,藤原開始用日語詢問他的身份和來曆。男子斷斷續續地回答,林雪為不懂日語的隊員翻譯。
“他說他叫田中啟介,曾是東京大學的考古學助理,”林雪翻譯道,”六個月前被一個名為新元素研究會的組織招募,研究古代能量技術。他們發現了這些隧道的存在,並組成探險隊尋找所謂的元素融合點。”
“混元派的掩飾名稱,”藤原低聲解釋。
田中繼續講述,他的團隊由七人組成,在隧道網絡中探索了近一個月。三天前,他們在一個類似神殿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古老裝置,領隊決定激活它。但激活過程出現問題,引發了嚴重的能量紊亂,裝置爆炸,造成多人受傷。
“他說剩下的團隊成員決定繼續前進,尋找綠色殿堂,”林雪總結道,”但他傷勢太重,被留下自行返回地麵。他在隧道中迷路幾天,直到遇到我們。”
“綠色殿堂——木之殿堂,”李明理解了,”他們確實與我們有相同的目標。”
藤原繼續詢問混元派的具體目的。田中承認,組織領導者相信通過融合七種元素能量,可以創造出超越自然限製的新能量形式,實現”超越式進化”。他們尋找殿堂和鑰匙,是為了收集純淨的元素樣本進行實驗。
“典型的混元派思維,”藤原搖頭,”無視元素平衡的重要性,追求力量而忽視後果。”
田中最後提供了一條關鍵信息——他的團隊計劃在明天傍晚到達出雲地區的神社,那裡據信是木之殿堂的入口。
“我們必須搶在他們之前到達,”李明決定,”如果他們找到木之鑰並嘗試用不當方式激活它,可能導致像水之殿堂守護者警告的那種災難。”
藤原同意這一判斷:”我們需要取消剩餘的休息時間,立即繼續前進。”
經過短暫討論,團隊決定派兩名陰陽廳成員護送受傷的田中返回地麵,其餘人則連夜趕路,爭取明天中午前到達目的地。
收拾完裝備,隊伍再次啟程。隧道開始變得更加寬敞,牆壁上也出現了新的裝飾元素——藤蔓和樹木的圖案,暗示他們已接近木元素的領域。
李明走在前列,手持金之鑰和地圖,感受著前方越來越強烈的木元素波動。他知道,這場與混元派的競賽已經進入最後階段,誰先找到木之鑰,誰就掌握了下一步行動的主動權。
而在更深的層麵上,李明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場尋找鑰匙的競賽,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源力理念的對決——守夜人和陰陽廳代表的平衡與秩序,對抗混元派追求的融合與突破。
隨著隊伍繼續深入隧道網絡,前方的未知挑戰和危險等待著他們,而木之殿堂的秘密也即將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