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章開始屬於外傳《七祥紋》故事線,總共有6章,6章後回到主故事線。
《七律·知青行》
泥腿深耕三尺土,油燈夜讀半卷經。
牛棚聽雨青春瘦,麥浪搖金熱血凝。
卅載回眸桑梓路,猶聞遍野喊山聲。
50年前,正趕上知識青年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前去農村裡麵實行貧下中農再教育,那時候黎陽剛好十八歲,正是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男孩,黎陽輾轉反側來到了福建一村落名為回龍鄉的地方,村裡麵的支書帶領著大家夥迎接這一批來自新中國的知青們,黎陽在支書的帶領下暫居老帽頭兒的家中,那時候山溝溝裡的人都很窮,老帽頭兒也就住一個用雜草堆堆起來的土窩窩裡邊,大部分的知識青年在城裡麵都住習慣了根本無法忍受山區的生活,都變著法兒想回家,尤其是女知青眾多,黎陽比較例外,經常幫著村裡邊的鄉親們跟老帽頭兒下地乾活,說起這個老帽頭兒,他年紀大了,晚年的時候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每天都經常著下地乾活,在他年輕的時候也娶過一媳婦,但是天不遂人願,媳婦兒剛二十多歲就餓死了,後來他沒有再娶過媳婦一直到了現在也沒有一個一兒半女,自打黎陽到了這裡以後,老帽頭兒也是對這個年輕人格外的關照,黎陽也是幫老帽頭兒當著自己的長輩尊敬,年複一年,日複一日,老帽頭兒終究還是迎來了人生的終結,在他彌留之際把自己唯剩不多的一點錢交到了黎陽的手上,並且叮囑他道:“小子,我快不行了,沒想到最後是你陪老頭子走完這一生,我也終於可以去見她了,這點錢是我這些年的積蓄,我死了以後,要火化,不然會出事情的,交代你的千萬記得……我,我……”,最後老帽頭兒我了個半天,一口氣沒上來就去見他媳婦了。
老帽頭兒離世之後,黎陽本打算遵從其遺願,送他至殯儀館火化。然而,此地身處深山之中,彼時的道路遠未如今日般通達,車輛根本無法駛入。此外,村民們世代相傳著落葉歸根的習俗,希望能讓逝者保留完整軀體,以土葬的方式安息。但黎陽並未應允,這一決定激起了鄰裡間的不滿,尤其是隔壁的王大姐,更是日日上門爭吵,甚至跑到村委會投訴不已。
“那城裡麵來的乳臭未乾的小子,大夥兒評評理吧。老帽頭兒已經過世數日,我們好心勸他儘快為老人料理後事,誰知他竟將老人的遺體留在家中,如今屍體已經開始腐朽,那股惡臭甚至飄散到了我家。你們身為村乾部,總得管管這事兒才是。”
村裡麵這幾天也接到了不少的投訴,沒有辦法之下也隻好跟著王大姐趕去老帽頭兒家中勸說黎陽,但此時老帽頭兒家裡已經空無一人,原來黎陽背著老帽頭兒的遺體正一步一個腳印往縣城的殯儀館走,說來也奇怪,這個季節正趕上夏天,老帽頭兒的遺體也已經發臭,自打黎陽背上他不僅沒有了惡臭就連老帽頭兒的遺體也變得輕飄飄的,一路走來並沒有感覺到累。
在黎陽的堅持下,老帽頭兒終於得以火化,並與他深愛的妻子合葬一處。料理完這一切後,手中尚餘一塊五毛錢,黎陽並未將其留下,而是用這份心意簡單修繕了老帽頭兒留下的舊居。在整理這座老屋的過程中,黎陽意外地於一片荒蕪雜草之下,發現了一本由老帽頭兒親手繪製的日誌。儘管老帽頭兒從未踏入學堂,一字不識,但這本日誌中卻滿載著他用圖畫記錄下的歲月痕跡與人事變遷。
時間這麼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黎陽也一直不明白當初老帽頭兒臨終前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自己火化,在日誌中黎陽也發現了一些線索但並不明顯,聽鄉裡的支書乾部說:“這老頭子年輕時候國家比較混亂,回龍鄉那一年又鬨饑荒餓死了不少人,好不容易老帽頭兒娶了個媳婦,可媳婦呢又死了……”支書說到這裡又欲言又止似乎也不願意多說了,黎陽也是繼續追問:“你說的我知道,能說一些不知道的嗎?”
“我知道的也就這些了,黎陽同誌我還有個會,後麵再說吧!”支書丟下這句話就去了村委會,黎陽也不會繼續問,老帽頭兒在世時曾跟一家姓秦的人家關係處的不錯,他名叫秦仁傑,早些時候黎陽也曾跟秦仁傑打過交道,為人處世方麵也還不錯,黎陽也曾問過秦仁傑關於老頭的事情,他也不清楚這裡麵的事,不過也還真讓他說出了一些事情,據說當初老帽頭兒媳婦死後,鬨饑荒,山裡麵的草、樹皮都被吃了個乾淨,那會大家都餓,聽說老帽頭兒家死了人,拿著自家餓死的親人跟老帽頭兒換著吃,聽到這些黎陽一臉不可思議,至於老帽頭兒的事也就到這裡不了了之了。
七十年代的腳步悄然臨近,隨著“上山下鄉”運動的落幕,大多數知青紛紛告彆了那片貧瘠的土地,向著繁華的大城市進發。黎陽亦隨此潮流,告彆了回龍鄉,來到了福州。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裡,家中的伯父為他謀得了一份在郵電局的差事。這份工作來之不易,黎陽的父母幾乎是傾儘全力,才得以爭取到這個機會。原本以為,從此便能過上平靜安穩的日子,然而命運卻偏偏安排了一個女孩出現在他的生活中,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故,迫使黎陽不得不重新踏上了回龍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