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紅樓:風華首輔 > 第三百九十九章 經念歪的清朝

第三百九十九章 經念歪的清朝(1 / 1)

推荐阅读:

禦花園內,鶴發童顏精神抖擻的隆慶帝陪同正德帝父子二人坐在回廊前的台階上,話著家常。

自從禪位後隆慶帝這個太上皇可謂是越來越滋潤。

以前乾點啥還要擔心被禦史彈劾在朝廷上參一本,說什麼:陛下乃一國之君,為天下表率……

現在老子退休了!我愛乾嘛乾嘛,你們管不著!再敢廢話小心往你們家門口潑糞!

這不,今天正德帝剛剛準備找太上皇談一談關於在北直隸試運營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等新政。

結果就被隆慶帝拽著坐在台階上麵。

“父皇,朕此番過來是因為……”

“是因為新政的事吧?朕都記得呢。按照時間算算,也差不多了。”

夏守忠連忙揮了揮手,示意禦花園裡的小太監宮女回避。

正德帝點頭道:“是啊,北方連年天災,既是百姓的不幸,也是朝廷的幸運。

也正因為如此,朝廷才能一步步將北方的權力收攏回來。

朕想……新政若是在北方施行,阻力肯定是遠沒有南方那麼大的。

不過既然是新政,貿然推廣於天下,恐有不妥。所以朕決定先在眼皮子底下先試著運行一番。

將可能發生的問題一一查出來,做好應對的準備。”

隆慶帝蹙著眉思索了一會兒後道:“嗯,確實應該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與其大張旗鼓的推行出去後,再被下麵鑽了空子,還不如在局部試著運營。

這個方略好。不實踐就永遠不知道真正的痛點所在。以後凡朝廷大的新政方略,必須要像這一次一樣,先尋得一地試著運行。

倘若無甚差錯,才可施行。

關於攤丁入畝等後續的問題,早在很多年以前,景瑜這小子就同朕討論過。

皇帝……”

隆慶帝忽然側過身子,一把勾住正德帝的脖子,問出了一個問題。

“你施行新政是隻求穩妥,穩定稅收。

還是要立下一個為後世,為天下百姓真正謀求福祉的手段?”

正德帝雙眸中閃過一絲絲不解:“這……此二者有何不同嗎?”

“當然有所不同。如果你隻是希望核田收稅,使得國庫充實。

那確實隻要完成計劃中的政策便可。

可隻是單單這些政策,並不能使得百姓過的更好。反而有可能會變的情況更加糟糕。”

正德帝沉思片刻後恍然大悟:“第一,如今所行的一切政策,初衷確實是好的,可如果朝廷不能對地方有足夠的約束力。

那麼即便新政完成,地方鄉紳也依舊可以將攤丁入畝帶來的壓力直接轉嫁到佃戶身上。

第二,一切的地方政策,都要依靠地方官吏施行。如今本朝雖說經過父皇的治理,吏治有所緩和,可形式依舊不容可觀。

再好的政策施行下去,層層加碼之下,也會變了味道。”

“不錯,關於此事,早在十年前,景瑜這小子便已經在折子中向朕陳明。

隻不過他和朕很默契的暫時壓下了這個問題。因為對於那是的朝廷來說,這一切還太過於遙遠。

反腐反腐,越反越腐啊……”

薛虹曾經說過一句話,令隆慶帝至今記憶猶新。

滅火滅其源,撅樹撅其根。製度一旦出現問題,越反腐,對方腐敗的越狠!

就如同曆史上清朝雍正施行攤丁入畝等等一係列政策後。

確確實實是給清朝續命了,但百姓的生活並未因此而變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變的更糟糕了。

為什麼??

因為清朝的做法是將雜七雜八的賦稅都歸入田畝稅裡了,減少了稅收的種類,也確實扼製了地方官員盤剝的機會。

可問題就在於,清朝中後期將攤丁入畝玩成了中央外包地方的任務。

舉個例子,某某縣,有地十萬頃。

那你這個縣令就必須給我收上來十萬頃的地稅。多了少了我不管。隻要你完成任務就行。

然後,搞笑的地方就來了。

地方官員和大地主開動他們那個欠開瓢的腦袋一琢磨:對呀!!給足國家的,上夠上司的,那剩下的不都是自己的嗎??

國家把稅收攤我的土地裡了,那我再把這部分稅收攤回給泥腿子不就行了?

老子加租!以前一畝地,租金二錢銀子,現在老子要四錢!

那個武大啊,你們家想不交稅可以啊,讓你們家潘娘子……過來陪我嘿嘿嘿……

啥?你說你有個弟弟叫武二?哈哈哈,那當我沒說過。

如果地主心情好,隻是把賦稅簡單的攤回佃戶頭上也就罷了,如果心情不好,一畝地的地租我要你八錢!

誰有意見?誰敢有意見?

繞了一大圈子,好不容易施行的攤丁入畝,反而把百姓的負擔加重了。

一開始,清朝也確實發現了這個問題,也試著想辦法解決。

但清朝這個朝代就很特殊,本就是以少治多。自己家裡內部也不團結,親戚也勾心鬥角。

加上外部壓力日益增大,以及後來的皇帝遠沒有前幾位的魄力那麼大。

最後清政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看不見。

反正銀子收到國庫就行,底下百姓死活和我們沒關係。

光是攤丁入畝屁、火耗歸公亂七八糟的,都隻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攤丁入畝中後期那不是光鄉紳地主在反對,底層百姓也在反對。

隻不過清朝的手段比較直接,有意見直接八旗兵上門麵談。

啥?講道理??

嘿嘿!老子不識字!!

然後清朝從上到下就開始徹底瘋狂了!

對於政府國庫來說,攤丁入畝是極為成功的,因為它保證了稅一定能收上來。

這也就導致,清政府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亡於財政的華夏大一統王朝。

對於地主鄉紳而言,既然上麵給我加擔子,那我再把擔子加回給農民不就得了?

農民:徹底瘋狂!!!!都t彆活!!!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清朝完成了攤丁入畝一係列政策,可民變發生率依舊是曆朝曆代最高的朝代,沒有之一。

因為是真活不下去了。

除非清朝雍正以後的皇帝,個頂個都是頭鐵戰士,和鄉紳官僚階級死磕一百年,連著死磕幾任皇帝,這個問題才有可能緩和。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一係列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確實也取得了劃時代意義的成果。

但很可惜,被清政府假和尚念錯了經。正法邪用,如之奈何呢?

清朝減稅政策確實多,可那根本就不是給百姓減的,因為實惠並未落到百姓手裡,那相當於是朝廷給大地主的恩惠。

和底層老百姓屁的關係沒有!

雍正確實是一個正八經的皇帝,但他的本質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為優先。

在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基礎上,如果允許,能夠改善民生,他自然樂於去做。

可攤丁入畝的阻力以及後續的麻煩所有人都看在眼裡。所以這個政策最後隻能算一個半成品。

因此薛虹對於清朝的評價是:一流的製度,不入流的統治者。

整個華夏,有且隻有清朝是在國庫富裕的情況下,把自己玩死了,欠了一褲兜子的債不說,還弄的人憎狗嫌。

漢族恨,滿族也恨!!裡外不是人。

所以說,政策再好,也要看人怎麼去執行!

經念歪了,念再多的經也沒用。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