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
皇宮的鯨油燈下。
燃燒的燭火下,隆慶皇帝在大殿內來回踱步。
“成國公怎麼樣了?”
李芳垂目說道:
“陛下,太醫令回報,怕是難撐過今晚了。”
隆慶皇帝一屁股坐在龍椅上,長歎一口氣。
不知道為什麼,從今年開始,皇帝逐漸對死亡敏感起來。
成國公朱希忠,如今大明名義上的勳臣之首,前任帝國“大祭司”,先後六十六次代表皇帝祭祀。
這位先帝十五年繼承成國公之位,兢兢業業操辦皇家典禮儀式的老臣,從今年初下不來床了。
繼任者就是定國公徐文壁。
這樣一位元老重臣,皇帝當然要禦賜恩寵的。
隆慶皇帝派遣太醫,又親賜湯藥,但是眼看著是無力回天了。
就在這個時候,京師傳來一陣鐘聲,隆慶皇帝知道這位老國公走了。
隆慶皇帝的神情有些暗淡。
成國公是先帝朝重臣,曾經在火災中救過先帝,後來在先帝朝的政治鬥爭中,一直都是堅定的站在自己這邊。
先帝駕崩後,大行皇帝的典禮儀式和自己的繼位儀式,也都是成國公操辦的。
“報喪使還沒到!?”
隆慶皇帝有些不悅,國公這樣級彆的重臣去世,國公府應該派出孝子作為報喪使,先來皇宮報喪。
李芳知道皇帝心情不好,連忙寬慰道:
“應該快到了。”
就在這個時候,門外太監來通傳,成國公家的次子朱時坤叩闕報喪。
“宣!”
成國公世子朱時泰要留在家中主持喪事,所以派出次子作為報喪使。
隆慶皇帝想起了朱時坤,這是成國公最喜愛的次子,在朱希忠死前,一直都想給次子謀個差事。
國公府隻有由長子繼承,按照規定朱希忠死後,次子朱時坤就要搬出成國公府。
勳貴次子,是沒有多少遺澤的。
不一會兒,一身孝服的朱時坤,跪在隆慶皇帝麵前。
朱時坤忍著淚水,舉起一份奏疏道:
“陛下,這是亡父的遺表。”
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表,就是最正式的文書,重臣遺表,就是重臣死前對皇帝的遺言了。
朱希忠已經病重,死前也有預兆,這份遺表也寫了很久了。
隆慶皇帝拉開遺表,這份遺表的開頭字跡工整,是成國公親書,開篇都是一些簡單的話,比如愧對先帝,沒能輔佐皇帝,又說自己福薄,不能再看看皇帝治下的盛世。
這份遺表顯然不是同一天寫成的,接下來的字跡歪歪斜斜,當是朱希忠發病劇痛中寫成的。
第二部分就是托孤的內容,朱希忠三子,長子敦厚繼承國公,朱希忠並不擔心,他請求皇帝照顧他的次子和三子。
到了第三部分,字跡明顯潦草很多,但這才是遺表最關鍵的部分。
隆慶皇帝的臉色凝重起來。
朱希忠的遺表,竟然是在讚同蘇澤的奏疏!
“兵部考選久成虛文,納糧免考竟成慣例!衛所子弟多耽安逸,世襲千戶不識兵書,百戶不習弓馬——此非將門子弟不肖,實因朝廷未施教化之恩也!”
這段話幾乎是照搬了蘇澤的觀點,緊接著朱希忠甚至比蘇澤還要激進!
他直接指向勳貴之家,要將對衛所的政策執行到勳貴家中。
“勳貴之家,所世職承襲者,空有祖蔭而乏韜略。”
“亦有報國之誌者,非為嫡子,弓馬嫻熟而不得職銜,報國無門。”
死前的成國公戰鬥力爆表,他繼續說道:
“前有祖蔭而乏誌,後有誌而無門,唯有結交商賈,退而謀私利。”
“然我大明勳貴,卻無報國之誌。臣觀勳貴子弟,難堪才用,將門子弟日墮。勳貴本就是與國同休,如此豈不是折損國本?”
“臣請陛下,開武監以沐聖化,續將門家學正脈!”
看完這些,隆慶皇帝眼神濕潤,他再將奏疏遞給身邊的李芳,接著向跪著的朱時坤問道:
“乃父可有遺言?”
朱時坤淚眼婆娑的說道:
“父親死前已經神誌不清,口中隻念有二字。”
“哪二字?”
“救火。”
這句話說完,隆慶皇帝更是沉默了。
救火,應該是嘉靖十九年,嘉靖南巡的時候兩次行宮著火,都是成國公朱希忠領頭撲救,還是朱希忠背著皇帝逃出行宮。
和當年武宗出宮兩次落水一樣,這兩次著火其實都有些蹊蹺。
隆慶皇帝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麼,他在禦書房內來回踱步了半天。
他也明白了勳貴們支持要辦武監的原因。
正如蘇澤奏疏上所說的,武監可以培養軍官,保持衛所的戰鬥力。
另一方麵,武監也是一股政治力量。
土木堡後,勳貴和武將的政治力量大受打擊,大明進入到文官執政的新階段。
這倒不是陰謀論,在土木堡之前,勳臣武將和文官分列兩班,都是有朝議決策權的。
但是土木堡之後,內閣開始掌握朝堂權利,勳貴雖然還位列班首,但是已經成為吉祥物。
這之後武將屢遭文官打壓,在嘉靖朝已經形成了文官統兵的潛規則。
比如主持平叛的胡宗憲就是文臣,而現在宣大總督王崇古,薊遼總督譚綸也都是文官,隻不過他們都是精通軍務的文官罷了。
作為勳臣之首,本來朱希忠也就是認了。
但是武監讓他看到了另外一條路。
兩年的學習,這可不是簡單的上課,這是一種相當緊密的聯係。
在人生最容易接受知識和理念的時候,一群年輕人聚集同一個地方,這就是一股團結的政治力量。
而成國公不僅僅要將衛所軍官塞進去,也要將勳貴子弟塞進去。
這不僅僅是給自己的次子打通一條出路,也是給勳貴集團打通一條出路。
做了這麼久的皇帝,隆慶皇帝也悟出了不少道理。
而這一次兵部的反對浪潮,也讓他看到了不少東西。
皇帝冷冷的說道:“擬旨。”
“準奏蘇澤的上疏,在國子監內設立武監。”
隆慶皇帝的思路清晰,現在的武監還不能獨立出來,先掛在國子監下,維持以文統武的架子。
但是這樣一股力量,又不能被文官掌控。
隆慶皇帝又說道:
“朕親任監正,定國公任副監,蘇澤任教習長。”
“再由內閣推出幾名教習官,送交朕審閱。”
隆慶皇帝決定將武監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但大明現在這個政治架構,又繞不開文官。
所以隆慶皇帝唯一完全信任的文官就是蘇澤,剩下的人選他還要親自挑選。
暫時定了一個框架,隆慶皇帝這才對著朱時坤說道:
“你治喪完畢,就去武監讀書,不要辜負了爾父的期望。”
“讓皇太子去成國公府上吊唁。”
“另外,駁回定國公徐文壁的請罪奏疏,讓他快爬起來去操辦成國公的喪禮!”
“唯!”
不知不覺中,隆慶皇帝發現,自己已經走到祖輩們從沒有走過的路上。
這一切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隆慶皇帝閃過一個人影。
——
京師的風向轉變太快,何心隱的賭約贏了。
作為贏家,他也得到了自己的獎品。
那天三大報的主編聚集在一起,其實是商議聯合對抗《樂府新報》。
沒辦法,三份報紙,都算是蘇澤的模仿者。
更可怕的是,這個首創者還總能繼續前進。
在直沽的範寬,得到了一個消息,《樂府新報》準備開設分社,於是三大報聚集在一起商議對策。
討論的結果自然是跟進,三大報也要跟著一起擴張。
可擴張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將本報的重要新聞送到分社,還要在分社募集人手進行一些本土化的補充。
時效性非常重要,要不然盜版報紙更快送到,那就不用辦新報了。
如今在南直隸和京師之間,就有專門遞送報紙的商隊,有的商隊利用漕運和快馬聯合運輸,速度也是相當快的。
《樂府新報》是官方報紙,可以用官方的渠道,三大報要擴張就必須要擰成一股繩,將資源集中在一起。
三人商議的共識,就是三大報共用渠道,共同開辦分社擴張。
可是如何擴張,三人也有分歧。
範寬主張在商人多的地方,也就是開埠的城市進行擴張。
他主張在泉州設立分社,利用海船運輸雕版,先跑馬圈地占領這些市場。
陳於陛則認為,蘇澤將分社設在南京,也有在沿海開埠城市傳播的想法,所以他提議避開和蘇澤的直接競爭,在內陸省份的省會開辦分社。
何心隱的想法則和兩人不同,他主張以漕運和長江航運為樞紐,沿著這兩個帝國血管開設分社。
結果是何心隱贏了賭約,三家報社商議。
分彆在漕運和航運樞紐的山東大名府、南直隸淮安、湖廣荊州等幾個樞紐城市建立印刷坊。
三大報紙共用遞送物流的渠道,將京師報紙的雕版運輸到這些地區刊印發行。
三方總算是達成了協議,三位總編都是聰明人,他們很清楚,京師的市場已經飽和了,現在到了跑馬圈地的時代。
達成協議後,陳於陛和範寬都快步離開,他們還要忙著籌備分社的事情。
三大報隻是聯合了遞送渠道,但是等到發行後還是競爭關係。
等到兩人離開後,何心隱的助手上前收拾,一邊問道:
“何師,您為什麼要答應他們?我們《新樂府報》自己做就是了。”
何心隱看著這個弟子,淡淡的說道:
“素心,你可知道他們是怎麼盤算的?”
何素心,是何心隱求學心學的時候收養的義子,半弟子半義子,是何心隱最重要的助手。
“弟子愚鈍。”
何心隱說道:
“範寬主張在沿海分發報紙,是因為他認為商人會成為大明最大的識字群體。”
“陳於陛的《新君子報》還念著那些讀書人,他要將報紙送到內陸的府城去。”
何素心問道:
“那何師您覺得呢?”
何心隱說道:
“我覺得是運河和長江沿岸的漕運工人們。”
“啊?”
何心隱說道:
“顏師已經出獄了,那些同道走了趙貞吉趙閣老的關係,把顏師的案子翻了。”
“而昨天我把蘇子霖給報童辦夜校的事情,寫信給了顏師,顏師已經南下了。”
何素心知道,何心隱說的顏師,是心學大師顏鈞。
顏鈞在嘉靖年間被逮捕,心學門徒一直在京師營救,現在終於營救成功。
何心隱說道:
“但即便如此,我們估計還是敵不過蘇子霖。”
“蘇子霖智若鬼神,所謀的事情都是極其深遠的,誰又能想到,登萊捕鯨,能讓京師報童夜間讀上書呢?”
何素心也點點頭,隨著登萊捕鯨的產業擴大,照明的價格降了下來。
螢囊映雪,鑿壁偷光,這不僅僅說明了求學的刻苦,也說明在在古代晚上讀書,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讀書一根蠟燭就夠了,要講課需要的蠟燭就太多了,這樣的成本根本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
在鯨油燈和鯨油蠟燭出現之前,普通百姓也隻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可鯨油燈和鯨油蠟燭普及後,照明的花費大幅度降低,夜校才有了可能。
泰州學派的祖師王艮,就最喜歡教授普通百姓讀書寫字,他的弟子中就有很多底層百姓。
但是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因為普通百姓就是手停口停,大家就是知道讀書的好處,白天也要勞作,沒有讀書人的時間。
現在不同了,照明的價格降下來了,報童願意在工作外的時間讀書識字,那沿著運河和長江漕運的那百萬漕工,應該也是同樣願意的。
顏鈞在讀了何心隱的信後,就匆忙南下,就是為了這件事。
何心隱了解顏鈞,他就是王艮思想的篤行者,他一生都在為“百姓之道”而奔走。
何心隱說道:
“蘇子霖選擇了上海縣,作為《樂府新報》的分社,你今天就南下上海,看看上海這地方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為什麼能讓蘇子霖看重。”
“弟子遵命。”
——
何心隱千算萬算,卻不知道蘇澤破局的方法就是兩個字“效率”。
在印刷坊的新廠房中,工匠正在向蘇澤和羅萬化介紹新的印刷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