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章 幫助難民(1 / 1)

推荐阅读:

青岩暖醫情,薯香濟蒼生

青岩山腳下,往日的寧靜被一陣嘈雜的腳步聲和虛弱的呼喊聲打破。

一群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的逃荒者,拖家帶口,步履蹣跚地朝著這裡湧來。

他們來自四麵八方,因家鄉遭遇旱災、洪澇或是戰亂,被迫背井離鄉,一路風餐露宿,隻為能尋得一處安身之所,一口果腹之食。

白玲瓏正在山中整理藥草,聽到山下來了逃荒百姓的消息。

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帶著李飛和一眾丫鬟匆匆下山。

她趕到時,隻見百姓們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無助。

孩子們餓得哇哇大哭,老人們有氣無力地癱坐著,年輕力壯些的,也因長期饑餓而腳步虛浮。

白玲瓏見狀,眼眶瞬間紅了,她連忙吩咐李飛和丫鬟們:

“快,把我們儲備的土豆和地瓜拿出來,再架起大鍋施粥!”

眾人迅速行動起來,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粥便在大鍋裡翻滾,土豆和地瓜也被洗淨,放入蒸籠。

第一批粥煮好後,丫鬟們盛出一碗碗粥,分發給最虛弱的老人和孩子。

一個瘦骨嶙峋的孩子,雙手顫抖著接過粥,還沒喝,眼淚就簌簌地掉了下來:

“謝謝……謝謝好心的神仙姐姐,我已經好久沒吃過東西了。”

白玲瓏蹲下身子,溫柔地摸了摸孩子的頭。

“快喝吧,喝了就有力氣了。”

孩子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粥,那滿足的神情,仿佛在品嘗世間最美味的佳肴。

與此同時,蒸熟的土豆和地瓜也被端了出來。

百姓們聞到這誘人的香氣,紛紛圍攏過來。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顫抖著接過一個地瓜,剛咬了一口,就泣不成聲:“這是什麼呀。

太好吃了,我以為這輩子都吃不上熱乎的東西了。”

白玲瓏站在一塊石頭上,大聲說道:“鄉親們,這是土豆和地瓜,是能填飽肚子的好東西。”

人群中一陣騷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

“這東西叫啥?

以前咋沒見過呢。”

一個中年漢子疑惑地問道。

白玲瓏耐心地解釋:“這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作物,叫土豆和地瓜。

它們不僅好吃,而且產量極高,畝產可以達到千斤呢!”

“啥?

千斤?

這咋可能!”

一個年輕後生驚訝得,瞪大了眼睛,滿臉的不可思議。

白玲瓏笑了笑,說道:“是真的,我自己種過。

隻要按照正確的方法種植,大家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這時,一位抱著孩子的婦人走上前,眼中滿是期待:

“白神醫,您能不能給我們一些這東西,我們也想種,不想再挨餓了。”

周圍的百姓紛紛附和:“是啊是啊,白神醫,求求您給我們一些吧。”

白玲瓏看著,這些可憐的百姓,心中一陣酸澀,她毫不猶豫地說道:“鄉親們放心,種子我會分給大家,還會教大家怎麼種。

不過,要種這土豆和地瓜,得先有土地。

這青岩山腳下有不少荒地,咱們一起把它開墾出來。”

百姓們聽了,雖然身體虛弱,但一想到未來能吃飽飯,都燃起了鬥誌,紛紛表示願意開荒。

於是,第二天,天還沒亮,百姓們就拿著簡陋的工具,在白玲瓏的帶領下開始了開荒。

李大叔扛著,一把破舊的鋤頭,雖然餓得頭暈眼花,但仍咬牙堅持著:“為了能吃上飽飯,再苦再累我都不怕!”

他用力地刨著堅硬的土地,每一下都帶著對未來的期盼。

王嬸兒也不甘示弱,她拿著一把鐵鍬,努力地翻著土:“白神醫對咱們這麼好,咱們可不能辜負她,一定要把這地開好。”

旁邊,她年幼的兒子也在幫忙撿著地裡的石頭,小小的身影充滿乾勁。

開荒的過程並不順利,土地因為長久無人耕種,堅硬無比,還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

但百姓們沒有一個人退縮。

有人不小心磨破了手,簡單包紮後繼續乾;

有人累得直不起腰,稍作休息就又拿起工具。

白玲瓏穿梭在人群中,一邊鼓勵大家,一邊給大家分發水和食物:

“鄉親們,再堅持一下,咱們馬上就能種上土豆和地瓜了!”

她還不時地親自示範,告訴大家如何更高效地開荒。

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荒地終於被開墾出來。

看著那一片平整的土地,百姓們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接下來,白玲瓏便開始教大家種植土豆和地瓜。

她讓李飛和丫鬟們,拿來一些種子和工具,現場示範。

“大家看,這土豆,要先切成小塊,每塊上麵保證有一兩個芽眼。”

白玲瓏邊說邊切,動作嫻熟。

“然後,在土裡挖個小坑,把土豆塊放進去,蓋上土,再澆點水。

地瓜呢,稍微複雜一點,我們要先育苗。

把地瓜放在濕潤的土裡,等它長出秧苗後,再把秧苗栽到地裡。

栽的時候,行距和株距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它們才能長得好。”

一位大爺皺著眉頭問道:“白神醫,這澆水有啥講究不?

我們那邊水少,怕把這金貴的種子給澆壞了。”

白玲瓏耐心地回答:“大爺,土豆和地瓜都比較耐旱,剛開始的時候,不用澆太多水,等它們長出葉子,再根據天氣適當澆水就行。

要是天旱,就多澆一點,要是下雨了,就可以少澆或者不澆。”

大家都聽得聚精會神,不時有人提出問題,白玲瓏都一一解答。

講完種植方法,她又開始教大家如何儲存和食用土豆地瓜。

“土豆可以煮、炒、煎、炸,還能做成土豆餅。

地瓜呢,烤著吃是最香的,也可以煮粥,或者做成地瓜乾,能保存很久。”

白玲瓏詳細地介紹著。

一個小姑娘怯生生地問道:“白姐姐,這烤地瓜咋烤呀?”

白玲瓏笑著說:“找個乾淨的火堆,把地瓜直接埋進火炭裡,等聞到香味了,就差不多熟了。

到時候,剝開外皮,裡麵又軟又甜。”

百姓們聽得津津有味,眼中的絕望漸漸被希望取代。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白玲瓏每天都會來到,百姓們的臨時住處,查看他們的種植情況,手把手地指導。

隨著土豆和地瓜,在地裡生根發芽,百姓們也開始在青岩山腳下搭建自己的房子。

他們用山上的木材和石頭,齊心協力,蓋起了一間間簡陋卻溫暖的小屋。

張大哥和幾個年輕小夥一起,砍來粗壯的樹木,作為房子的梁柱:

“以後咱們就在這兒紮根了,這房子可得蓋結實咯!”

他們哼著號子,乾勁十足。

趙大娘和其他婦女們,則負責用石頭和泥土砌牆,雖然她們的手被磨出了水泡,但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有了自己的房子,再種上這土豆和地瓜,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房子蓋好後,百姓們有了安穩的家。

他們更加精心地,照料著地裡的莊稼,每天都盼望著豐收的那一天。

終於,收獲的季節到了。

田野裡,土豆和地瓜堆滿了一地,百姓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大家紛紛來到,白玲瓏麵前,送上自己的收獲。

“白神醫,這是我們種出來的,多虧了您啊!”

一位大叔抱著,一大筐土豆,激動地說。

“是啊,白神醫,要不是您,我們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一位大媽也走過來,手裡拿著幾個又大又紅的地瓜。

豐收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迅速在周邊地區傳開。

各地飽受饑餓困擾的村民們,聽聞青岩山腳下,有能畝產千斤的神奇作物。

還能得到好心的白神醫相助,紛紛拖家帶口趕來。

他們背著簡單的行囊,長途跋涉,隻為能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開啟新生活。

新來的村民們一到,便立刻加入到建設家園的隊伍中。

他們跟著先到的村民學習,一起砍伐木材、搬運石頭,又在青岩山腳下蓋起了更多的房屋。

大家分工明確,有人負責搭建房屋框架,有人負責鋪設屋頂茅草,還有人負責平整土地。

雖然勞作辛苦,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對未來的憧憬。

“聽說了嗎?

這裡的白神醫可神了,不僅給我們種子,還教我們種。”

一位剛到的年輕媳婦,對旁邊的人說道。

“那可不,我還聽說這土豆和地瓜真的能畝產千斤,這下咱們可有救了。”

旁邊的大叔連忙附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房屋越來越多,原本零散的住戶逐漸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村落。

為了表達對白玲瓏的感激之情,村民們一致決定將這個村子命名為“神醫村”。

“這名字好,要不是白神醫,咱們哪能有今天。”

李大叔站在新蓋好的房子前,感慨地說。

“對,這‘神醫村’的名字,以後就是咱們的驕傲!”

王嬸兒笑著回應。

村子建成後,土豆和地瓜的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

白玲瓏也更加忙碌了,她不僅要指導新村民種植,還要幫助解決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她毫無怨言,看著村子一天天發展壯大,看著百姓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她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在白玲瓏的帶領下,神醫村的村民們,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他們還將多餘的土豆和地瓜拿到集市上售賣,換回生活用品和其他物資。

漸漸地,神醫村的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定居和學習種植技術。

而白玲瓏,始終是這個村子的核心,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每一個村民,成為了大家心中永遠的希望之光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