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紅娘啼笑因緣 > 第277章 十二因緣之“姻緣”

第277章 十二因緣之“姻緣”(1 / 1)

推荐阅读:

在燕都大學哲學係裡有一位備受尊敬的哲學考古專家李教授,他以深入淺出地講解“緣起性空”而著名。紅娘姐姐有幸聽到樓宇烈先生弟子李教授的授課。

比如,就在那熙熙攘攘的人潮之中,兩個年輕人偶然相遇。目光交彙的瞬間,仿佛時間都停止了流淌。然而,世事無常,緣分如流水般變幻莫測。如今,角色已然互換,在茫茫人海中即使尋覓到彼此的身影,但那份曾經熾熱的情感卻早已消逝無蹤。遺憾的是,緣分已經走到儘頭,這一生恐怕再也沒有機會產生任何交集。往昔美好的回憶如同過眼煙雲,漸漸散去,隻留下無儘的唏噓和感慨。或許,這就是人生的宿命吧!

“緣起性空”這個概念源自佛教教義,但其深刻內涵卻超越了宗教範疇,可以應用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麵。李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和教學經驗,將這一複雜的哲學思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們。

他的課堂總是充滿著智慧與啟示,讓人們對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逐漸領悟到萬物皆相互依存、無常變化的本質;明白了因果關係和因緣聚合的道理。

李教授不僅在學術領域有著卓越成就,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他用自己所學去幫助那些需要心靈慰藉的人們,並倡導大家關注內心修養、關愛他人以及珍惜當下。

緣起性空……見天見地見眾生……

“十二因緣”是對緣起論的最好解釋。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繹著獨特的故事。然而,無論經曆多少風雨,最終都要回歸本心,尋找那份寧靜與自在。正如歸妹卦所傳遞的智慧,歸去並非逃避,而是一種選擇,一種對生活真諦的領悟。

十二因緣分彆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緣是佛教教義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按照緣起論來對人生進行分析,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互為條件或因果的環節:

1. **無明**:即無知或愚癡,表示人們對於真實本質和真理的迷惑。

2. **行**:由無明所驅動的行為、言語和思想。

3. **識**:意識的產生,與前世業力有關。

4. **名色**:身心的形成,包括**和精神。

5. **六入**:感官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的發展。

6. **觸**:感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

7. **受**:對外界刺激的感受。

8. **愛**:對愉悅感受的貪求和執著。

9. **取**:追求並獲取所喜愛的東西。

10. **有**:業力的積累,導致未來生命的存在。

11. **生**:新生命的誕生。

12. **老死**:衰老和死亡。

從這個角度來看,十二姻緣與婚姻愛情之間可能存在以下關係:

- 無名和行可能影響我們對伴侶的選擇以及對待感情的方式。如果我們缺乏智慧和洞察力,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或者陷入不健康的情感關係。

- 識、名色、六入等階段涉及到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這些因素也會影響我們在婚姻愛情中的表現和體驗。

- 觸、受、愛、取等環節則直接與情感的產生和發展相關。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應,以及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都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 而有、生、老死則提醒我們,婚姻愛情不僅僅是當下的快樂,還需要考慮到長遠的後果和責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於宗教教義的理解和應用可能有所不同,而且佛教觀念並非簡單地適用於所有情況。婚姻愛情是複雜多樣的人類經驗,涉及到眾多文化、社會和個體差異。因此,對於十二因緣與婚姻愛情的具體關係,最好由專業的宗教學者、僧侶或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進行深入探討和解釋。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觀點的存在,並根據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來思考和處理婚姻愛情問題。

無明,猶如心之迷霧,使人們善惡不辨,佛法之十二因緣亦不明,它暗示著人們對真實世界的曲解和愚昧。

行,乃無明之果,是因無明而生的行為或業力,如脫韁野馬,難以駕馭。

識,意識或精神活動的萌芽,如晨曦破曉,漸露端倪。

名色,身心的融合,如幼苗破土,茁壯成長。

六入,感官與外界接觸的六道橋梁,似蜘蛛結網,聯通內外。

觸,似電閃雷鳴,對外界刺激瞬間感知。

受,如情感的潮汐,因外界的觸動而潮起潮落。

愛,宛如熊熊烈火,對所感之物貪愛**燃燒不止。

取,如餓虎撲食,對所愛之物極力追求,執著不放。

有,因執著而生的因果報應及業力,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生,步入新一輪生命周期,似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老死,生命的儘頭,如夕陽西下,漸入黑暗。

十二因緣中,生命的開始,便是這個樣子。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麵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彆,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

行,因為無明而做出善或惡的行為。

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

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

識,因為過去的行為累積了一定的因果,從而投生於今世,成為新的生命。

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麵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名色,指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六入。人在胚胎發育時,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能為六塵所入,所以叫做“六入”。

比如眼能看見顏色,便入於色塵,其他諸根,道理亦然。

七觸。胚胎出母體後,與外界接觸,通過六入的作用而產生一種觸覺,這便是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起的單純知覺作用。

“境”就是外在的環境,環境的好壞,會通過六根傳遞給精神,對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才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的說法,“名山久住道心生”,如果能常親近賢德之人,受真理嘉言的熏陶,必然能提升心性層次,做良善之人。

“觸”是十二因緣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重點把握。

七受。受,是一種對“觸”的精神領受,對外境苦樂等感覺的體驗。比如我們同時嘗到酸甜苦辣,便會同時接受這四種味道,而且層次分明,十分清楚。

受是對所處之境的消化與領受,將外在化為內心感受的過程。

八愛。愛,指的是一種貪愛,是由於感受到苦樂而產生出的愛憎等情緒。

《增支部》經典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佛法觀念中,愛與憎是一體的兩麵,互相作用。

貪愛和厭惡之心,是眾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也是佛法修持的關鍵。隻有去除這種欲念,才能“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擺脫輪回。

九取,當你對事物產生愛欲,便想把它拿過來,這便是“取”。

取是一種執著,是一種貪,因此會產生種種惡業,造成身心的種種煩惱。取和愛、無明都是煩惱的迷惑因,如果能夠斷除,則可免受生死之苦。

十有。有,就是將取得的東西為自己所有的意念與行為,會構成潛在的業力。這些業力所招感的果報,是相續而生,不會亡失的,所以稱為“有”。

愛、取、有三支是於現在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的因。

十一生。生,是指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來世又托胎投生。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和死。隨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便是“老”,最後呼吸停止,諸蘊離散,身壞命終,則是“死”。

不過,老死並非有情的全部滅亡,老死的是色身,業識卻與無明和行,重複另一輪的生命流轉。

現在世的愛、取、有三支苦因,會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生動揭示了三世輪回,因果報應的必然規律。

十二因緣是一個扣一個的連環,互相作用的連鎖,叫作“順生門”。而想要“跳出紅塵外,不在三界裡”,就要從斬斷“無明”開始。無明既滅,其他因果皆無,煩惱便會徹底滅除,也免受生死輪回之苦,這就叫“還滅門”。

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緣,就是滅無明之念,求解脫之法,解脫之後,便可得涅盤,成佛之道儘在其中。

紅娘姐姐覺得佛法太深奧了。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人們常常迷失自我,追逐著所謂的成功與名利。但當疲憊不堪時,才發現內心真正渴望的,不過是一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此時,不如放下包袱,踏上歸途,去感受大自然的懷抱,聆聽鳥兒的歌聲,呼吸清新的空氣。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境界。不為外界的乾擾所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淡定。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陰霾密布,都能以平和的心態麵對,不悲不喜,不驕不躁。這種心境,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方向,活出真實的自己。,關於世界的由來,佛陀提出了緣起論,而在人生過程的形成和變化的具體問題上,佛陀在緣起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因緣。

喜歡紅娘啼笑因緣緣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