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翻看李承乾挑出來的賬目,對比武德朝,他十分滿意眼下的賬目,可如李承乾上疏,能精簡額外支出,他當然樂見其成。
薛延陀的真珠可汗,陽奉陰違,同西邊的高昌、吐蕃等國私下往來甚密,又與東邊的高句麗勾結,有生之年,他是一定要把薛延陀和高句麗給滅了,徹底解決北部和東北的邊患問題。
打仗要用錢,能省則省。
“吐蕃的國書已經送來,明年四月份祿東讚和貢頓要來長安商議和親事宜。薛延陀也送上來國書,請求下嫁公主。”
李承乾頓住,貞觀十五年的事情,提前到貞觀十二年年末,時間線是真全部亂完了。
“自古以來,北方一直是中原邊患。在薛延陀的問題上,朕有兩個想法,要麼精選十萬大軍,滅其國家,俘其首領,可保我邊境百年安定。要麼答應和親,采取羈縻,可保邊境三十年安定。”
李承乾吃的差不多,放下碗筷,漱口淨手,這才開口回答皇帝的問題。
“父親和中書令他們商議過了嗎?”
李世民道:“三省長官都不願意發起戰爭,更傾向於和親。”
宋朝之前的文官武德充沛是事實,可打仗又不是單挑,熟讀兵書不一定能指揮大規模戰爭。
武將出去建功立業,有了功勞,皇帝就要給封賞,蛋糕就那麼點兒大,誰願意分出去?文官不願意打仗,太正常了。
“父親,您的意思呢?”
李世民道:“你不要問朕的意思,高明,隻說你的看法。”
李承乾暗道:若非是唐朝的官僚體係支撐不了治理青藏地區,他直接想鼓動皇帝把吐蕃打下來。
“臣的意思,當然是打。”
曆史的既定結局,皇帝和大臣拉扯了好幾年,最後還是派人把薛延陀給滅了。
“朕也是這個意思,直接發兵滅了薛延陀。頡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德五年、六年、七年、九年,年年犯邊,攪得邊境不寧,甚至將兵戈直指長安,最後朕把他給滅了,他來了長安之後不就消停了。”
李承乾一抬頭,對上皇帝躍躍欲試的眼神,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幻覺,總覺得皇帝想親自下場去撕薛延陀。
“高明,朕帶你去薛延陀轉一圈兒怎麼樣?”
“啊?”李承乾呆住,道:“父親,您要禦駕親征嗎?”
“滅頡利的時候,朕就想禦駕親征,但那個時候朕剛登基,朝中不穩,需要朕坐鎮長安,統籌大局。滅吐穀渾朕想去,先皇病重,朕又不能去。去歲打吐蕃,朕大致估算吐蕃的實力,侯君集、張亮他們一個多月打完的仗,哪裡值得朕跑一趟。”
明白,皇帝喜歡打高端局。
但是,七世紀的東亞地區,洲長對大多數周邊國家都是碾壓局。
高句麗僥幸沒被滅國,得感謝當地惡劣的自然氣候,以及皇帝身體素質嚴重下降。
“父親,在此之前,是不是先要把高昌拿下?”
“彩!”李世民撫掌大賀,道:“你也不是完全不諳兵事,知道打薛延陀先打高昌,在高昌駐兵,掣肘西域諸國和南邊兒的吐蕃,防止他們借機生亂,還能阻斷薛延陀西逃的退路。”
李承乾尷尬一笑,道:“父親,臣覺得這個不是兵事,應該叫地緣關係。”
李世民道:“那你講講,什麼叫做地緣關係。”
李承乾道:“地緣關係就是說,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該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麵的影響。”
李世民頓了一頓,跟剛才的區域性、季節性、連鎖性一樣,又是一堆不太懂的新詞彙。
“你把地緣關係涉及到的問題,還有你剛才說得那些朕沒聽懂的,都給朕講清楚。”
李承乾道:“地緣關係涉及麵很廣,不是一兩句話的能講清楚的,您要是實在感興趣,臣有時間寫下來,您慢慢兒看。”
李世民點頭,不再糾結剛才的問題,繼續道:“有一支叛軍,從代北起兵南下,攻城拔寨,直逼潼關,一路從無敗績,眼下京師岌岌可危。高明,若朕要你帶兵出戰,此時敵軍數量兩倍於你,你是守還是攻?”
皇帝思想真是太跳脫了,想一出來一出。
李承乾沉默片刻,這個舉例,聽著怎麼像是安祿山兵逼潼關?
“臣覺得,應該守。”
李世民道:“理由!”
李承乾道:“叛軍一路南下,銳氣難擋,不可與之爭鋒,且我軍在數量上沒有絕對的優勢。故臣以為,當堅守潼關,嚴密布防,叛軍必定會攻城,挫敗其攻勢,消減其銳氣,然後徐徐圖之。”
李世民道:“現在另有一支兵馬,繞到了叛軍後方,與你所在的潼關形成合圍之勢,此時你與叛軍兵力相當,你是攻還是守?”
李承乾思索片刻,道:“父親,不知這叛軍可有援軍?”
李世民道:“有如何?沒有又如何?”
李承乾道:“如果有援軍,那就強攻兼誘降,速戰速決,免得叛軍援軍到了之後,他們裡應外合,把我軍繞到敵軍後方的兵馬給圍了,我軍陷入被動。叛軍被滅之後,我方兩隊兵馬合軍,兵戈直指叛軍援軍。如果沒有援軍,圍而不殲,糧儘援絕,遲早困死他。”
李世民道:“那你為什麼不等待叛軍援軍,將敵人的援軍放入包圍之中,繼續圍困呢?”
李承乾道:“被圍困的叛軍,已經處於絕境,哪怕有一絲突圍的希望,他們都會生出破釜沉舟的氣勢,一個不慎,敵軍援軍入不了我軍包圍,還會讓敵軍裡應外合,突出重圍,風險太大了。”
李世民道:“那你為什麼覺得,不能同銳氣難擋的叛軍交手?”
李承乾道:“前人的經驗,《左傳·莊公十年》記載,曹劌總結擊敗齊軍的原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固克之。’戰爭伊始,叛軍士氣高漲,我軍處於劣勢,所以,臣才會覺得麵對南下的叛軍,我軍當固守潼關,等他攻城,破他攻勢,殺他的氣焰,削弱他的士氣。我軍一次次挫敗敵軍,士氣上漲,總會有攻守易型的時候。”
李世民道:“那你為什麼又圍而不殲,而不是直接殲滅?”
李承乾道:“重重包圍之下,又做不到突出重圍,沒有糧草輜重補給,沒有外來援兵,已然是絕境,再逼一把,叛軍背水一戰成了韓信,我軍就算能殲滅叛軍,也必定會付出慘重的傷亡。除非我軍斷糧,否則圍就是上上之選。《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長平之戰:‘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先輩在麵臨這種問題時,已經替後人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李世民點頭,笑道:“上次盧家一案,你駁斥朝堂求情的諸公,不宜妄自菲薄,怎麼到了自己身上,一口一個不諳兵事,你是真的有才而不自知,還是有心藏拙?”
李承乾道:“父親,臣是真的沒有做過中軍指揮,毫無兵事方麵的經驗,絕對不是藏拙。臣方才所答,都是紙上談兵,大規模作戰,不隻是人命關天,更是關乎朝廷安危,豈能兒戲?”
李世民深以為然,道:“處理完與吐蕃和親,安排完你那一堆亂七八糟的奏疏條陳,順手滅了高昌,朕就要集中兵力征討薛延陀。到時候你跟著一起,你指揮,朕看著,若有錯漏,朕直接給你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