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前不少人眉頭微抬,在這個問題答案沒有公布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想到了這個答案。
如果是王朝最初如秦漢,對這個問題可能了解的不清楚,但經過了晉、南北朝、隋唐之後。
宋之後的許多有識之士就已經總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那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抑製土地兼並呢?
【在封建王朝土地兼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甚至於是非常絲滑的】
【為何開國之初,往往都會有大治?】
【除了開國時期的皇帝一般都有幾把刷子以外,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王朝初期,在戰亂之中死掉了大量的人口,打碎的原本的分配規則,新的利益階層出現】
【百姓也能跟著喝一口湯,大量的軍人、百姓也分到了屬於他們的土地】
【當然這也並不是皇帝和朝廷多麼大方】
【而是因為此時處於人少地多的狀況,土地這玩意說白了其實也還是死物,憑空創造不了價值,得要人去種去打理才能源源不斷產出糧食】
王朝初期的百姓們認同的點了點頭。
確實是這麼個事。
這天下安定才沒多久,官府就派人下來給他們分了不少地。
原來這裡麵還有這麼個說法。
他們還以為皇帝和官老爺是純發善心了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差異就開始出現了,全國的地盤就這麼大,就算是去開荒,耕地相對而言也是一個比較恒定的數字】
【但人口卻是在不斷增加的,假設一戶之家原本有20畝地,家裡有四個兒子,隨著父親的故去,四個兒子分家,每個人都能分五畝地】
【再之後這四個兒子開枝散葉,他們的孩子還能分多少地?】
【好,到了這第三代手裡麵還能分一點,那麼第四代、第五代呢?】
【算一下,到了這第四代、第五代的時候,王朝也過去了將近百來年的時間,許多的百姓手中就沒了地了】
天幕前無數百姓們抿了抿嘴,這道理說的非常淺顯,連他們這些個小民也能明白這話裡麵的意思。
他們設想了一下,確實好像是這樣的。
即便是家中長子繼承家業能多分一下,但真到了分家的時候,其他兒子也不會說什麼都沒有。
那怎麼辦?
不生還是少生?
讓他們不生孩子這件事他們是真的辦不到啊!
【這還是理想狀態中沒有官府、士紳巧取豪奪乾涉的情況下】
【如果再算上其他諸如天災人禍等各種因素,那麼土地兼並的速度會不斷加快,大量的土地財富會不可避免往少數人的手裡集中】
【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富者阡陌連橫,貧者無立錐之地】
【但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
【相對於開國初的人多地少,現在則是地少人多,想要種地的人數不勝數,地主完全不擔心找不到人種地】
【到了最後就發展成誰要的工錢比較少,就雇傭誰去種,你不乾有的是人乾,貧者內部也開始內卷】
【直至大量的人徘徊在餓死的邊緣後,憤怒的將這些人的腦袋給割下來,就演變成了起義】
【新一輪的戰爭就此爆發,通過戰爭再次消耗掉大量的人口】
【一切回歸最初人少地多的狀態】
【至此新的輪回開啟了】
【這個輪回並不會因為地盤越來越大而延長這個輪回的時間】
【因為人口增長的速度是要超越國家土地和耕地的增長速度的】
【這便是王朝周期律的本質】
各時空所有人聽到這裡的時候全部麻了。
因為這聽起來簡直就像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不論對於富人還是窮人這都是無解的。
秦始皇年間。
嬴政皺著眉頭默默的思考著。
他在想有什麼辦法能夠破解這個王朝周期律。
但想了半天,除了殺以外好像也沒有彆的更好的辦法。
但光是殺好像也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人還是那麼多,就算把地都從富人手裡麵拿出來分給百姓,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等過了這段時間呢?
那能不能抑製人口的增長,或是給這些人找一條除了土地以外的新出路呢。
忽然間大海這兩個字在嬴政的腦海裡冒了出來。
嬴政自嘲的笑了笑,他的大秦暫時還沒有資格去考慮這個問題。
貞觀年間。
李世民大腦正在飛速的運轉。
“這王朝到了周期律的界限聽起來好像十分可怕。”
“但換個角度去想,這快要滅亡的時候也是他最強的時候!”
“是因為這片土地已經無法承載這份力量了,才不得不演變成了自我毀滅。”
“如果這時候有新的土地呢?”
“源源不斷新的土地,讓土地增加的速度大於人口的增長速度呢?”
“如果整個亞洲區域全部在華夏的掌控下,是不是能打破這個周期規律!”
李世民嘴角握了握拳,看著天幕開心的大笑了起來。
他感覺他好像又找到新的挑戰目標了。
可惜啊!
要是能有那火車就好了!
這些日子李世民整日都在研究怎麼把整個亞洲弄到手裡,關鍵的問題就在於行軍這一塊。
亞洲實在是太大了!
也就是走海路方便一點,但各地的兵源調往海邊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聽起來這確實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因為富人不可能主動把田地、財富拿出來分給百姓】
【百姓們也不可能因為未來發生的事情不去生孩子,甚至於越窮才越要生】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統治者,也就是皇帝和朝廷主動介入其中去調節貧富的天秤】
【讓富人主動把財富交出來違背人性,但把刀子放在他們脖子上的時候,他們就願意了】
【在華夏的封建王朝之中,其實也有許多人看到了這個問題,也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如北宋年間的王安石變法,以及大明萬曆年間的張居正變法,都是為了抑製土地兼並】
【但變法往往是非常困難的,朝堂中上上下下的既得利益者都是阻撓你的力量】
【如王安石的變法就以失敗而告終,這並不是變法的政策不行,而是王安石的手段有問題】
【他做不到壓服所有人,變法速度太過於急躁,隻要是支持他變法的,什麼人他都用,這就造成變法隊伍良莠不齊。許多人借著變法的名義大肆斂財】
【最後好事也變成了壞事,還有一點便是宋神宗變法的態度也在不斷的搖擺,一會兒偏向變法派,一會兒偏向保守派】
【而張居正的改革相較於王安石就成功太多了】
【雖然張居正死後,他的變法也隨之人死政消,但他仍給彼時的大明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財富】
甚至於如果沒有張居正的話。
大明朝估計在萬曆年間就已經亡了。
可即便如此,我們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也同樣可以說一句。
明實亡於萬曆!
當然也有網友會說明實亡於朱元璋!
朱元璋:“???”
崇禎:“!!!”
原來不全是朕的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