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個初夏的黎明。
李明在鬨鐘響起前五分鐘就已經醒了。窗外微藍的天色中,幾顆殘星還在堅守著夜的最後陣地。他輕手輕腳地起身,儘量不驚動同屋熟睡的室友。
這是他在考古研究所宿舍的第三個年頭。二十七歲,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在讀,沒有驚天動地的發現,沒有學術突破,隻有一篇尚未完成的論文和一堆已經堆滿桌麵的資料。再普通不過的學術生涯。
“又是一個四點半。”李明看了眼手機,自嘲地笑了笑。
這個習慣是他從本科時代養成的——每天早起整理思路,然後去跑步。今天也不例外,他換上運動服,戴上耳機,輕輕關上宿舍門,沿著安靜的校園小路開始了晨跑。
李明喜歡這段時間。沒有喧囂,沒有會議,沒有導師的催促,隻有自己和思緒。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夏商時期的玉器工藝,看似傳統,但他一直堅信,在那些精美的古代藝術品中隱藏著更多未解之謎。
“明哥,這麼早?”校園保安老張遠遠地打著招呼。
“習慣了,”李明揮揮手,“您值了一宿班?”
“馬上交接,”老張笑著點點頭,“對了,聽說你們要去山西實地考察?”
“後天出發,”李明放慢腳步,“這次是跟隨薛教授,去調查一處新發現的商代墓葬群。”
“那可得小心點,”老張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我老家就在山西,那邊的山裡有些地方,挺邪乎的。”
李明笑了:“張叔,您又來了。二十一世紀了,還信這個?”
“你們讀書人不信這個,但山裡的事,有時候科學解釋不了。”老張搖搖頭,“反正小心點沒錯。”
告彆老張,李明繼續他的晨跑。晨光漸亮,校園裡開始有了零星的人影。他跑到人工湖邊,在長椅上坐下,望著平靜的湖麵,思緒卻飄得很遠。
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考古學者,李明一直秉持科學嚴謹的態度,但骨子裡,他又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浪漫。那些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曆史的密碼,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塵封的故事。正是這種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讓他選擇了考古這條路。
手機振動打斷了他的思緒。是導師薛教授發來的消息:
“上午九點開會,討論山西行的細節。彆遲到。”
簡短,不帶任何表情符號,典型的薛教授風格。
李明回複了一個“收到”,站起身來,決定結束今天的晨跑。他需要回去整理資料,為會議做準備。
回到宿舍,室友王磊已經起床,正在洗漱。
“喲,運動健將回來了,”王磊打著哈欠調侃道,“今天跑了多少公裡?”
“常規路線,”李明脫下外套,“你今天不是有課嗎?起這麼早?”
“彆提了,”王磊捧起一杯咖啡,”昨晚熬到兩點,修改論文。薑老師太苛刻了,非說我的研究方法有問題。”
李明同情地拍拍他的肩膀:“學術圈就這樣,熬過去就好了。對了,我九點要開會,你先用浴室。”
洗漱完畢,李明打開電腦,準備查閱一些關於山西那處墓葬群的資料。根據初步報告,這是一處意外發現的遺址,當地修建水庫時偶然發現的。最初的探測顯示,墓葬群的規模不大,但埋藏深度和結構形式都比較特殊,很可能是一處重要的地方貴族墓。
正當他專注閱讀時,一條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
“山西臨汾發現疑似遠古文字的石碑,專家稱可能改寫中國文字史。”
李明點開鏈接,新聞配圖顯示的是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麵刻著一些奇特的符號,既不像甲骨文,也不像金文,似乎是一種全然未知的文字係統。
“這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嗎?”李明自言自語。
文章提到,這塊石碑是在墓葬群附近的山洞中發現的,目前已被送往省文物局進行研究。考古隊認為,這種文字可能比已知的中國最早文字還要早數千年。
李明越看越感興趣。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次考察可能比他想象的更加重要。他迅速保存了這篇報道,決定在會議上向薛教授提起這件事。
九點整,李明準時到達考古研究所的會議室。薛教授已經在那裡等候,身邊還坐著幾位他不太熟悉的研究員。
“李明,來得正好,”薛教授招手示意他坐下,“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國家文物局的鄭主任,這位是中科院古人類研究所的林博士。”
李明禮貌地點頭致意,心裡卻有些疑惑。一個普通的地方墓葬考察,為什麼會有這麼高規格的參與?
仿佛看透了他的想法,薛教授解釋道:“這次考察可能比最初設想的更加重要。除了已知的墓葬群外,周邊地區近期發現了一些特殊的情況。”
“是關於那塊石碑嗎?”李明問道,“我剛才看到新聞了。”
鄭主任和林博士交換了一個眼神。
“不僅僅是石碑,”鄭主任開口,聲音沉穩,“近期在該地區還發現了一些異常現象,包括地磁異常、當地居民報告的奇怪聲音,以及一些無法用常規科學解釋的現象。”
李明有些吃驚:“什麼樣的現象?”
“時間錯位,”林博士接過話題,“有當地村民報告說,他們在某個山洞附近活動時,會感覺時間流速變慢或變快。更奇怪的是,我們的初步調查確實發現了空間時間異常的證據。”
李明幾乎要笑出來,但看到所有人嚴肅的表情,他意識到他們並不是在開玩笑。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薛教授最終開口,“這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人類曆史的認知。”
李明的心砰砰直跳,不知道教授是否相信自己的話。他小心地觀察著每個人的反應,看到鄭主任和林博士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有一件事可能與此相關,”鄭主任從公文包中取出一個文件夾,“前天晚上,臨汾地區有居民報告看到山區上空出現不明光源,持續約3分鐘。當地氣象站的記錄顯示,那段時間內該區域的地磁場出現了罕見的擾動。”
他將一張照片放在桌上—一張模糊的夜景照,遠處山脈上空有一道藍色光柱直衝雲霄。
“我們分析認為,這可能是某種能量釋放現象,”林博士補充道,“與你提到的時間錯位可能存在關聯。”
李明感到一絲不安:“所以這次考察,不隻是為了研究墓葬群?”
“是的,”薛教授坦率承認,”墓葬群考察是對外公開的任務,但我們同時也需要調查這些異常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林博士和鄭主任的參與。”
會議持續了兩個小時,討論了考察的具體安排、安全措施和可能遭遇的各種情況。最後,薛教授宣布會議結束,但單獨留下了李明。
“李明,”等其他人離開後,薛教授語氣變得更加私人化,“我認為你是個優秀的學生,堅實的學術基礎,開放的思維方式,所以我推薦你加入這個項目。但我必須確認一點—你是否準備好麵對可能顛覆你所學知識的發現?”
李明思考片刻,然後堅定地點頭:“教授,我選擇考古學是因為渴望了解真相,無論它多麼不符合常規。如果那裡真的有什麼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現象,我想親眼見證。”
薛教授滿意地笑了:“好。明天準備出發吧。對了,這本書可能對你有幫助。”
他遞給李明一本看起來相當古老的書,封麵上隻有四個字:《異境考古》。
“這是?”
“一些前輩的實地筆記和觀察,”薛教授解釋,“關於一些官方記錄之外的發現。讀完後記得歸還,這是僅存的幾本之一。”
回到宿舍,李明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那本書。它看起來像是一本手寫日記的複印裝訂本,內容從1950年代一直延續到近期。作者似乎是多位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記錄了他們在全國各地遇到的無法用常規科學解釋的現象:石壁上會變化的符文,在某些地點失效的現代儀器,偶爾出現的“時間氣泡”
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界門”的記載—據說是連接不同世界或維度的通道,通常隱藏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如古墓、山洞或湖底。
“界門”李明輕聲念出這個詞,心中既有懷疑也有莫名的熟悉感。
他繼續閱讀,直到深夜。書中的最後一篇記錄來自五年前,描述了在山西某地下洞穴中發現的”光壁”—一麵能夠顯示另一個世界影像的石壁。記錄戛然而止,沒有提及後續發展,但頁邊有人手寫的一行小字:“參見臨汾檔案,最高機密”。
李明合上書,感到思緒萬千。如果這些記錄是真實的,那麼人類的曆史和世界的本質可能遠比他在教科書上學到的要複雜得多。
次日清晨,李明早早起床,完成了行前準備。當他拎著行李走向集合地點時,看到一輛軍綠色的越野車已經等在那裡,車旁站著幾位陌生麵孔,林博士也在其中。
“李明,”林博士向他點頭致意,“準備好探索未知了嗎?”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似乎隱藏著更深的含義。李明深吸一口氣,堅定地回答:”是的,我準備好了。”
他不知道這次考察將把他帶向何方,但內心某處,他感到自己正站在人生的轉折點上。無論前方等待他的是什麼—驚奇、危險或徹底改變認知的發現—他都已準備好迎接挑戰。
越野車啟動,駛離校園,向遠方的山脈進發。李明透過車窗,最後看了一眼熟悉的校園,心中默默告彆了過去平凡的生活。
一場超出想象的冒險,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