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英烈(1 / 1)

推荐阅读:

李淵搖頭:“那也不必了,到底是第一輛,也是有紀念意義的,簡單些就簡單些,對了,這自行車的名字本就很合宜,我就不起旁的了,隻是叫底下人再給我趕出個二三十輛來,留著送老夥計用。”

“都聽耶耶的。”

李淵美滋滋的又騎上了車兜風,長孫無邪牽著李承乾邊走邊考校功課,走在一旁的殷靈毓豎著耳朵聽。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高明對這段話可有何見解?”

出自《中庸》的一段話,李承乾的聲音還帶些稚嫩:“身為上位者,應以身作則,秉持公正與仁慈,身為弱小者,也當不攀附,不諂媚,端正行為,不苛求他人,不怨天尤人,做寬容豁達的君子。”

長孫無邪含笑看向殷靈毓:“小妹呢?”

“這話不全對。”殷靈毓斬釘截鐵,李承乾不明所以的看向她。

“若一味寬容豁達,隻嚴待自己,不苛求他人,那豈不是要被他人欺負?一味忍讓,做君子,隻有自己受氣,委屈了自己高興了敵人,憑什麼?”

其實這話不是有什麼不對,而是應該讓臣子用來約束自己,但君主不應該是君子,君子當不好君主。

李承乾從未聽過這樣的論調,驚的睜大了眼睛:“可……可此為先聖言。”

“先聖就一定沒有錯嗎?先聖的話會適合所有人嗎?”

長孫無邪不參與他們的交談,隻聽著,但心裡也不免有些吃驚,高明性子驕傲敏感又較真兒,和二郎像了七分,可二郎要豁達不少,也敢於大方表達,高明卻容易憋著,她一直以來都擔心。

殷靈毓這種毫不懷疑自己,勇於質疑聖賢的心性,要是能分給高明一些就好了。

見李承乾懵懵的眼神,殷靈毓點了點自己:“高明看自行車可喜歡?”

雖然不明白話題怎麼突然轉到這個上來,但李承乾還是誠實的點頭:“喜歡。”

“那如果你的自行車,被匠人做的很糟糕,卻告訴你他已經儘力了,你這是在苛求他,你不是君子呢?”

李承乾神色一凜:“那孤應該降罪於他,他在糊弄孤,蒙蔽孤。”

“換到其他為你做事的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那這輛糟糕的自行車你還要騎嗎?”

“不要。”

“對啊,明知道不好的事情,我們就有權選擇不自討苦吃,就像小姑姑之前的家人一樣,在一定的情況裡,我們可以不滿,不做君子,高明覺得呢?”

李承乾暈暈乎乎點頭,是哦,要是旁人做錯了事,自己就應該責備旁人,隻要求自己怎麼算公正呢?

“總結起來就是,隻要自己沒做錯,就少反思自己,多指責他人,人是應該有道德,做君子,但在更重要的地方就可以沒有道德,比如為了活著,為了性命,為了更多人過的更好。”殷靈毓笑眯眯的結束,長孫無邪看著被繞暈的李承乾失笑。

傻孩子呦,叫小姑姑詭辯和舉例給忽悠的找不著北了。

但高明是儲君,這樣的思維鍛煉和分辨能力也是必須的,不然為何她與二郎都不去指責殷靈毓的計策不夠君子?政治交鋒,戰場廝殺,要什麼君子?

她希望高明能彆活的那麼拘束死板,最後把自己困死在自己的心裡。

隻是殷靈毓仍舊叫她大開眼界,說的出為萬世開太平,也說的出對家人的排斥與無情。

反倒更真實鮮活起來。

殷靈毓回了太極殿的偏殿裡開始畫熱氣球,青葉去找了有些小吏和工匠會用的木炭筆,熟悉的硬筆殷靈毓用著更舒服了些,隻是還得注意著書寫格式。

但硬筆不懸腕真的很容易弄臟手和袖子,也許這也是古代的硬筆不普及的原因之一吧。

而李世民那邊,則是已經翻出了曾經的撫恤名單,開始規劃紀念碑了。

“不行!怎麼能隻做成單調的石刻!建成封堆!”

“何等莊重嚴肅之事,豈能兒戲?將士們的名字到底加還是不加?”

“殿下說過,可以另做一麵牆,陛下覺得呢?”

“朕看還是都刻上罷,都是朕的將士們啊!是為了大唐而犧牲的英勇之輩!”李世民說著說著又掉了眼淚,臣子隻能無奈的哄著。

該說不說,陛下情緒太充沛了。

最後的選址出人意料,陛下居然想放在玄武門附近,那點子弱化宮變一事的小心思簡直昭然若揭,隻可惜那裡屬於西內苑,不能讓百姓隨意進出,最終還是放到了朱雀門外朱雀街上,就在開化坊對麵。

肥皂香皂驗收那天,大唐英烈紀念碑正式動土。

宮中,肥皂香皂也反應的完全了,洗衣乾淨,洗手清香,半點不留油膩,李世民拿著一塊兒切成約摸兩指厚的圓片香皂,美滋滋的和長孫無邪商量著要怎麼開工坊開鋪子。

長孫無邪提醒李世民:“陛下,不少夫人都來妾身這裡打探那自行車,您看?”

李世民當即拍板:“賣!也賣!自行車還可以定高一點價錢!”

確實,不夠實用,稍微顛簸一點的路段,都能把人顛的直想下車推著走,運送重物的能力也有限,也就是權貴騎著在自家或者大道上才能過把癮了。

李世民乾脆撥了不少宮人和一處宮殿,派人守著專門製皂,還特地做了一批什麼都加的篩選,看看怎麼樣才能好看好聞好騙錢。

而宮外,關於自行車售賣的消息一經傳出,整個長安城都沸騰了,達官貴人們紛紛表示一定要弄一輛來玩玩。那些富家子弟更是躍躍欲試,想象著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長安街頭的瀟灑模樣。

隻可惜,工部會做自行車的匠人之前在為太上皇和皇家服務,眾臣不敢去私自使喚,如今自行車被朝廷劃為自家營生,更是隻能等鋪子開業了。

先拿到的譬如程知節,房玄齡等人家中的小子那叫一個得意,就連魏征家的魏叔玉也是時不時就騎出去晃蕩一圈,到哪兒都有人矚目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