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十日的停留,柳家府邸算是重新修繕好了,又建好了祭祀之所,最後洛軒安排了二十餘人負責護衛柳家宅院,又安排了人替柳鵲祭祀,大軍便是開拔了。
柳鵲到底決定跟隨洛軒離去,不願留在平原郡,洛軒也沒有強求,不過找到些其父的遺物,也應了她的要求帶去王京再立一個衣冠塚。
洛軒對柳鵲算是很寬容了,說一句仁至義儘也不為過了,不過效果是極好的,至少平原郡幸存的百姓到柳家祭拜的絡繹不絕,畢竟當初柳郡守悲壯戰死眾人看在眼裡,再加上往日所作所為,百姓念著好。
而順帶的自然也會提上一嘴收複平原郡,為柳家收屍立牌的夏王,這都是些看不見的財富。
短時間內洛軒也沒有離開平原郡繼續南下的想法,軍隊需要重新休整,畢竟連日戰鬥不斷,總歸是疲勞的。
而且,據說英國公已經是收複了陳留、鄴城,又和他那二弟的大軍彙合了,那麼,這幽州、冀州、兗州和青州就隻剩下沛郡還被葛家道流寇占據,其他地方已經是儘數收複。
所以他在等,在等朝廷那邊的消息,是否打算南下合圍北海,對青州刺史動手。
至於沛郡?那他就不管了,沛郡的流寇不多,憑英國公和齊王手上的軍隊足矣,他去了也隻是錦上添花沒什麼意義。
而且大軍遠征日久,人心思歸,更彆說準備對倭寇動手了,他也想儘快回去主持大局。
當初長安的命令也隻是借兵協助平定這幾州的叛亂罷了,其他地方可不在“協議”之內,他自然不會做爛好人,他的兵寶貴著呢。
而與此同時,東海早已經是風雨欲來,就連試圖劫掠的倭寇也是大大減少,甚至就好像銷聲滅跡了一般。
不是良心發現了,隻是再怎麼樣也該收到消息了,知道夏國要對他們這些倭寇動刀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刀子,是準備派遣大軍討伐,目標直指對馬藩。
薩摩藩也已經是斷絕了和對馬藩的關係,甚至發出了譴責,同時夏國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虎賁、胡騎——開城七營進駐薩摩國,薩摩藩全副武備的模樣。
任誰都可以看出,這三萬五千夏軍不是為了對對馬藩動手的,而是為了威懾九州其他幾藩,令他們不敢摻合此事,甚至是威懾幕府,令其不敢輕舉妄動。
此事可謂是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大名痛罵島津義信,認為島津家背叛東瀛,引外兵進駐,不過島津義信卻是毫不在意。
薩摩藩都到了這般時候了,還在乎這些謾罵?當初日向藩吞並大隅之時,也不見幕府的家夥出來製止譴責啊,更彆說這是他的領地,想讓哪家軍隊進駐都是自由。
因此在夏國朝廷拋出了以後與東瀛的貿易隻走島津家的協議後,薩摩藩也是豁出去了。
注意,是島津家,不是薩摩藩,無論以後所謂的薩摩國這塊土地歸了哪家,也不會動搖島津家的地位。
這般大動作在夏國內也是引起了動蕩,一些朝廷官員上書,質疑蕭何擅自調動大軍,言語極其犀利,就差直接說他是不是要造反了。
其中質疑的官員甚至有留守王京的京衛將軍劉易,這位洛軒的老侍衛長還是很有影響的。
隨即蕭何便是取出了洛軒留下的倭寇事宜全權由蕭何負責,且開城七營和從前後衛各抽調的五千人臨時組建的討倭營可由他調遣的旨意,甚至王後、王太後也是站了出來為蕭何站台,並且安撫官員之後,文武官員這才熄了火。
不過不少人打定主意等大王回來之後必定要參上一本,蕭何的權力實在過大了,再這樣下去都和攝政沒太大區彆了。
若非洛軒知道有著係統,蕭何或許會從中牟利,但是絕對不會反,他也不敢這般。
他也不怕蕭何架空自己,係統的人才雖說忠誠,但是隻是保證不反,架空上級,培養黨羽什麼的不代表不會,但是洛軒作為開國之君,威嚴擺在那裡,且除了係統最開始那批人之外,大部分中層乃至於六部的一些高官都是他一手提拔的。
至少係統最開始給的那批人和那少數的人才能夠控製的權力比例不會失控,因此洛軒才敢這樣放手施為。
不然他遠在青州,若是事事稟報,剿滅倭寇根本不可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這件事情上他必須要表現出足夠的信任和給出足夠的權利。
當然,這會是洛軒最後一次這般行事,否則給往後的尚書令或是大臣一個“榜樣”,當初蕭相都能夠權傾朝野,沒道理我不成。
那樣後世之君可就麻煩了,他早已經不是孤身一人,終歸要考慮後事的,後麵他的子嗣可不會有係統這種東西。
不過後事如何暫且不理,至少現在,隨著夏國這個戰爭機器調動起來,整個東海人人自危,對馬藩不時有使船前往以往和他聯係密切的幾家,隻是最後都是沒什麼結果。
不是他們不想幫忙,但是夏軍的開城七營就在薩摩國盯著他們呢!
若是夏軍沒有登陸,靠著他們的戰船和這個時代海上航行的危險與困難,注定帶不了多少軍隊,或許他們還會團結一致,將夏軍擋在海上。
但是現在?不用懷疑,隻要他們有輕舉妄動,開城七營會直接向他們的領地進攻,幕府若是參戰或許還能擋住,但是等幕府大軍來了,他們的領地早就被毀的一乾二淨了。
對馬藩宗家家主宗尹悲哀的發現,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對馬藩宗家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心裡頭是恨透了島津家,若非那島津義信成了夏人的國,他何至於這般被動?
見拉不來援軍,一艘快船從對馬島出發,迅速開往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