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五人自空間縫隙之中走出,為首之人身形圓潤,神光璀璨,正是截教首徒多寶道人。
元易與雲霄跟在後方,並排而行。
更後方則是跟著元易的坐騎猙獸,不過現在背上馱著的卻是瓊霄與碧霄兩姐妹。
截教一行五人離開了東海,此行的主事之人自然是多寶道人。
前麵三人都安靜趕路,之後後麵兩人在嘰嘰喳喳,或者說是碧霄在說著話,瓊霄時而回應。
自從拜入通天門下之後,碧霄這還是第一次離開道場外出。
此來隻為了商討舉辦三教論道交流一事,三教之中,截教弟子又最多,更有內門外門之分,所以不僅真正主持截教事務的多寶道人來了,元易也跟著來了。
至於雲霄她們三人,主要是元易這個師兄想給師妹們一些鍛煉成長的機會,就讓他們一並跟了過來。
截教幾人到來之際,已經有人先到了此地,正盤坐於先天至寶太極圖上,不是那人教唯一親傳弟子玄都又是何人?
玄都身後還站著一頭大青牛,卻是太清聖人的坐騎。
瓊霄與碧霄二人從猙獸背上跳了下來,五人與玄都見禮。
“玄都師兄。”
玄都起身還禮,彼此相互寒暄,同時也等待著闡教弟子的到來。
不久之後,便有兩道身影趕來,一人鶴發童顏,一身寬大羽衣,氣息平和,一人神情肅穆,不苟言笑,麵容頗有幾分威嚴之氣。
來人正是闡教弟子南極仙翁與廣成子。
南極仙翁入門最早,甚至比元易他們入昆侖都要早,是聖人元始天尊座下首徒,長期侍奉於聖人身側,為人低調,道行手段卻是闡教弟子之中的第一人,修為與金靈相差不多。
廣成子則是昆侖如今的撞鐘之人,也是具體負責處理闡教一應事務的主事人,與多寶道人差不多,在闡教弟子中威望頗高。
隻是入門更晚,所以當下的修為境界要低上幾分。
玄門三教人、闡、截,人教不用說,隻有唯一的親傳弟子玄都,闡教廣成子日常主事,截教多寶道人管理教中事務。
玄都邀請兩教之人來此協商,闡教來了南極仙翁與廣成子二人,截教來了多寶道人與元易等五人。
三方見麵,自是一番寒暄見禮,之後便是提起三教論道交流一事。
說是相商,其實要商議的事情並不多,無非就是商定時間與地點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商量的?論道交流的形式流程,沒有什麼新意,也並不需要什麼新意。
於修道之人而言,論道就是他們最感興趣而永不過時的活動,雖然有聯誼的性質,但不可能整活表演節目什麼的。
而在時間地點的選定之外,其他兩教都沒有問題,截教這邊卻是還麵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參與的人。
人教與闡教當然都是弟子全員參與,本身兩教弟子就有數,又都是親傳弟子的身份,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可截教的情況卻是有些不一樣了,截教的弟子門人數量太多,除了八名親傳弟子與隨侍七仙之外,大量的外門弟子是其他兩教所沒有的。
這就造成了一個略顯尷尬的情況,讓這樣的論道交流大會在聲勢上不像三教盛會,反而更像是截教弟子的獨角戲。
若是截教弟子門人皆至,毫無疑問會變成截教的絕對主場。
對此,玄都有明顯得對多寶暗示此事。
多寶對此一時間也不好回應,讓截教弟子門人都參與,顯得截教人多勢眾,似乎有些不太合適。
可若是隻讓一部分弟子門人參加,似乎又與舉辦三教論道交流大會的目的相悖,且讓誰參加讓誰不參加,也是一件要費心考慮的事。
元易對於這種事情的決定沒有開口,他隻是協助多寶,拿主意做決定的,還得是多寶。
他若是指手畫腳,倒顯得是在與多寶爭權,吃力不討好。
他本身對於權勢沒有太多心思,更不想和多寶爭,徒惹多寶猜忌。
況且,誰都清楚,多寶這位首徒,身份是要更特彆一些的,本身就是跟著老師通天時間最長的人,哪怕是同為親傳弟子的其他人也比不了。
元易心中有數,尋常截教弟子門人之間明爭暗鬥什麼的也就罷了,若是幾位親傳弟子之間不和,存了芥蒂與罅隙,對於截教來說可不是好事,隻會增加混亂。
其實元易很清楚,在闡教弟子眼裡,截教弟子被當做同門的,現在也就隻有他們這些親傳與隨侍弟子,非親傳弟子並不被看中,身份上也明顯不同。
在這一點上,其實玄都這位人教弟子也是一樣,談得上交情的,隻有這麼一小撮人。
至於截教那難以計數的外門弟子非親傳弟子,並不被過於看重。
隻是多寶道人這位截教的大師兄,卻是另一種態度。
內門弟子外門弟子,親傳非親傳,皆為同門,都是接受老師傳道之人,身份或許有區彆,但都是截教弟子,這一點無從改變。
因此,多寶道人在這件事情上有些犯難。
而在他傳音詢問元易等人意見之時,元易自是實話實說,他更支持篩選弟子參與。
元易的回應多寶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隻說會再作考慮,元易也不會去勸說,反正多寶詢問,他就切實表明自身的態度便是。
雲霄沒有開口,而未曾開口本身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態度,隻是她不適合再明言,不想讓這位大師兄對元易以及她們心生芥蒂。
因為多寶的遲疑,雲霄看在眼中。
師兄的性子與想法,他也清楚,師兄從來不想和多寶師兄發生矛盾衝突。
至於瓊霄與碧霄,這兩人看了看自己師兄,又見大姐一言不發,便是跟著保持沉默,不發表意見。
“此事待貧道回去與金靈無當他們再商議一番,或是請老師定奪。”
多寶最後隻是這樣決定到,三方很快便是敲定了三教論道交流的時間,而地點選擇方麵,本來所有人都以為會選擇三教所在之地,包括元易都這般認為,昆侖這三教的發源地,自是最為適合。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元易才更加支持對參與的截教弟子門人進行一番篩選。
畢竟他們截教遷離昆侖至東海,各種緣由不就是與此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