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芷蘭蹙眉問道:“鏟子在哪裡找到的?”
那花匠如實說,就在一座新墳旁找到的。
有下人說道:“夫人,世子他……不會是……不會是?”
又有人接話道:“對,世子他不會是得罪了什麼人,被人給活埋了吧?”
衛芷蘭思慮片刻,不得不說還真有可能。
他不僅得罪的人不少,外麵還欠了那麼多債,或許是債主追債,而蕭詡拿不出錢,將他給埋了。
有位下人說道:“不應該吧,若真是有人將大爺給埋了,那大爺出來時為何要帶鏟子?”
難不成是大爺吩咐那人,給他埋了的?
但這一切都隻是猜測,那座新墳裡到底有沒有蕭詡,還要挖出來瞧瞧。
但這座墳連塊碑都沒有,到底是誰的墳,誰也不知。
衛芷蘭道:“去查下這座墳是誰的墳。”
有兩個人匆匆跑走了,還真被他們給打聽到了,這是宋搖的墳。
當時官府為宋搖收屍裝進了一口棺材,埋到山上時,附近有很多村民過來看熱鬨。
衛芷蘭聞言是宋搖的墳墓,心中猜測著蕭詡拿鏟子怕是為了挖她宋搖的墳。
她心中冷笑,蕭詡啊蕭詡,你可真夠狠毒的,表妹她即便做了許多錯事,但唯獨沒有對不起他。
至於他挨那一刀,和婆母鄭氏的死,還真是他們咎由自取。
可憐表妹都被淩遲處死了,他竟還要掘她的墳。
“將墳挖開吧,看裡麵有沒有大爺。”
衛芷蘭發話後,下人們這才動起手來。
因為人多,不一會就把墳給挖開了,他們將棺蓋打開一看,蕭詡果真在裡麵,人沒氣了!
而他睜大眸子怨毒的死死向上盯著,著實將下人們給嚇了一跳,他們急忙扔下手中的農具往後退了退。
“夫人不好了,大爺他死了。”
衛芷蘭聞言上前一步,向下一瞧,“啊~~”
嚇得她尖叫一聲趕忙向後跑去。
衛芷蘭的這副驚恐模樣,將下人也是嚇了一跳,頓時感覺周圍陰森森,他們趕忙也隨著衛芷蘭向山下跑去。
直到跑到山下,眾人這才鬆了口氣,有位下人說道:“不會是宋夫人將大爺埋進去的吧,太嚇人了。”
“對,宋夫人死得這麼慘,定是她陰魂不散,將大爺勾到了這裡來,與她一同作伴。”
“你們快彆說了……”
那下人指了指衛芷蘭,再看衛芷蘭麵色煞白,站在那裡大口大口喘著粗氣,突然一翻白眼,昏倒了。
蕭府鬨鬼的事傳到了整個京城,蕭府的姨娘們、下人們逃的逃,搬離的搬離。
一夜之間,蕭府空了。
而衛芷蘭始終在衛府沒敢回蕭府。
雲扶路經蕭府時,恰好看到下人們全都背著包袱急匆匆離開蕭府,而蕭詡的幾個姨娘也匆匆帶著孩子們離開了蕭府。
“喜兒,她們這是做什麼?”
“回公主,聽說蕭詡死了,死在了宋夫人的棺材裡……”
喜兒和歡兒你一句我一句,將這幾日蕭府所發生的事說了個清楚。
雲扶這才知道,蕭家散了。
忽聽到裡麵有女童的哭聲,在哭著喚娘,雲扶覺得很是熟悉,忍不住向蕭府大門走去。
歡兒趕忙攔下了她,“公主,我們還是不要進去了,這蕭府太邪門了,我聽到外麵傳言,說是宋夫人死的不甘心,這才抓了蕭大爺去陪她。”
雲扶擰眉,“莫要信那些傳言。”
雲扶走到蕭府,看到坐在地上哭喊的女童時,也是心疼了一瞬。
正是蕭璿,她前一世養在膝下的孩子。
說來也是個苦命的孩子,她娘是蕭詡後院的姨娘,生下她沒多久就死了,自此後,雲扶將她養在了膝下。
蕭璿很乖很心善,但即便如此,她也沒能活多久,養到了六七歲時就病了,這孩子終還是去了,見她生母去了。
雲扶蹲下,“小妹妹,你為什麼哭啊?”
這時的蕭璿隻有三四歲。
蕭璿停止了哭聲,她眼睛裡蓄滿了淚水,眨著水汪汪的大眼睛望著雲扶,然後搖了搖頭。
雲扶清楚,她還年紀小,定是不知道什麼鬼不鬼的,隻看到大家全都收拾東西走了沒有帶她,她怕了。
蕭璿怯怯的說道:“璿兒肚肚餓。”
三四歲的孩子隻知道渴了餓了,並不知生死。
雲扶心軟了,這畢竟是她前一世養在膝下的孩子,“你可願意隨我走?”
蕭璿畏怯的搖了搖頭,而後又點了點頭,期待的望著雲扶。
雲扶伸出了手。
蕭璿趕忙伸出自己的小手,拉住了雲扶,從地上爬了起來,試探性的怯怯喊道:“娘。”
“嗯,好孩子,隨娘回家。”
蕭璿開心壞了,眸中頓時有了光,但她不敢表現出來,在雲扶麵前很乖很乖。
忽聽裡麵一聲慘叫,“侯爺,侯爺啊,您這是怎麼了?為何想不開啊。”
雲扶腳步頓了頓。
她吩咐喜兒,“在這裡看著她。”
雲扶一人進了裡麵,見蕭侯爺自縊上吊了。
蕭侯爺也是上過戰場之人,隻是傷了腿後,再也不能上戰場,自那日後順義侯府便日益敗落。
如今蕭府也散了,妻兒也死了,他怕是也沒有想開。
而在他旁邊,是蕭侯爺身邊照料的下人,看起來年歲也不小了。
雲扶放下兩錠銀子,“將他葬了吧。”
畢竟是上過戰場的英雄。
那下人朝雲扶一個勁的磕頭。
出了蕭府,雲扶又重新看了蕭府一眼。
前一世她就是被困在這裡,而阿姐卻拚命想搶奪,可阿姐不知,她半點都不想跟她搶,她是多麼想讓給阿姐。
這一世,她不屑於跟宋搖搶,可宋搖到底還是落得這麼個下場。
隻能說,這個地方,太晦氣!
而喜兒,從前也是蕭府的丫鬟,再回來,她也是感慨頗深,沒想到,蕭府就這麼敗了。
她很慶幸自己跟了公主,若不然,怕是她早就是一抷黃土了。
但這個女童……
雲扶見喜兒欲言又止,說道:“有什麼想說的就說,彆在心裡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