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國大漢 > 第50章 頭大的朱高煦,第一個巨大困難

第50章 頭大的朱高煦,第一個巨大困難(1 / 1)

推荐阅读:

朱高煦懷著忐忑的心看向許柴佬,現在他隻希望許柴佬能夠說一些好消息出來,他可不想一上來就壓力那麼大啊。

許柴佬見所有人的目光全部看向自己,不卑不亢的站起身來,拿出一大摞書冊,這些他也是早就有所準備的。

“稟王爺,呂宋的區域主要就是這塊小島,下方還有兩塊島嶼,不過如今並沒有人去管理,基本都是土著人居多,漢人很少。

呂宋島上如今有漢人三萬六千七百九十八人,土著有兩萬一千三百六十二人,這是去年五月統計出來,並且載入戶冊的。

有一半的人口集中在這座城內,以及城外周邊莊子,有兩萬六千餘人,城內有一萬兩千五百餘人。

另外的人口分布在島的中部,以及南部,中部最少,隻有九千餘人,不到萬人。

南部則主要集中在巴姥酋、古淚、答陪幾地,另有巴吉弄、麻逸、加麻延、勿來瑕等地還沒有被納入管理。

這是戶冊、丁冊,請王爺過目。”

朱高煦聽著這些,一陣頭皮發麻,總人口加起來不到六萬,他帶來的人都比這裡的總人口還要多了。

朱高煦知道這裡的人肯定不多,但也沒有想過這麼少啊,他記得在明末時期,呂宋的漢人不是都已經高達十萬之數了嗎?

怎麼如今才這麼點人?還是把土著給一起加上的。

當翻開戶冊看了之後,朱高煦兩眼有些發昏,一個呂宋的人口,連大明的一座大城的人口都比不上?

隨後翻開丁冊一看,好家夥,丁冊上隻有兩萬一千九百七十二人。

也就意味著十六歲以上,六十以下者隻有這麼些人。

明朝成丁的年紀是十六歲的標準,秦朝、南宋成丁的年紀是十七,隋朝楊堅時期二十一歲成丁,唐朝天寶年間是二十三歲。

丁涉及到徭役與賦稅等等,每個時期的標準都不一樣,需要徭役多的,年紀設置就比較小,也是能夠體現民間百姓疾苦的一個片麵因素。

朱高煦看得是真的一點興致都沒有了,這麼點人,他拿頭來搞發展啊?

許柴佬看著臉色不好的朱高煦,也是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再次開口。

“王爺,這些是登記入冊的人,在呂宋,還有更多的人沒有登記入冊,包括漢人也有沒有登記的。

若是將那幾個沒有控製的地方算上,估摸至少有百萬眾。”

“可當真?”

朱高煦目光灼灼的看向許柴佬,得到確認後,心頭總算是鬆了一口氣,他就說嘛,一個呂宋,哪怕隻是如今這個時期,又怎麼會隻有這麼點人,那可不就是鬨了天大的笑話了。

原來沒有納入戶冊的,還有至少百萬眾,有這些人,起碼不會出現他剛才想的那種情況了。

許柴佬的聲音繼續傳來。

“因為納入戶冊後,需要上交賦稅,同時還有徭役,加上臣開始督辦的時間也不久,如今隻有這些人,不過從去年五月到現在,登入戶冊的會更多,隻是還沒有統計出來。

若是重新統計,應該又增加了兩萬人左右。”

朱高煦點點頭,如今知道了這裡有這樣的人口,就足夠了,至於那些不願入籍,不願被管理的人,他後麵自有辦法。

糖和棍棒一起下,他可不信這些人都想死。

“人口的事情本王知道了,那些沒有納入管控的區域,本王後麵會處理,此事你無需去管,你接著說其他的。”

人口這個問題雖然依舊沒有達到他的預期,但至少有這個基數,還算是可以了。

許柴佬聞言,隨即又拿出一本書冊,惹得朱高煦眼皮一跳。

“王爺,呂宋如今有軍五千三百二十三人,其中常備巡防有一千兩百二十五人,其餘人在無戰事時,還要承擔開荒、農耕、鑄城、修路等事宜。

另有武器大刀、長矛、弓箭共計六千三百餘,甲胄一千兩百二十五,其中皮甲五百二十五,鐵甲七百。

另有戰船七十三艘,不過沒有大海船,這裡沒有海船製造工藝,不會造,基本都是小船,中船有二十一艘。

這是兵冊,以及軍庫冊,請王爺過目。”

有了心理準備的朱高煦,這次沒有太多的失望了,畢竟人丁數量就在這裡擺著的,大軍能有五千三百餘人,已經出乎他的預料了,雖然常備軍隻有一千兩百餘人。

不過這點小瑕疵,不去理會就是了,就把那四千多人看作衛所的大軍就是了。

而武器這些,朱高煦同樣沒有抱有期待,鍛鐵冶煉這塊,大明之外的這些小國,技術可以說落後得不是一點半點,哪怕是有,他也不準備用的,因為完全無法和明軍所裝備的相比。

這次他過來,可是多帶了不少武器甲胄,以及火器火藥的,為的就是這個。

至於戰船,朱高煦已經在琢磨著自己要將過來的海船扣留多少下來了。

雖然朱高熾讓他還回去,他也確實要還,畢竟這次出海,大明的大海船幾乎都被征用了,加上臨時趕工製作了一些,才湊出來的。

但還多少嘛,還不是他說了算?

打開看了幾眼,朱高煦就合上了,實在沒有什麼看的心情。

“這些本王知道了,大軍的事情不用擔心,這些本王來解決,你接著往下說。”

朱高煦說完,隻見許柴佬又拿出一摞書冊,朱高煦此刻已經有點頭大了。

許柴佬也是有些無奈的看向朱高煦,他也沒辦法,但又必須要如實說來。

“王爺,這是田冊,請王爺過目。”

“你直接說,事實是什麼樣的你就怎麼說,不可作假。”

朱高煦拿過之後也沒有看,而是等著許柴佬說,畢竟這麼厚一疊,讓他自己看,隻會看得頭皮發麻。

這個田冊記載的就是呂宋的耕田了,這也是朱高煦非常在意的。

許柴佬無奈,隻得開口。

“王爺,呂宋如今有水田六十五萬畝,旱田十八萬畝,這些耕地之中,有十五萬畝是這幾年開墾而出,無論是旱田還是水田,品質都比較好。

而此地適合種植水稻,一年可耕種兩次,收割兩茬。

這些耕地,是去年七月登記的,如今應該能夠增加幾萬畝地。”

頭疼,朱高煦很頭疼,加起來百萬畝耕地都不到,聽著是很多,但實際是少得可憐。

哪怕他知道這些耕地都是登記的,沒有登記的肯定也有,就是在那至少百萬沒有入籍的人手裡。

然而現在問題來了,他帶來的這差不多十萬人,耕地從哪裡來?

現有的這百萬畝耕地他若是動,原來的這些人肯定要跟他急,而且這些耕地種植出來的糧食,原本這裡的百姓恐怕都有些不夠,按照人口與田畝數一算就能知道的。

但要是不給他帶來的人分耕地,指定也要出問題。

一個大難題就這樣出現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