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警船編號一般都是四位數,第一位數表示該海警船所管轄海區,1表示北海,2表示d海,3表示n海。第二位數表示噸位,3000噸級的第二位數就是3。後麵兩位則是表示原海監船或漁政船的舷號。
海警2305與海警2308船為姐妹船,船長98米、排水量3980噸,配有先進的電力推進、綜合減搖、衛星通訊導航係統、船載直升機平台和艦炮、高壓水炮等設備,由海監第四支隊管理。
去年三月份交接入列服役。
肖大鵬率領的海警2305號與荀明飛率領的海警2308號,正在某海域進行聯合反恐、防衝撞、直升機著艦、水炮應用、救生、堵漏溢油、應急、防抗台風等訓練科目,接到報告後,迅速趕到事發海域。
他們趕到的時候,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三艘公務船也趕到了現場,日方的三艘船有兩艘為能攜帶直升機的1500噸級、lh巡視船母島號和姐島號,還有一艘為1000噸的妹島號。
雙方的增援力量到達後,令他們瞠目驚愕的事情發生了,隻見島上旗高高飄揚。
林如海將長野號上操炮的兩名日方水手搞的癱軟後,魯惠漁6623號便經過長野號,向著島飛奔而去。
丸日號進水停擺,秋田號被閩晉漁5279號衝撞,連海上保安官麻生都掉水裡了,長野號甲板一片大亂,日方的三艘巡邏艇已經無力攔阻,隻能眼睜睜看著魯惠漁6623號向島駛去。
島就在眼前,不提林如海了,黃楠和方大石都心情激蕩,剛才的過招場麵、眼前的島嶼,讓方大石也忘了n海海底的沉船了,隻有梁可頤沒那麼激動,她在這方麵當然缺少共情的情緒。
距離越來越近,終於漁船靠岸了,林如海抄起船頭的國旗就衝到了島上,在眾目睽睽之下向山頭爬去,黃楠拿著一麵新國旗掛到了船頭,抬頭看著爬山的林如海,舉起手機攝錄。
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固有領土,周圍海域麵積約為174萬平方公裡。長約3641米,寬約1905米,麵積約39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約362米,地勢北部較平坦,東南側山岩陡峭,東側岩礁頗似尖塔,中央山脈橫貫東西,盛產山茶、棕櫚、仙人掌、海芙蓉等珍貴中藥材,棲息著大批海鳥,有“花鳥島”的美稱。
我國古代先民在經營海洋和從事海上漁業的實踐中,最早發現島並予以命名。成書於1403年(明永樂元年)的《順風相送》便提到了它的名字。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鎮守閩省的將領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屯島。
1372年(明洪武五年) ,明太祖遣使前往琉球,琉球國王向明朝朝貢。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近500年間,明清兩代朝廷先後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國冊封,島是冊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經之地,有關它的記載大量出現在使臣撰寫的報告中。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明朝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主持、鄭若曾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明確將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納入明朝的海防範圍內。
1762年,葡萄牙人的《航海針路圖》中,明確地標示島及其附屬島嶼屬於大明。
1786年,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製作的《三國通覽圖說》之《琉球國全圖》列出島群島,並注明是大明國土。
幾經戰亂,二戰後,日本可恥地篡改、偽造曆史書,登島修建水泥柱,後又修建了直升飛機場,建燈塔等等,但我國皆不承認,除了民間不時爆發的保d風潮,從2012年9月10日起,我國有關部門對島及附屬島嶼開展常態化監視、監測。海監、漁政執法船進行常態化執法巡航和護漁,維護該海域正常的漁業生產秩序,發布天氣和海洋觀測預報等,對附近海域實施管理。
看到林如海拿著國旗登島攀爬,正在與被撞的秋田號對峙的閩晉漁5279號船長展源和船員們,歡呼雀躍,其他兩艘漁船也歡聲雷動,有人開始拍攝。一直旁觀的新淩波236號漁船與雞籠號也發動船隻,向島靠近。
林如海迅速攀爬,不一會就爬上了362米高的最高峰,在長草掩映下,他用右手擊出電弧,在山體上鑽出一個洞,將竹竿插進去,又撕下衣服將洞口塞結實,當即,旗高高飄揚在島上空。
展源和船員們正手持扳手、榔頭,與拿著手槍的日方船警對峙,看到國旗高高飄揚,他哈哈大笑,舉著扳手在殘缺的甲板上蹦跳,船員們均受到萬分鼓舞,日方船警見此則沮喪低沉,三艘巡邏艇居然被四條漁船打敗了!
鐘方的海警2305與海警2308,與日方的母島號、姐島號、妹島號幾乎同時抵達,日方大驚失色,母島號與姐島號上的直升機當即升空,要索降人員逮捕林如海,鐘方的兩架直升機見此,也緊急升空宣示主權。
島海域還從未如此緊張過。
林如海插旗後,向著海麵上的人員揮手,然後便要下山,這時候,四架直升機飛了過來,大喇叭播放著固定的程序用語,各自宣示主權。
黃楠和方大石都很激動,一邊蹦跳一邊攝錄,梁可頤靠在甲板欄杆上,見到直升機飛過來,她覺得自己也應該做點什麼,從始至終她還未有任何動作那,於是她揮動手臂,向上方的天空揚了揚,一道風刃氣流向日方直升機刮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