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22:17華興g區16樓1620會議室,這是剛開假第四天。
投影儀的光在李峰的金絲眼鏡上映出淡藍色的光暈。
他盯著屏幕上蛛網密布的業務數據和流程,指尖在會議桌上敲出急促的節奏。
十七張麵孔在陰影裡浮動,鍵盤聲和遠程會議工具的電流聲織成背景音。
直到趙坤的率先打破了沉默。
“3950個集成點,27萬數據進出口,”趙坤的聲音像繃緊的琴弦,“這不是解耦,是在拆炸彈。”
會議室裡響起幾聲壓抑的歎息。
在這鵬城的二月天裡,不知道是因為剛好升溫還是過於激動,趙坤的淺藍色襯衫的腋下已被汗水洇出汗漬。
作為解決方案部部長的趙坤是一位專家型管理者,任何時候都充滿乾勁。
他在華興集團it部門工作了超過20年,負責過架構規劃、應用開發與實施等各環節工作,對er係統有著深入的理解。
在“強渡大渡河”的實施計劃裡,他、羅俊涵和陳默三人達成一致的是應該有兩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是“解耦”,把原廠er係統從幾百個業務係統中剝離出來,理順各種接口關係。
第二步才是“換芯”,開發新的er係統核心模塊,並在全球200多家子公司裡替換掉原係統。
這個方案也彙報了徐董,對方深表認同。
其實這個“渡河計劃”,還麵臨著多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d(產品數據管理)、服務器、存儲、數據庫、操作係統等。
每一座大山的背後,都站著一個或幾個美國it巨頭。
華興曾經站在這些it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提升了全球化經營與管理能力。
現在,被迫走下巨人的肩膀,如何替換掉這些產品,還充滿了迷霧。
不然鄭總也不會親自站台,更不會讓徐平去掛帥。
實際上領導小組有過集體表決明確了總體目標的:麵向未來打造雲化、服務化的泛er架構,用3年時間完成新er主體建設,5年完成覆蓋。
隻是陳默自己想把這個時間節點往前再推一推。
此時李峰麵前攤開的《er係統關聯矩陣表》上,紅色批注幾乎淹沒了整個表格。
這是過去三個月裡,團隊在老係統裡踩過的第七個雷區。
而他的手指停在觸控板上,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他記得去年11月陳默在星巴克遞來的it運維支撐部的架構圖上,“桌麵雲和係統運維中心”的紅框裡,自己的名字足足被圈了三次。
李峰當然知道進入管理序列和五級部門主管的位置都是對方扔給自己的餅。
至於吃完了還有沒有下一個就得看自己接下來的表現了。
此刻他敲下回車鍵,三張時間軸圖表躍上屏幕。
“我們一直在用空間維度切割係統,”李峰的激光筆在“秒針係統”上劃出紅色軌跡,“但海關總署的案例證明,業務實時性才是解耦的核心標尺。”
“又是實時性!”總愛挑他刺的架構師王鵬的聲音裡帶著不耐,“去年訂單管理係統崩潰就是因為實時同步過載,你忘了?”
但陳默卻每次都會鼓勵王鵬多說話,因為他害怕自己患上重生者自大的毛病,也想聽聽各種不同聲音。
李峰起身時,目光掃過今早他隨手畫的“時間維度分割工具”原型圖。
作為親曆者,他記得2015年6月那個暴雨夜,訂單管理係統在峰值壓力下癱瘓的場景,當時物流中台和支付中台的耦合導致華東區服務全麵崩潰。
“所以我們換個維度。”李峰調出石英鐘的3d模型,指針在虛擬空間裡緩緩轉動,“秒針是實時交易係統,分針是核心處理層,時針是定期報告係統。就像這三根指針,它們共享軸心,但軌跡不同。”
早知道正確答案的陳默裝模作樣的點頭,而趙坤卻驚詫的說道:“你是說按數據更新頻率劃分邊界?”
…
時間回到2015年12月15日晚上九點,華興阪田g區19樓解決方案部辦公室。
窗外的梧桐葉在寒風中簌簌作響,李峰盯著白板上雜亂的數據流圖,咖啡杯裡的蒸汽嫋嫋升起。
這是他加入項目組的第39天,麵前的《er係統關聯矩陣表》上,紅色標記已經覆蓋了三分之二的區域。
“李工,業務部門又退回了三次需求文檔。”助理小張抱著一摞文件推門進來,“他們說采購模塊的接口變動會影響月底的供應商對賬。”
李峰揉了揉眉心,三個月前,他還在解決方案部跟著斌總做係統切換。
如今卻要麵對這個如同一團亂麻的渡河項目工作。
“把去年訂單管理係統的崩潰報告調出來。”李峰突然開口,“還有2014年財務月結延遲的案例,他們當時是怎麼處理數據積壓的?”
小張愣了一下,轉身走向文件櫃。
而李峰的目光掃過隔板上的“華興明日之星”獎牌和“2012年度金牌架構師”獎牌上。
他不由得笑了笑,媽的,誰還沒有牛逼過?
我就不信搞不出來了。
“找到了!”小張把兩份報告放在桌上,“訂單管理係統因為實時同步過載導致崩潰,財務月結延遲是因為報表生成模塊與交易係統耦合。”
李峰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一團亂麻中理清er係統的邊界。
能否找到一個簡單易懂的模型,讓所有人都能夠理解、達成共識,並以這個模型為基礎進行頂層設計。
小張離開後他獨自坐在工位上,又陷入了沉思。
“嘀嗒、嘀嗒、嘀嗒”,時間一秒一秒流逝,夜深人靜,石英鐘的嘀嗒聲格外清晰。
李峰盯著表盤上的羅馬數字和交錯的指針,想起了當年在大學物理課堂上,老師講相對論,說時間本質上是不存在的,時間隻是人類的幻覺。
是啊,時、分、秒,乃至日、月、年,都是基於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空間運動關係的轉換,是人類定義出來的概念。
因為有了精確的鐘表,無形的時間才得以直觀地呈現給每個人,大規模的社會分工與協作也才成為可能。
但與此同時,人們的各種活動也被時間所驅動、所約束,被分割成一個個的碎片。
比如說,接到一個電話,你必須在幾秒之內進行思考並給予回應;
回一個信息,你有幾分鐘的時間來考慮措辭;
開一次會,差不多一兩個小時,你可以接收和處理較多的信息;
而對於一些重要且複雜的事情,你必須以日、月甚至年為單位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