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紅姐上線了……
這一章,帶著讀者朋友一起聊聊放下!戀愛中,有多少人過不了情關?家庭中,有多少父母放不下孩子呢?真的做到放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加難!
紅姐有個妹妹叫阿萍,她曾經曆過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最終才得以從過去那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中走出來,徹底放下了前任。
而紅姐還有一個姐姐名叫燕子,則是在遇到現任丈夫之後,才毅然決然地選擇放下過去的一切。
然而,世間之事無奇不有,還有一些女子,或許因為無法釋懷或者其他原因,始終無法將過去放下,甚至因此決定此生再不談婚論嫁。
從此,那個不再談婚論嫁的女人,變得不苟言笑,要了半條命的她,總感覺背負了什麼?
“為何拿父母不同意男友來懲罰自己呢?”紅姐不解的問?
“如果不能跟喜歡的男人一起,不結婚也罷!如果跟一個不喜歡的男人一起生活,反而是一種痛苦,湊合的婚姻沒有意義!”難得清醒的如萍回答。
紅姐亦無語……
這姑娘,往後餘生,處於糾結過往、恐婚等無謂的心理衝突中,把時間和精力消耗在不良情緒循環裡?
為此,這姑娘去讀了心理學,可是這精神內耗,就像是精神世界裡有兩個小人,這兩個小人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開交,不斷相互拉扯。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理資源就會被消耗。
索性,她做出自己一個人過的決定。她也知道,一旦陷入精神內耗,即使每天都躺平,但還是會覺得很累。
每天一睜眼,房貸要還,她對男女之情更覺得乏味了!也就是傳說中的大女主,做自己的主人,雌雄同體,不是很好嗎?
從此以後,如萍放下對他人的執念。
電影《**滾燙》裡的樂瑩是個不自信的女孩,她害怕不被人愛而討好所有人。
樂瑩把房屋繼承權轉讓給妹妹,妹妹覺得拿走她的房產是應該的。
為了表妹能轉正去上節目,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表妹嫌棄的眼神。
閨蜜搶走了樂瑩的前男友,為了不背上小三的罵名,要求樂瑩去參加婚禮並當伴娘,樂瑩也去了。
為了昊坤能去打比賽,她還去向老板預支工資五千塊錢,其實,昊坤隻把她當成臨時停靠站。
樂瑩以為把手裡僅有兩個蘋果全都送給朋友,就能換來她想要的親情。
樂瑩以疼痛為代價,替他人做出犧牲卻沒有得到任何體諒。
樂瑩終於放下對他人的執念,開始專注於自己的成長。
她不但減肥成功變成美女,還跟職業拳擊手打完了一場比賽。
露易絲·海《生命的重建》一書說,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負責任。
我們創造出自己的人生際遇,接著又放棄這股創造力量,而將人生的挫敗歸咎於他人。但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人、事、地、物有能力控製我們,因為可以主宰我們內心想法的,唯有“我們”自己而已。
要想變得更好,從來都是因為愛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
如萍依然沒有放下原生家庭的傷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蛤蟆先生出生於一個富裕但情感冷漠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成功人士,但他們忙於事業,很少關注他的情感需求和個人成長。家庭環境缺乏親情溫暖,使得哈莫先生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孤獨和被忽視,這給他造成了潛在的情感傷害。
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並成為家族產業的成功接班人。這種高期望的壓力常常會讓哈莫先生感到無法滿足父輩要求,產生自我價值認同危機和不安。
由於家庭成員過於注重成就和社會地位,忽視了哈莫先生作為一個個體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導致他在處理個人情感問題和人際關係時出現困難,內心深處埋藏著未解決的心理問題。
通過與心理醫生蒼鷺的多次交談和治療,哈莫先生逐漸認識到這些問題,並開始嘗試接受自己的感受、探索內心世界,從而踏上自我療愈和心理成長的道路。
通過心理治療,他學會了如何處理這些源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從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
其實,我們都是受害者,況且父母也不可能教給我們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如果父母連如何愛自己都不知道,他們怎麼可能教你愛自己?畢竟,他們已經把自己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儘力教導給我們了。
如萍的母親,也沒有放下對伴侶的過度期待。
羅爾夫?多貝裡在《清醒思考的策略》裡說,美好的生活是一種狀態,這是我們常見的誤區,錯,隻有通過後期不斷調整,我們才能讓生活變得美好。
免疫係統也需要通過持續修正才能發揮作用。
這就是一段婚姻看似完美,夫妻雙方也般配合拍,最終卻走向了破裂的原因。好在,如萍的父母還有親情,雖然兩人互相看不順眼,互相挑毛病,但是不能離婚。老兩口抓在不同的區域,各過各的。
紅姐覺得,隻要進入婚姻,體驗幾年的夫妻生活,就明白,兩個人,用需要一個大度一些,否則不能一起生活。
如果沒有連續微調和修正,日子根本沒法過下去,每一段感情都需要持續維係。
愛情大數據顯示,婚姻生活中的絕大部分衝突都是永久性的。準確地說,這個比例是69%。
儘管夫妻之間存在分歧,大多數夫妻仍然對他們的婚姻感到滿意,因為他們已經想出辦法來對付這些無法改變的難題,這些難題無法打敗他們。
他們學著把問題懸而不論,還能幽默地調侃它。比如,哎呀,早就習慣了,能怎麼樣呢?
當年,如萍的母親,沒有放下對子女的控製欲。導致,如萍以身試法,決定獨身。誰也沒想到,這娘倆就較上勁了!老太太不僅跟女兒較勁,也跟老伴兒較勁。關鍵這老太太還覺得自己很無辜。
認知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還有一部分父母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人生。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最重要的課題,隻考慮孩子,完全失去自我。一旦兒女遠赴海外,自己跟丟了魂一樣。更有甚者,孤獨抑鬱。就像產後抑鬱症,生完孩子抑鬱,孩子大了遠走高飛,還抑鬱。
這樣的母親,沒有自我,身心全部放到孩子身上了。
紅姐奉勸內心不強大的母親,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儘量不要讓孩子遠離自己。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有些孩子之所以遭受嚴重的情感創傷,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以自我為中心,控製欲過強。小孩子或青少年在麵對這種情境時,無法冷靜地看清問題的全貌,缺乏保護自己的力量,經常為自己所麵臨的困境責備自己,以致容易困在自己的情感創傷中無法脫身。
作為母親,要大膽鼓勵兒女自己有主見,遇到問題,儘量自己想辦法解決,鍛煉獨立能力!
彆人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孩子跟父母為緣分而來,孩子有孩子的路徑。他們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父母隻能提建議,過度乾涉甚至擔負起彆人的因果,也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即使父母再怎麼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結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怎麼能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呢?
生活中,有一些媽寶男,凡事需要母親做主,更有甚者,單親家庭的母親,兒子新婚之夜,要跟兒子兒媳婦一起睡,如果有的兒媳婦兒理解單親母親,有些不能共情的,真不知這日子怎麼過下去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怎麼辦呢?隻能涼拌!
能夠改變自己的隻有自己,即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課題。
越是關係親密的家人,越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孩子的課題。
“學習”或許是孩子的課題,但“讓孩子學習”卻是父母的課題。心理學並不是推崇放任主義,而是在了解孩子乾什麼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
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平時建立起那種信賴的關係,在孩子陷入困境時才能真誠地找父母商量
阿爾貝特·施韋策說:“生活就像一段旅程,關鍵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願讀者朋友們擁有安心的狀態:
發現每天的快樂,不精神內耗,對任何事情心存感激;晚上安心睡覺,不胡思亂想,第二天懷抱平常心。
最後引用露易絲·海在《生命的重建》一段話結束全文:
我具有重塑自我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也賦予我創造自身境遇的能力。
怨恨,批判和內疚,是最具傷害性的思維模式。
我們必須放下過去,並寬恕每一個人。
我們必須願意開始去學習愛自己。
此時此地,就是全新的起點。
在生命中,一切都是美好。
愛自己,學著放下!
喜歡紅娘啼笑因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