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大荒,大地像被大自然打翻了顏料盤,層林儘染。
搶收的喧囂剛落下帷幕,北大倉又迎來了充滿煙火氣的趕集日。
天還沒亮透,住在知青大院裡的一眾知青們便早早的起來了。
“吱呀——”宿舍的木門被緩緩推開,孫小小第一個跨出門,十分的興奮,大口呼吸著帶著泥土芬芳的空氣。
“快點,薑柔、麗姐。”孫小小朝著兩人催促道。
“來了。”薑柔套上外套。
此時的北大荒處於九月下旬,天氣已經逐漸轉涼,早上的溫度已經降到了幾度了。
其他知青也陸陸續續走出屋子,一邊哈著氣搓手,一邊互相打趣。
屯裡的老黃牛“哞哞”叫著,像是在為這場出行歡呼。
村民們也沒閒著,趕著裝滿自家農產品的牛車,成群往村口走去。
李大爺遠遠瞧見知青們,熱情招手:“娃們,磨蹭啥呢!再不走,好東西都被搶光嘍!”
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腳下的土地被寒霜打過,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
路邊的白樺樹褪去了翠綠的外衣,金黃的葉子在寒風中搖曳,偶爾飄落幾片,像是一隻隻飛舞的蝴蝶。
知青們一路上有說有笑,時不時停下腳步,欣賞著這北國獨有的風光。
太陽慢慢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雖然眼下全國的農村實行人民公社體製,這是一種集體化的農業生產和分配模式。
在這種體製下,農民被組織起來共同勞動,生產成果由集體統一分配。
不允許個人私自進行大規模的商品買賣以獲取利潤,可也因此限製了人們對於日常生活用品購買的單一性,隻能前往代銷社購買。
而代銷社在每個村裡都有,但東西並不齊全,再加上其隻供應油鹽醬醋、文具等日用品,並代收廢品。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農村地區仍然出現了一種“趕集”的現象。
趕集是指幾個村子間的農民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聚集,進行小規模的商品交換和買賣。
趕集的集市上此時早已人頭攢動,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張凱與王麗帶領著知青們到來。
“這裡就是周邊幾個村聯合一塊所提供的一個交易地點,也就是所謂的趕集點。在這裡大家都少做少看,買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即可,前往彆去碰那些違禁品。
還有這裡的交易時間總共就兩個小時,大家買完東西,就前往彆亂跑,等結束之後,到時候大家都在這裡集合,我們統一一起回去,千萬彆忘記了時間。”張凱對著眾人說道,其實更多是說給新知青的。
大家紛紛點頭表示明白,在這一點上張凱很明顯是有著一些威望的。
大家各自散入人群當中,穿梭在這熙熙攘攘的集市中,眼中滿是新奇與好奇。那一個個攤位,猶如一座座小小的寶藏山,擺放著琳琅滿目的物品。
“曲喬梁、王浩你們要不要一塊。”王偉兵朝著兩人問道。
“王偉兵,趕緊走了。”跟王偉兵相熟的知青叫他。
“你去忙吧,我們在這裡看看。”王浩拒絕王偉兵想要同行的邀請。
這時,馮玉找了過來,從身後走來,拍了拍曲喬梁的左肩,“喬梁。”然後躲到右邊,隨後故作可愛的來了一聲,“喬梁我在這。”
這一番做作的表現並沒有引起曲喬梁的注意。
曲喬梁看了看馮玉周圍,然後問道:“薑柔呢,怎麼沒有跟你一塊過來嗎?”
馮玉一聽這話,頓時就不高興了,臉一下就拉胯了。
“喬梁,你居然不關心我,我昨天差點就命喪狼口了。”
對於馮玉這一表現,曲喬梁很是反感,,內心吐槽,“那不是你作的嘛!”但也不能說出來,“我們都是來自一個地方的,彼此之間互幫互助。”
馮玉聽了曲喬梁的話,雖然心裡不太舒服,但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另一邊,在王麗的帶路下,三人來到了,一處攤位,將收拾好的板栗、鬆子、野山菌拿了出來。
王麗掀開粗布包袱,露出黃澄澄的板栗和油亮的鬆塔。
野山菌用白樺樹皮裹著,還帶著露水的潮氣。攤位老板是個戴氈帽的老漢,眯起眼湊近打量:“這榛蘑成色倒好,咋賣?”
“三斤換一尺布票。”王麗伸出三根手指,指甲縫裡還留著秋收時的泥漬。
她知道黑市上一尺布票能換五斤玉米,但公社供銷社的布要憑票供應,知青們攢半年也湊不夠做棉襖的量。
而這趕集點雖然不是黑市,但也是有著嚴格的管控,更重要的是每人最多隻能帶兩件物品來此交易。
薑柔他們的幾樣山貨加在一起也才十五斤。
老漢皺了皺眉,似乎覺得不太劃算:“姑娘,這價可有點高。你看這山貨雖好,但如今誰家都不缺這幾口吃的,布票可不好弄啊。”
王麗連忙陪著笑臉說:“大叔,您看看這板栗,顆顆飽滿油亮,鬆子也是精心挑選的,野山菌更是新鮮得很,都是我們知青辛苦上山采來的,您就給個合適的價吧。”
老漢思索片刻,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行吧,看在你們知青也不容易的份上,兩斤半布票,不能再多了。”
王麗有些猶豫,薑柔在一旁輕輕拉了拉她的衣角,暗示她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曲喬梁也在旁幫腔道:“麗姐,大叔說得也有道理,現在這東西能換到布票已經很不錯了,再商量下去怕就沒這個機會了。”
王麗咬咬牙,點了點頭:“那好吧,大叔,就這麼定了。”
老漢從懷裡掏出一個破舊的布袋,小心翼翼地數出兩斤半布票遞給王麗。王麗接過布票,仔細地檢查了一遍,然後小心地放進口袋裡。
完成了交易,三人站在攤位旁,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麗一邊把錢和布票小心地放好,一邊說:“這下好了,有了這些布票,咱們可以給每個人做一雙棉鞋了,冬天就不用擔心腳冷了。”
薑柔朝著氈帽老漢問道:“大爺,你知道這裡誰會木匠手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