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來到漢唐風三樓會議室的時候,裡邊坐滿了人,辛老頭、鄒清宇、胡珀,和國家博物館的齊承教授居中,四個人麵前擺著十幾件器物,他們四人周圍圍著二十多人。
“……五峰山出土的那件明代弘治年間的金蟬玉葉,我記得,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你們看這裡,”
齊承拿著放大鏡,指著那件金蟬玉葉的蟬的嘴巴,又道,“它不像在鳴唱,嘴巴是閉著的。”他說完,大家拿著放大鏡仔細去看。
蘇拍集團在展覽前給藏品鑒定和估值時候,林如海見過齊承一次,這老頭當時看了唐卡和鹹通玄寶後,對林如海非常讚賞。
林如海看過去,韓雅、王凱和劉斌、楊紅兵等人都在,韓雅看到他,道,“大家各找高人評點物件,然後就湊到一起了。”
“小林,過來。”辛老頭看見林如海,揚手笑道。林如海跟鄒清宇、胡珀與齊承紛紛問好,跟王凱等人打招呼。
“這是那件清中期的金蟬玉葉,是吧?”林如海問道。
物件的主人是個中年人,他對林如海苦笑道,“檢測後,證實是現在的高仿做舊。”
林如海點點頭。
大家各自找人點評,詢問究竟,雖然說打眼了,交了學費得學到東西啊,四個老頭都有人找,他們又互相找,就都湊到漢唐風了。
打眼這種事,既傷口袋又傷麵子與心靈,但這次是集體打眼,百多人都被騙了,所以,大家也就無所謂麵子了,大哥彆笑話二哥。
傳來傳去,也就林如海沒上當,他最後買的高仿隻花了兩萬,是為了研究器型買的,結果還碎了。
高手來了,大家給他讓路,林如海來到了桌子中間坐下。
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的、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發掘中,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了一件金蟬玉葉。
它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證明這件金蟬玉葉是貴族女子頭上的發簪。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隻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玉葉則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
其中,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表現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
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經鑒定,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玉葉則長52厘米、寬約32厘米,係用新疆和田所產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瑩潤澤、溫柔細膩。
金蟬玉葉的製作技術十分複雜。金蟬采用了壓模鑄範、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致。
整個畫麵構思奇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
在拍賣會上出現的這件金蟬玉葉,五位老師鑒定是乾隆年間的真品,寶主拍下後,回來找高人細細觀瞧,發現諸多毛病,具體一鑒定,是高仿做舊。
“行了,我們看看這副五代十國李昪的《貨郎圖》仿品,讓小林給說說,我們都跟著學習學習。”胡珀笑道。
林如海笑了,“胡老,您可彆取笑我了。”
“還真不是,那場拍賣會我們都聽說了,仿品也都看到了,質量之高讓人難以想象,也無怪乎大家上當,但你言之鑿鑿說是贗品,我要在現場也不敢這麼肯定,所以,說說你的判斷。”
鄒清宇說完,齊承道,“對,小林說說,我們洗耳恭聽。”
拍下這副據說是元代臨摹的《貨郎圖》的主人,叫衛德隆,是個高廋男子,他對林如海道,“林先生講講,當時五位老師都說是元代畫家倪瓚的仿作,我也看過原版《貨郎圖》,覺得挺好,就拍了下來,現在也沒發現不同。”
林如海不好謙虛了,他看了一會兒畫,說道,“我上學的時候看過李昪的《貨郎圖》,我們老師上課時候特意講過,我說說淺見,《貨郎圖》描繪的,是三位賣瓷器茶具的貨郎坐在一起休息、品茶的情景。
左側的這個人仿佛在說,說說我的茶葉怎麼樣?自信的表情中還有幾分期待,對麵舉杯品茶、侃侃而談的老者是畫中的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
他眼神犀利、胡須倔強,下巴棱角分明,微微前探,自帶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與矜持,眼神間流露出一種認可的笑意,坐在中間的老者麵帶幸福的微笑,滿懷讚賞地注視著。”
林如海頓了頓,指著這幅畫道,“我剛才說的是正品,現在我們看看這幅作品,其他兩人我挑不出毛病,但左側這個人的眼神,兩眼迷茫,仿佛心事重重,他不是自信與期待。
這個人的眼神變化,就把整幅畫的邏輯關係弄亂了,他的麵目表情神不達意,導致其他兩人的表情就失去了意義。我不知道是不是倪瓚的仿作,但如果細細觀察,整幅畫作簡直全麵崩潰。”
林如海說完,有人用手機找出李昪的《貨郎圖》原版,細細對照,還真發現略有不同。
其實要不是李昪的《貨郎圖》,林如海絕對不敢講解,這幅畫是大二時候,輔修國畫時,他唯一印象深刻的畫作。
既然異能提示是假的,便去找假的證據,很快發現了異常,林如海的老師說過,人物畫最難仿的就是眼神。
名作之所以是名作,眼神絕對在表達內心,而仿品沒有那個心境,極難把眼神正確臨摹出來,所以一般的仿品,極少去仿人物畫的,多是山水。
厲害啊!楊紅兵和劉斌等人,包括韓雅和王凱,聽到林如海非常專業的講解,真的感覺林如海厲害了,這是專業知識,是業餘玩家、藏家絕對不具備的。
他們一般都從紙張、畫軸等等地方去看國畫的真假,人物邏輯這些方麵,基本沒有考慮過,畫中人的眼神、心理更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