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唐軍兵敗白術水。
十二月十三日,潰軍掠唐安。
十二月十四日,南詔軍過斜江水,分兵四掠,破晉原、唐安、蜀州、新津等地。
四野之民及諸潰軍奔成都,時川西大將楊慶複移營雙流,發果毅二百收攏潰兵,諸兵不肯詣,欲擅歸成都,楊慶複擒斬鳳翔都將劉鳴雄等八人,諸軍肅然。
而趙懷安攜保義都入雙流,抵禦南詔兵鋒。
川西進入了最寒冷的時間。
……
寒風中,趙懷安裹著襖子,帶著趙六、老墨兩人在雙流城內尋柴。
實在沒辦法啊,自楊帥移兵雙流,收攏潰兵,加固防線,這雙流城早就擠得人山人海。
成都附近鄉野的土豪們紛紛裹兵湧進了雙流,而一些手段大的,背景通成都的,則是帶著家當直奔成都。
四年前,他們就是這樣奔的,四年後再跑一次,除了感慨國朝艱難之外,並沒有太多的情緒。
畢竟南詔人能搶的也就是糧食,土地莊園又帶不走,等朝廷大兵一到,就是他們返鄉之時。
到時候老爺還是老爺。
而除了這些土豪們,一些潰兵也試圖進入他們的隊伍逃回成都,但被殺了一批後,果然少了。
但真實的情況如何,就不是外人能清楚的了。
而除了這些土豪們,雙流城內大多數的還是難民,這些人是最早撤到雙流城的,後來楊慶複抵達雙流,也試圖將城內難民趕出城,但因為怕引起騷亂,一直就忍住了。
大量的難民湧入雙流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城內薪柴耗儘,萬餘大軍的取暖、做飯都需要柴禾,可已經沒有樵夫敢冒險出城去附近山林樵采了。
所以城內薪柴一日貴過一日,也一日少過一日,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凍死。
此時,趙懷安帶著趙六、老墨兩人,就是去突將那邊尋鮮於嶽,托他幫忙發點薪柴到營裡。
現在趙懷安的保義都紮營在雙流城的西北角,和豆胖子幾個逃出來的土團毗鄰。
大夥擠在一起抱團取暖,其中隻有趙懷安有人脈,所以大夥送了點禮物,托趙懷安去內城想想辦法。
哎,時局艱難啊。
此時,趙懷安與趙六、老墨走在土道上,街兩邊時不時就能看到凍倒的屍體,都是被扒了乾淨丟在下水道兩側。
此時雙流混亂一片,壓根沒有人來收斂這些東西。
看著這番末日景象,老六歎了一口氣:
“屍都僵在溝裡,後麵開春不得疫病嘛。”
趙懷安心情同樣低落,哼了句:
“哪還顧得上開春,這要是再不開城出去樵采,大夥都要凍死。”
幾人又是歎了一口氣,不再說話。
但縱然不看又如何呢?兩邊散發著濃烈的血腥味,即便在寒冷的冬日都化不開啊。
民生多艱不再是文人筆下的矯揉造作,而是現實。
雙流城不大,從西北角往內城衙署區域走,不過二裡路,很快他們就見到一杆大纛,正是川西大將楊慶複的的節旗。
作為楊慶複的牙軍,成都突將都被安排在縣署大院的兩廂,而鮮於嶽就在東麵某一個院子裡。
趙懷安正要上前,忽然看到南麵道上排了不少人,簡直比市場還熱鬨。
趙六是個愛湊的,忙跑過去,擠進了人群。
趙懷安也不管趙六,帶著老墨,就準備去縣署。
此時縣署附近的四道,都已經擺滿了鹿角,一些披甲執銳的牙兵正虎視眈眈看著四周行人,尤其是南麵閒人最多的那片。
趙懷安上去,找到一位赤襆頭的軍吏,叉手行禮:
“這位袍澤,在下保義都將趙懷安,想問突將都頭鮮於嶽可在署內。”
趙懷安說話的時候,旁邊的老墨已經將符節、腰牌都遞給了對麵那人。
這赤襆頭的軍吏掃了一眼,又看向趙懷安,審視一番後,展顏:
“不巧,鮮於都將剛剛去幕府議事,要不趙兄稍後再來?”
趙懷安沉默。
果然是小鬼難纏,眼前這人連個介紹都不給,可見壓根沒看得上自己。
趙懷安笑著抓著赤襆頭軍吏的手,兩粒金豆子已經塞進了對方的手心裡,笑著道:
“袍澤,在下的確有急事,可否兄弟去衙署內問一問。”
那軍吏笑了笑,點了點頭,對旁邊幾個吏士吩咐了一番,然後就回了衙署。
這人也怪壞的,也不說問還是不問,趙懷安怕到時候找不到自己,就隻能在原地傻站著。
寒風吹著,趙懷安想著這一路所見,某種念頭越發強烈。
此前和便宜大兄鮮於嶽抵足夜談的時候,他說自己門第太差,必須要跟對貴人,這一刻趙懷安有了切身體會。
在體製內混,真的是沒背景不行啊。
趙海安在原地跺了跺腳,心裡想著:
“也不知老王那事辦的如何了。”
老王就是逃亡路上追隨自己的王鐸,入城後,他本來是要歸營中軍的,但節度使牛叢壓根不在雙流,所以王鐸隻能暫留雙流。
然後老王就被趙懷安委托,讓他根據那車軍冊,找一找善於練兵的藩鎮武士。
之前白術水一戰,保義都之所以能斬將奪旗全靠出其不意,但在實際戰鬥力上依舊不足,所以現在到了雙流有了時間了,他就想好好練練兵。
不說練成兗海軍那樣吧,但也彆差太多。
此前趙懷安是覺得陳法海可以作訓,但他畢竟是一個人,還是得再找點幫手。
而現在雙流城內,編製混亂,正是吸納人才的時候。而吸納人才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給錢。
一個純熟的武士一年是二十貫俸祿,優秀的基層軍吏大概是六七十貫的樣子,此前趙懷安繳獲了八百貫錢,正用來招募豪傑武士。
正當趙懷安想著,那邊趙六就奔了過來。
剛看完熱鬨的他,一過來就說:
“趙大,對麵那好大的一座寺廟,裡麵法師們心善得很,都在寺門口施粥。”
趙懷安倒是驚奇了,但也沒多想,隻是讚歎了一句:
“大和尚也是有好人的。”
正說著,趙懷安就看到王鐸帶著四個麻衣漢子有說有笑走了過來,他連忙招手喊道:
“老王,這邊。”
那王鐸聞聲看過來,沒想到趙懷安在這邊,連忙和身邊四個麻衣大漢說了句,然後五個人都小碎步的跑了過來。
正當王鐸帶著幾人準備介紹的時候,忽然從南麵排隊的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尖叫。
再然後,趙懷安等人就看到,一個肥胖的和尚捂著噴血的喉嚨,跌跌撞撞地踉蹌出來,隨後赫哧赫哧想說什麼,但最後還是無力栽倒在地。
這邊胖和尚一倒地,一個帶著鬥笠的高大漢子擠出人群,隨手就將手上的利刃丟在溝裡,然後闊步離開了街道。
一路上,壓根沒人敢攔他。
而當人群的那聲喊叫傳進寺廟內,從裡麵衝出一隊武僧,手上拿著刀槍棍棒,一看到倒地的胖和尚,臉色大變。
他們抓起一個領粥的老叟,大罵著,然後得了消息後就往剛剛鬥笠漢子消失的方向奔去。
然後剩下的兩個則把胖和尚的屍體抬進了寺廟,然後吆喝的驅散了人群,將大鍋收了進來。
眼見著不施粥了,一眾難民紛紛大罵,但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退去了。
……
趙六看到這,也跟著罵了句:
“那慫也是個虧先人的,人家施粥的好和尚都要殺,真是黑了心了。”
但剛剛趕來的王鐸卻歎了一口氣,說出了另一個故事。
原來他們對麵的寺廟叫永祚寺,是雙流城內著名的大寺,此前供奉著皇家的一尊弘法佛像,所以也算是半個皇家大寺。
王鐸告訴趙懷安,現在這城內有柴有糧的就是永祚寺了,其在城外莊田數百頃,莊客過千,甚至比雙流縣寺都要豪富。
而且這永祚寺不僅是大田主,還經營典當、磨坊、油坊,甚至一些利錢放貸生意也照做。
所以這永祚寺是真的富。
說到這個後,王鐸還壓著聲音,說了一個他在城裡打聽到的消息:
“聽說哦,我也是聽說,這次難民入城,永祚寺又占了不少田。”
更多的話,王鐸並沒有說,但出自岐山鄉裡的老六已經明白了。
這個向來活潑的老秦漢子,沉默了。
也是這個時候,王鐸帶過來的四個麻衣漢子中,有個濃眉大眼,也不戴襆頭,就用個黃色額帶綁著,這人忽然說了一句:
“剛剛那人烈氣,有前漢時風貌。現在這樣的人物,不多了。“
趙懷安好奇,叉手行禮:
“不知這位好漢是?”
這黃抹額的漢子連忙彎腰:
“回趙都將的話,某叫高仁厚,此前為川西軍什將,得知趙都將欲練兵,特來相助。”
趙懷安恍然,明白眼前這四人應該就是王鐸按軍冊找的兵曹好手,他一看四個都穿著粗麻衣,看來也是混得不如意,忙招呼他們:
“走,先回我營中溫點酒,這天寒地凍的。”
說著,趙懷安拉著四人就要回營。
而邊上趙六納悶了,問了句:
“不在這等鮮於郎君嗎?”
卻不想,趙懷安悶悶道:
“我大兄什麼時候不能見?但如何能讓老高他們在這裡挨凍?”
說著,就拉著高仁厚走了。
隻有趙六在後頭愣了一下,然後恍然,暗罵:
“好好好,瓜慫,配合你演戲是唄。”
說著,也黑著臉帶著老墨走了。
而他們這邊剛走,鮮於嶽在剛剛那個赤襆頭軍吏的帶領下就從縣寺中出來了。
一看沒人,赤襆頭軍吏愣住了,正要解釋,卻聽鮮於嶽搖頭:
“不怪你,是我那二弟生我這個大兄的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