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29章 《詳議武監疏(改)》

第229章 《詳議武監疏(改)》(1 / 1)

推荐阅读:

《兵部詳議武監奏議》

這是兵部經過連夜的討論,最後遞交給皇帝的奏疏。

兵部一群官員研究了半天,蘇澤在節堂上的辯論實在是沒有漏洞。

最後兵部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哭窮”。

再怎麼說,改建國子監,也是需要一大筆銀子的。

而按照蘇澤的構想,武監不僅僅是讀書的地方,還需要進行軍事訓練,那武監建設就是一個大工程了。

兵部決定扣死了這點,就說今年沒有預算,隻要能拖到下個預算的日子,那事情沒準拖著拖著就黃了。

大明朝的預算是在每年十月編訂。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農業社會的經濟節點是每年的八月,也就是每年夏糧征收完畢的時候,這是整個朝廷最大的一筆進賬。

每年八月,各布政使司彙總州縣《錢糧文冊》。

九月十五日前,戶部複核全國稅糧總數。

十月廿日,皇帝禦批預算草案。

然後經過各衙門和內廷長時間的扯皮,最後在臘月前決定下一個年度的預算,同時再製定下一年的征稅計劃,也就是《賦役黃冊》,發至府縣執行。

現在還在正月,也就是說一年的預算剛剛審定完畢,兵部說拿不出額外的銀子,也是合適的理由。

至於內帑會不會全出了,兵部尚書霍冀也判斷不可能。

雖然內帑的進項多了,但是去年花錢的地方也多了。

新開了那麼多口岸,很多市舶司還在投入階段,內廷還在不停的砸錢。

內帑如今的最大收入來源,還是跟著夏糧一起征收的金花銀。

去年八月征收的金花銀,也要到今年九月才能運到京師。

加上上元燈會皇帝也花了不少銀元,年節還賞賜百官和內廷,霍冀也判斷皇帝拿不出這麼銀元。

霍冀的判斷不錯,最了解內廷外廷賬目的張居正,在拿到了霍冀遞交的兵部奏議後,也票擬同意了兵部的意見。

張居正倒是也不反對辦武監,但是他認為朝廷現在花錢的地方多,而北方已經安定,不應該這個時候投入太多在軍事上。

這倒也不能說張居正保守,隻是他身為文臣,又是負責戶部的閣老,對於朝廷的大額開支態度慎重。

高拱是支持蘇澤的,而這一次趙貞吉也站在了蘇澤這邊。

不過三位閣臣都知道,這件事主要還是看皇帝的態度。

甚至說都不是看皇帝態度,而是蘇澤是否能堅定皇帝辦武監的決心。

如果皇帝堅持要辦武監,從內帑擠出銀元來辦,那兵部的這份奏議也就沒用了。

等兵部奏議走入宮內,張居正向身邊的中書舍人夏煒問道:

“定國公和蘇子霖的奏疏送到通政司了嗎?”

夏煒是張居正身邊的中書舍人,自然有足夠的政治敏銳感,他立刻說道:

“今早就派人去通政司問過了,楊銀台說還沒接到奏疏。”

——

蘇澤的奏疏難產,是因為他起草了一份奏疏,模擬失敗了。

——【模擬開始】——

《詳議武監疏》當日送到內閣,你主張由內帑和工部共擔武監建設費用,主持戶部的張居正反對,高拱和趙貞吉讚同。

但是兵部所上的《兵部詳議武監奏議》,已經表態兵部今年沒有預算籌辦武監,戶部也表示擠不出銀元。

隆慶皇帝麵對這筆巨大的開銷,也打了退堂鼓。

你的奏疏被擱置,隨後不了了之。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320點】

【是否花費1000點威望,強製執行奏疏。】

蘇澤歎了一口氣,昨日蘇澤舌戰兵部,但還是被兵部抓著關鍵,死活不肯出錢。

對這個結果,蘇澤倒是也不意外。

之所以蘇澤昨天在兵部節堂上,隻肯咬定皇帝出培養武監生的銀子,要讓兵部分擔建設武監的銀元,就是因為內帑確實沒這麼多錢。

而且培養武監生的學費,是可以每個月慢慢支出的,這是一筆長期的費用。

可修造武監學舍的費用,是一筆要當場拿出來的花銷。

兵部死活不肯出錢,咬死要在隆慶四年編訂預算的時候,也就是今年九月再討論這件事,而事情果然拖黃了。

這件事蘇澤倒是不埋怨皇帝。

之所以蘇澤急著要提出武監的構想,就是因為在俺答封貢後,大明迎來了一陣子和平時期。

在和平時期,皇帝自然沒有動力去整頓軍隊。

軍隊是要燒錢的。

所以蘇澤才趁著東勝衛大勝,俺答封貢這個時機,推著皇帝搞武監改革。

如果現在不能定下來,等到了幾個月後,四海沒有戰事,皇帝很難再下定決心拿出大筆銀元來辦武監。

沒有考試,誰願意複習啊。

但是蘇澤卻知道,東北亞和整個世界的局勢,會在幾十年內發生劇烈的動蕩。

軍事改革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初見成效的,很多改革都是要以十年計才能看到明顯的成果。

而且在這個和平的窗口期,先把武監製度給建立起來,等到真正需要打仗的時候,怕是更沒錢進行軍事改革。

蘇澤當然可以等到威望點湊足了之後再執行,但是一想到要等湊足這些威望點需要兩個月時間,蘇澤還是放棄了這份奏疏。

他拿出了另外一份奏疏。

這就是蘇澤的第二份奏疏了。

這份奏疏相比第一份奏疏,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將前一份奏疏中,由內帑和兵部出錢,改為向勳臣募資的辦法。

“臣夙夜焦思,欲為國家分憂。竊見勳臣世受國恩,代守疆土,簪纓之族,弓馬傳家。今值朝廷育才盛舉,正其報效之秋也。故鬥膽陳請,仿民間興學義捐之例,許臣向在京勳貴募貲,以濟工用:”

當然,向勳臣募資,也不僅僅限於錢財。

蘇澤寫道:

“凡勳臣府第,願輸助武監營建者,無論家藏兵書戰策、可用之戰馬、精良器械或銀錢資材,皆可充為官產,估值折算。”

讓勳臣出錢,自然要有好處,蘇澤歎息一聲,奏疏上寫道:

“依所輸物值多寡,頒予武監入學簽籌。”

“持簽籌者,為子弟謀取武監之資格,勳臣若無子弟可用,亦可用於保薦入監。”

蘇澤本來也不想要開這個口子的。

這等於給了勳臣入學名額,這是有悖於蘇澤軍官團體平民化的初衷的。

但是現在蘇澤也沒有彆的選擇,大明政治舞台上的勢力,能夠出這筆銀子的,有資格出這筆銀子的,也就隻有勳貴了。

至於現在給勳貴的入學名額,日後通過學校擴招慢慢衝淡影響就是了。

蘇澤將這份奏疏塞入【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擬開始】——

《詳議武監疏(改)》當日送到內閣,你主張由內帑和工部共擔武監建設費用,主持戶部的張居正反對,高拱和趙貞吉讚同。

兵部所上的《兵部詳議武監奏議》,已經表態兵部今年沒有預算籌辦武監,戶部也表示擠不出銀元。

隆慶皇帝讀了你的奏疏,立刻同意了你的辦法,下令勳貴之家可以助捐武監。

但勳貴對於武監的未來有疑慮,雖然定國公徐文壁,新任成國公朱時泰都慷慨解囊,但是大量勳臣還持有觀望態度,未能募集到足夠的銀元。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320點】

【是否花費400點威望,強製執行奏疏。】

果然,皇帝那邊很容易通過了,但是想要這些勳貴掏錢,還需要係統發力。

不過這一次需要的威望點,要比上次少多了,隻要幾天時間就能湊齊。

蘇澤果斷選擇了“是”,然後將帶著奏疏親自去了定國公府上。

徐文壁看完奏疏自然大喜。

他承襲了定國公的爵位,但是他的爵位也隻能傳給嫡長子,剩餘兒子還沒有著落。

而作為籌辦武監的皇帝心腹重臣,徐文壁也很清楚,如果這武監真的能辦起來,那武監畢業的軍官必定能被重用。

這對於勳貴家中的次子,絕對是一條好的出路。

如果能多幾個推薦入學的名額,就算不用在自家子弟身上,也可以當做政治交換的籌碼。

——

正月十九日。

沈一貫踏入報館,對著蘇澤說道:

“子霖兄,陛下已經禦批了你的奏疏,下令天下勳臣助捐武監!”

蘇澤向沈一貫投來笑容,蘇澤知道,沈一貫自從出使草原後,在禮部更受重用,比以往忙碌了很多。

但是他還能第一時間衝過來向自己報信,這自然是沈一貫在儘力維持兩人的關係。

前段時間報館少了沈一貫,就連羅萬化也覺得不適應,所以當沈一貫再次出現在報館,羅萬化也熱情了很多。

沈一貫見蘇澤不為所動,以為他是從定國公那邊提前得到了消息,於是說道:“也對,子霖兄這份奏疏,陛下定是支持的,隻是。。”

羅萬化見到沈一貫的表情沒有多少喜色,連忙問道:“隻是什麼?”

沈一貫說道:

“我聽說定國公和成國公府兩府都助捐了銀元。成國公府上不僅僅捐助了銀元,還捐贈了初任成國公留下的兵書,以及成祖禦賜的《安南堪輿圖》。”

好家夥,成國公府是出了大本錢在武監上啊!

第一任成國公朱能,是成祖朱棣麾下大將。

朱能在靖難之役,北征草原之戰中都有大功勞,本身也是一名傑出將領,在靖難功臣中排名第二。

在朱棣鼎格後,又派遣朱能征討安南,但是他在廣西染病後暴卒。

成國公府上不僅僅出了銀子,還獻出家傳兵書和堪輿圖,蘇澤估計也是老成國公朱希忠的遺命。

而現任成國公朱時泰剛剛襲爵,也為了不讓宗族內說閒話,也隻能按照父親的遺命出錢。

但是沈一貫話鋒一轉說道:

“但是京師其他勳臣都沒什麼動靜,還有南京那邊。”

蘇澤明白沈一貫的意思,就靠定國公和成國公兩家,是撐不起整個武監的。

而大明勳貴集中在京師和南京,現在京師的勳貴都不積極,那南京估計更沒戲了。

沈一貫又低聲說道:

“子霖兄這次幫著勳臣說話,朝中也議論頗多。”

蘇澤明白沈一貫的提醒,文官壓製勳臣,這是士大夫階層的默契。

蘇澤推動武監改革,動的是兵部的利益,但是也在觸碰士大夫集團的禁臠。

外朝之所以風平浪靜,主要還是大家都覺得武監辦不成。

再加上皇帝還在興頭上了,所以沒人在這個時候上去潑涼水。

可如果蘇澤還繼續推動這件事,那下一次的阻力就不是一個兵部了。

蘇澤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急於推動這件事。

等到木已成舟,武監已經運行起來,那士大夫再有反撲,就為時已晚了。

蘇澤感謝了沈一貫的好意,現在就等著係統發威了。

——

成國公府上。

新任成國公朱時泰,正在偏廳回見一名客人。

朱時泰父喪在身,穿著是斬衰服,這是父喪所穿的孝服,這種喪服不能鎖邊,要用刀子隨手裁取幾塊粗麻布,胡亂拚湊縫合在一起,所以稱為“斬衰”。

前任成國公做了幾十年的大明大祭司,朱時泰自然不敢違背喪禮,服喪期間整個成國公府上都一片肅靜,朱時泰臉上也帶著哀色。

朱時泰對麵的中年人,露出一絲無奈的表情說道:

“劉世叔,您就是求到我頭上,這事情也難辦。”

坐在朱時泰對麵的中年人名叫劉世延,是大明前誠意伯。

誠意伯,是大明開國名臣劉基劉伯溫家的爵位。

但是誠意伯這個封號,在洪武年末期,因為劉伯溫的孫子卷入到了朝堂案件中,被褫奪了誠意伯的封號。

嘉靖十一年,嘉靖皇帝重新恢複了誠意伯家的封號。

但是在嘉靖三十八年,鄢懋卿奉旨清理江淮鹽務,南京都察院彈劾誠意伯侵占江淮鹽引,於是劉世延再度被革除爵位。

所以劉世延這個誠意伯,就成了“前”誠意伯。

後來等到嚴嵩倒台後,劉世延也上書鳴冤,上任成國公朱希忠對他表示同情,承諾幫助他運作複封。

現在朱希忠病死,劉世延連忙上門吊唁,找上了新任成國公朱時泰。

看到劉世延的樣子,朱時泰說道:

“其實劉世叔,我這裡還有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

“陛下要籌辦武監,號召天下勳貴助捐。”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