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紅娘啼笑因緣 > 第553 章 配享太廟的桐城張廷玉

第553 章 配享太廟的桐城張廷玉(1 / 1)

推荐阅读:

清朝大臣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簡直是奇跡。“合家頂戴,滿門朱紫”。

隻是,乾隆時期,告老還鄉,雖受親家未丁憂之事牽連,結局唏噓,但仍配享太廟。

張廷玉(年-年月日),祖籍安徽桐城,大學士張英次子,諡號“文和”,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合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康熙三十六年(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父張英奉命為總裁官而回避不試。康熙三十八年(年),張廷玉的夫人姚氏離世,父親張英登相位。

張廷玉一共有妻妾五人,妻子姚氏,是麻溪姚文然第六女,是張廷玉外公姚孫森的族孫女。

妾室:吳氏、李氏、蔡氏、施氏、吳氏。張廷玉兒女眾多,其中有曆史記載的有個兒子,個女兒。

張廷玉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張若靄:張若靄生於年,張廷玉歲那年才有的這個兒子,屬於晚年得子,而且他和張廷玉同一天生日,張廷玉對他很寵愛,但從不溺愛。張廷玉注重對他的教育,無論在人品上還是學習上都嚴格要求,尤其在做人上。

張若靄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歡畫畫,特彆喜歡欣賞名人畫作,而且特彆孝順。有一天,張廷玉到一同僚家做客,他在同僚家裡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畫,越看越喜歡,回家後仍意猶未儘,忍不住在兒子麵前對那幅畫大加讚賞。張若靄以為父親很想要那幅畫,自作主張去把那幅畫要來,掛於書房想給父親驚喜。不料,張廷玉看到那幅畫有驚無喜,當場責罵兒子說:“我無介溪(嚴嵩)之才,子有東樓(嚴世蕃)之好,奈何?”張若靄連忙跪下求父親原諒,並將那畫物歸原主,張廷玉這才消了氣。

張若靄善畫山水、花鳥,得王糓祥、周之冕遺意。

出身書香門第的張若靄學習刻苦,在學習上深得父親真傳,他聰慧過人再加上勤奮,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賦,書法字畫無一不精,在一些國家大事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張若靄剛滿0歲就襲一等輕車都尉的爵位,正三品。

雍正十一年(年),0歲的張若靄高中了進士參加殿試,他的試卷字跡蒼勁有力,在儘忠為國的觀點論述上功底深厚,忠君之愛國情,熱烈如火,試卷被雍正帝認為“頗得古大臣之風”,雍正將他的試卷從進呈的第五卷拔至一甲第三名(探花),不過雍正在此過程中並不知道他是張廷玉的兒子,起封後才發現是張廷玉之子張若靄,他又激動又歡喜,連忙派太監向張廷玉報喜。

可是讓雍正萬萬想不到的是,張廷玉並沒有接受這份喜悅,而是惶恐不安,他匆匆進宮稟明雍正,說自己是朝中重臣,而如今兒子又身中探花,昭告天下,怕引起議論,實在不妥,無論如何請求雍正帝將他的兒子降為“二甲” (殿試第二等),“願推以讓天下寒士”。

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金榜題名?張廷玉也不例外。不過從當時的大環境考慮,他不得不這樣做。實際上這是張廷玉深謀遠慮後做出的決定,張廷玉作為雍正手下的變法主要擁護者,得罪很多權貴,另外,張廷玉身為雍正帝最受寵的大臣,不知遭到多少人的羨慕妒忌恨,如果他的兒子再高中探花,而且是“雍正帝由進呈第五卷,拔置一甲第三”更會惹來不小非議,更為重要的是,雍正帝如此看重他張廷玉的兒子,將來他的兒子會受到雍正帝提拔,父子在朝都身居要職,這非同小可,很可能會讓雍正乃至下一代帝王生疑,伴君如伴虎,仕途凶險還是低調行事為妙。出於多種考慮,張廷玉就決定讓兒子降低身份,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舉。

於是張廷玉向雍正帝懇求,看他如此堅定,雍正帝也不好說什麼,就答應了他,將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

張若靄的名次雖然在其老爹的懇求下被刻意降低,但張若靄登科後,重人才的雍正仍將其直接授予 “翰林院編修”的職務,屬於正七品。辦公地點在乾清門西側的南書房,這裡曾是康熙帝讀書的地方。雍正帝讓他留在自己身邊任日講起居注官,主要負責記錄雍正帝的日常活動、聽政、祭祀等重要場合時的言行,並將這些記錄整理成起居注。一般來說,在科舉考試的殿試後,隻有榜眼、探花才有資格授編修,可見雍正帝對其才能的肯定。

到了乾隆三年(年),張若靄襲三等伯,遷侍讀學士,不久因儒臣襲爵不合規定,所以罷其世職,累遷內閣學士,從二品。

乾隆十一年(年),張若靄隨乾隆帝西巡五台山,生病後回京,英年早逝,年僅歲,留下《歲寒三友圖》、《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圖》傳世畫作。留有詩文《晴嵐詩存》、《蘊真閣集》。乾隆帝令按伯爵品級給銀一千兩辦理喪事。

乾隆帝對張若靄十分賞識,並沒有因為張廷玉之故而牽連於他,因為張若靄病逝前,乾隆還沒有真正對張廷玉實施打壓。那時的張廷玉正和鄂爾泰針鋒相對,鬥得正凶,正合乾隆帝的製衡之術。張若靄病逝兩年後,張廷玉開始步入被打壓的淒涼晚年。

二兒子張若澄出生在年,比哥哥張若靄小歲,是張廷玉歲時所得的兒子,他出生的這一年康熙帝駕崩。他成長的時期正是他的父親輔佐雍正帝的時候,也是最得勢,位極人臣的時候。但是張廷玉並沒有因此驕橫,而是毅然低調,他教育兒子生活要簡樸,做人要低調,努力讀書自立自強,以後做了官要廉潔。

儘管張廷玉聲名顯赫,他帶著孩子們仍然住在皇帝所賜的舊園中生活,粗茶淡飯,甚至連基本的日常的器具都缺少,張若澄耳濡目染,長大後頗有父親的遺風。

張若澄讀書畫畫都非常努力,成績斐然,他記憶力超群,繪畫功底深厚,而且即興賦詩也很拿手。

乾隆十年(年),張廷玉的政敵鄂爾泰病逝,訥親取代了鄂爾泰的位置,乾隆用訥親製衡為官多年的老臣張廷玉,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張廷玉論年齡論資曆都比訥親占太多優勢,讓他這個可以當訥親爺爺級彆古稀老人站在訥親後麵,麵子實在過不去,各自背後的勢力集團明爭暗鬥,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張若澄的仕途。歲的張若澄正是在這個時候參加了 “殿試”一舉中了進士。乾隆皇帝很欣賞張若澄的才能,改庶吉士,授編修,讓他和他哥哥張若靄當年一樣,入直南書房,成為乾隆皇帝的近臣,被乾隆皇帝列入重點培養對象,對他恩寵有加。

可惜的是,乾隆十一年,張若澄的二哥張若靄感染風寒,英年早逝,這張家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張廷玉和張若靄的母親悲痛欲絕,兄弟姐妹們更是難以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尤其是張若澄,他與二哥感情深厚,這讓張若澄備受打擊,從此醉心書畫,再難提起對仕途升遷的興趣,

張若澄曾經兩次跟隨乾隆帝出巡,主要吟詩作畫伴君左右。

乾隆帝喜歡欣賞美景作詩,張若澄的特長正好符合乾隆帝胃口,無論是張若澄的畫作還是吟詩作賦都深得乾隆的讚賞,每當乾隆帝詩興大發,就馬上讓張若澄繪圖他吟詩。

乾隆十五年(0),乾隆第二次瞻禮五台山,鑾駕路過鎮海寺,正好大雪紛飛,眼前的世界銀裝素裹,美麗極了。乾隆帝馬上令張若澄繪製一幅鎮海寺雪景圖。乾隆看到畫作後,讚不絕口,詩興大發,張口吟來,並禦筆題詩於畫:

“昨來無縫見天衣,一夜銀林纈蕊霏。望裹連空方散漫,度餘彆墅辨依微。詩原踐約碧峰禮,雪亦如期玉葉飛。山地向寒無宿麥,惟欣澤潤夏天肥。”

由此可見君臣二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

乾隆十四年(年)正月,在張廷玉多次請求歸鄉後,要求乾隆寫讓他“配享太廟”的保證書,惹怒乾隆。後來在得到乾隆的保證和允許回鄉後,張廷玉讓張若澄去叩謝皇恩,這足以說明張廷玉的這個兒子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就官階而言,張若澄曾擔任過內閣學士和禮部侍郎,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

張若澄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於繪事,嘗命臨摹古人圖畫”,他將失去哥哥的傷痛轉化到努力研習畫作上,他聚精會神地遍觀內廷所藏曆代名人書畫,潛心臨摹、作畫,他有著對藝術的渴求與執著,繪畫技藝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畫作,除了那幅被選入《石渠寶笈》的《興安嶺圖軸》外,還有《阿彌陀經》等多幅作品被載入《熙朝名畫續集》,成為了後世學畫者臨摹的藍本。《塞花二十四種圖冊》更是成為傳世之作。張若澄成為乾隆時期與董邦達、錢維誠等齊名的宮廷畫家。

張若澄最終官至“內閣學士”兼領“禮部侍郎銜”,品秩為正二品。

三兒子張若淑出生於雍正五年(年),張廷玉歲時才有的這個兒子。他是張廷玉的第六子。

年,就在張廷玉逝世後的第四年,張若淑以正一品蔭生,授戶部浙江司員外郎,供職勤勉。每有錢糧出納,必親自核算。

四兒子張若渟出生於雍正六年(年),這一年張廷玉歲,又一次老來得子。這一年,張廷玉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仕途上平步青雲。

張若渟由貢生納資為郎,乾隆十四年(年)張若渟正值意氣風發時期,這時候他的老爹張廷玉正處於晚年慘景,不過張若渟倒沒怎麼受波及。這一年他捐刑部湖廣司主事。清朝可通過捐納製度獲得官職,捐納製度,即官員通過捐輸錢糧、米穀或其他物資來換取官職或官階的晉升,例如李衛捐官。這一製度在清朝前期為朝廷籌措了大量的財政資源,對於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張若渟與他的幾個哥哥走的仕途道路不太一樣,他通過捐納製度獲得刑部湖廣司主事一職。

張若渟所在的湖廣司作為刑部的一個重要部門,主管湖廣地區(今湖北、湖南兩省)的刑事案件審理。授刑部主事,入值軍機處,這是張若渟仕途上的重要一步,標誌著從基層向中央權力核心邁進。

張若渟又以郎中出為雲南知府,從四品;升四川建昌道,正四品;入為太仆寺少卿,正四品,曆通政使,正三品;內閣學士,從二品;補工部侍郎,正二品。嘉慶五年(00年)晉兵部尚書,改刑部尚書;卒於0年,嘉慶帝下旨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諡“勤恪”。

他的妻子是夏氏(夏啟珍之女),他有十一個兒子,其中次子張曾誼,官至浙江按察使

除了兒子外,張廷玉的五世孫張師亮,在清朝鹹豐年間以其卓越的才學和深厚的家學背景,成為了當時一位著名的藏書家。

鹹豐六年,張師亮中進士入官,開始了他作為豐城縣令的仕途生涯。然而,與眾多文人官員不同,張師亮並未沉溺於官場的紛擾,反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對史書典籍的搜集和整理之中。他的藏書閣篤素堂和楊雲石山房,不僅收藏了數量龐大的明清刻本,更有寫本、雜稿、文集等多種類型的書籍。這些藏書不僅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為他後來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他的收藏品不僅限於珍貴的古籍藏書,更涵蓋了各式各樣的印刻和多種手抄秘籍,這些藏品不僅見證了曆史的變遷,更承載了文化的傳承和積澱。在他的眾多藏品中,藏於美國明萬曆時期的文心雕龍刻本尤為珍貴。這部刻本不僅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更因其內含張筱漁氏手抄秘笈的印刻而顯得更加獨特。這部手抄秘籍,是張筱漁氏嘔心瀝血之作,是研究中國曆史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料。

有曆史記載的有三個女兒,招了三個上門女婿。

張廷玉的四個兒子都很爭氣,他們延續了桐城張家“合家頂戴,滿門朱紫”的輝煌。他們能有如此成就,這和張廷玉的家教家風是分不開的。張家並未沒有因為張廷玉晚年受打壓而敗落,相反,張家的後代子孫基本上沒有受到任何波及,他們的後代枝繁葉茂,興旺發達。張廷玉的這四個兒子,除了張若渟是貢生,其他三個都是進士出身,他的四個兒子在曆史上都具有影響力,都功成名就,在曆史上美名遠揚。

回過頭來,再聽聽度娘細說張廷玉的前塵往事。康熙三十九年(00年),張廷玉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0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開始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0年)四月,入值南書房。康熙帝召他至暢春園,詢問其父張英致仕居家近況。命他賦詩,張廷玉作七言律詩二首,頗得康熙帝稱許。當日奉旨侍值南書房,特旨帶數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時)入戌(晚九時)出,歲無虛日。塞外啟從,凡十一次,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隨獵於邊塞”。聖祖車駕遠巡遍曆蒙古諸部落,“窮邊絕漠,餘(廷玉)皆洱筆以從”。張廷玉身居內廷,承襲父業,“久持講握,簡任機密”。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0 年)以後,張廷玉曾多次跟隨康熙皇帝南下巡視江南地區以及到蒙古諸部落巡查。在這期間,他深入了解各地風土人情和社會狀況,積累豐富的經驗和見識。

然而,命運無常。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0 年)六月,張廷玉的母親不幸去世;同年九月,他的父親張英也與世長辭。麵對雙親的離世,張廷玉悲痛萬分,但他仍然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完成了守孝期的儀式後,便重新回到官場,繼續擔任原來的官職。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 年)二月,張廷玉被任命為會試的同考官,負責選拔優秀的人才參加科舉考試。同年四月,他又被授予司經局洗馬一職,並兼任翰林院修撰。這些職位讓他有機會參與國家重要文獻的編撰工作。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年),張廷玉再次獲晉升,擔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一職位讓他入國家權力核心,參與到國家重大決策的製定以及日常政務管理。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公元年月),張廷玉又被選中成為經筵講官。作為經筵講官,他肩負著向皇帝講解儒家經典、曆史典籍等重要任務,通過這種方式,皇帝能夠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提升自己治理國家的能力。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年),張廷玉憑借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表現,贏得康熙帝的信任與賞識。

康熙六十一年(年)十一月,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統。胤禛深覺皇位來之不易,大力扶植和培養自己的勢力。曾說:“為政以得人為要,不得其人,雖食法美意,徒美觀聽,於民無濟也。”慎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述了胤禛相中他,並對他賦予厚望。一是他學問優長,“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有才乾。二是他為自己恩師張英之子。這對胤禛來說是日後難得的貼己之人。聖祖新逝,胤禛登極,即命張廷玉兼學士銜,協同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辦理大事典禮翰墨,供幾筵祭告文字。

康雍之交,政務殷繁,諭旨每日下數十次,皆由張廷玉承命應辦。若有緊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內,口授大意,或於禦前伏地而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禦覽,“精敏詳瞻,悉當聖意”。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禮部尚書,並指出:“朕再四思維,非汝不克勝任”。從此,張廷玉躋身於樞臣之列。

雍正元年(年),張廷玉複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同為諸皇子師傅。四月,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雍正帝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九月,調任戶部尚書。十月,張廷玉任四朝國史總裁官。雍正初年,清廷在西北對蒙古準噶爾部大舉用兵。由於兩路大將軍用兵失機,準部叛兵屢擾邊境。雍正帝心情焦勞,頻繁指授方略。張廷玉“日侍內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間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年)三月,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

雍正七年(年),雍正在隆宗門開始設立軍機處,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領其事[]。雍正帝將軍需一應事宜交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之後,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侍值者多虞泄漏,“始設軍機處於隆宗門內,為承旨出政之總彙”。張廷玉擬定辦理軍機處的規製:“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折,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禦朱筆批發”。應當說,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其主要製度都是張廷玉所籌劃的。正是從這時起,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張廷玉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總裁乾隆《吏部則例》等典章製度,對清朝政治製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雍正十三年(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帝即位後,奉大行皇帝遺命,由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因他們懇辭,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

乾隆元年(年),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傅,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總理事務。自此以後,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紫禁城,並典試科舉,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張廷玉雖政務繁重,因學間深通,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師傅。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年過古稀的張廷玉變得越來越固執,情緒也容易激動,導致他與乾隆帝之間漸漸產生了隔閡。

乾隆十年( 年)四月,鄂爾泰病故,訥親取代了他。雖然張廷玉麵奏內閣班次應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為了平衡各種因素,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乾隆帝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加劇了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

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鄂爾泰有所過失,他必微語譏諷,使鄂爾泰無地自容。

乾隆十三年(年)正月,張廷玉陳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宣諭慰留。

乾隆十五年(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激怒了乾隆帝,於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其女兒的公公)坐罪,命張廷玉儘繳頒賜諸物。

度娘顯示,縱觀張廷玉,他從小處做起,堵塞漏洞。由於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曾經三任會試同考官,清正廉潔,無人能及。一般人很容易在任考官時收受好處,即使考前不收好處,考完之後,被錄取的進士們作為門生來給老師送上禮金,作為答謝,稱為“紈敬”,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俸祿之外的補充收入。而張廷玉不僅在入闈之前摒絕送禮,試畢門生來謝,他也一律隻象征性的收一點禮品,而絕對不受重金。他以同鄉左光鬥的故事勉勵自己也教育門生:左光鬥是明朝名臣,在他早年參加鄉試時,手持裝幀精美的柬帖來拜謝房師陳大綬,陳大綬接見了他,勉勵他許多話,但卻不收他的拜帖,認為帖子太豪華了,告誡他“今日行事儉,即異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腳跟,後難措手”。張廷玉以陳大綬的行為要求自己,同時告誡自己的門生,清廉要從小處做起:“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張廷玉一生清正廉潔,沒有絲毫貪汙受賄的行為,他的高尚品德不僅為自己贏得了聲譽和尊重,更為他的子孫後代積累了無儘的福祉。這種福報並非來自於物質財富或權力地位,而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庇佑和傳承。

他的兒子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繼承了良好的家風和道德觀念。他們明白廉潔自律是做人的根本原則,不為外界誘惑所動搖。這種品質使得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功名利祿迷惑雙眼。

同時,張廷玉的廉潔形象也為他的家族樹立了正麵的榜樣,成為後人敬仰和學習的楷模。他的兒子們因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而感到自豪,並以其為榜樣努力奮鬥。他們知道隻有堅守正道、秉持公正,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

此外,張廷玉的廉潔還讓他的家族在社會上擁有較高的聲望和信譽。人們對張家的認可不僅僅基於其家族背景,更重要的是對張廷玉及其子輩們品行的敬重。這種良好的口碑使得他們在社交場合備受歡迎,為他們拓展人脈、發展事業提供了有力支持。

張廷玉的廉潔為他的兒子和子孫後代,帶來無形的福報。

:..cc

..cc。..cc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