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紅樓:風華首輔 > 第一百零七章 處廟堂之高則害其民

第一百零七章 處廟堂之高則害其民(1 / 1)

推荐阅读:

這一次薛寶釵進京並沒有鬨出太大的動靜,賈府也沒有大張旗鼓的迎接,隻是如同正常的親戚晚輩到府上走動而已。

薛虹也沒那個心思去關注她們,最多在晚上回家吃飯的時候,聽黛玉說了一嘴。

這也是三春到府上玩時同黛玉講的。

薛虹聽過了也隻是有些詫異,沒想到薛寶釵還是走上了選秀這條路。

但這段時間薛虹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一件事上。

那就是朝中由吏部提出的“複古法、行薦舉”的事情。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戶部了。

原因是戶部在統計河南受災田畝,和受災人數的時候,發現實際田畝數量和戶部記錄的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天災是最公平公正的,在它的麵前無論貧窮富貴,都是一視同仁。

因此河南大量被富貴人家藏匿的田畝被災後清查了出來。

實際上這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隻不過一直沒有人點破而已。

因為薛虹也被抓到戶部幫忙,所以他目睹了核算的全部過程!

經過核算,光是受災的地區不完全統計,就已經多出來八百多萬畝的耕地!

消息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滿朝皆驚!大部分官員們第一反應都是認為戶部核算有誤。

這可把單大人氣個夠嗆!戶部從過年後一連派下去三趟人員,而且都是單守才親自點的官員。這群人說戶部核算有誤,簡直和罵單守才沒有啥區彆。

三次清丈誤差不過百畝,就已經證明數據沒有太大的問題了。

然後,朝堂之上發生了極為搞笑的一幕,除了少數的官員外,大部分的官員幾乎都在自動幫這些被藏匿起來的土地找各種理由。

比如:多為荒蕪之田,早已無人耕種,所以官府未曾錄入。

再比如:各地大小畝的換算不同,這才導致的不同。

最狠的幾位大人直接把鍋甩給前任開封知府,說他隱瞞田畝,中飽私囊。

話裡話外之意就是這些田畝算是開封府知府一個人吃下的。

簡直讓薛虹大開眼界!

八百萬畝的土地啊!!一個開封知府,正四品的地方官,他哪裡來的膽子和人脈能自己吃下這八百萬畝的土地!

更何況這些土地又不全是集中在開封一地。河南這次受災麵積非常大,一連四個州府都是受災範圍之內。

然後這群官員又把其他幾個被隆慶帝已經哢嚓的官員也一腳踹了進去,反手把黑鍋扣上。

他們讓我貪田畝啊!!貪好多好多的田畝!太多了!!我吃不了,皇上也吃不了!

那糧食都讓誰吃了??

這還隻是河南一地爆出來的田畝藏匿一事,隆慶帝還沒說要怎麼解決呢,就已經受到幾乎所有的官員的抵抗了。

薛虹估計這一次戶部這麼大張旗鼓的捏了顆瞬爆雷出來,估計也是隆慶帝本人的意思。

他想借著這個機會試試看,這件事的阻力到底能有多大。

事實證明,隻能用與天下為敵來形容。

除了死忠於隆慶帝的少數大臣外,就連那些曾經中立的,也全都統一了戰線。

這可真是:處廟堂之高則害其民,處江湖之遠則蔽其君!是進也為害,退也為害!

隆慶帝看到了此事的反應,於是按下不表,換了一個說法。

那就是如今行政效率依舊不夠,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是屬於揣著答案問問題,明知故問。

為什麼行政效率低下?因為有不乾活的人站著位置,能乾活的人還無法上崗。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隆慶帝想要解決大明朝如今冗官的問題,裁減掉不合適的部門,還有一些多餘的官員。以減輕國家的負擔。

簡單的來說,就是清官減政。

這事薛虹閉眼睛都能猜出來結果,自家老大簡直多餘問這個問題!

您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問問題,那群官員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給答案!

上輩子薛虹的大學主任講過一個笑話:他做夢自己穿越到宋朝發明了電腦,以為朝廷可以少招一些人解決冗官問題,給國家財政減少一些壓力。可結果朝廷官員人數依舊越來越多!一個人的活五個人乾。

一個屁大點的部門當大人的,簡直比衙役還多!

下命令的比乾活的還多,挺搞笑的一個夢哈!

當然,這說的是有關宋朝的一個小笑話,也隻是一個夢。

曆朝曆代,王朝隨著發展是必然出現冗官這個問題的。

官對國家的危害,大於民,民大於商。

當然,這說的是封建王朝農業社會的情況下。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治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治官吏。

和其他人不同,其他的皇帝缺錢了要麼向商人伸手,要麼向百姓伸手。

可隆慶帝他卻要向當官的伸手!!!!

當隆慶帝提出:行政效率低下該如何解決的問題後。

下方有官員提出了一個令隆慶帝都震怒不已的建議。

有官員建議,恢複古代的薦舉製,也就是五品官員以下的職位,地方官員及京官有權利越過科舉直接向皇帝舉薦。

隆慶帝想都沒想,直接給否了。

但這場風波甚至一度蓋過了隆慶帝的選秀一事。

不止是本朝,曆史上的大明朝初期也曾數次險些被迫施行的薦舉製度!

有人推測,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可能就是這群頑固勢力搞的鬼,目的之一就是逼迫朱元璋廢科舉,行薦舉製。

如果當時朱元璋沒能狠下心大開殺戒,沒能穩住南北學子,那麼很有可能華夏大地自此南北分裂!

因為那不單單是一場考試,而是南北的文化繼承主權之爭!

可朱元璋硬生生給這件事定性成了“官員弄權”,又巧妙的弄了個北榜。恐怕華夏大地就真的從此分裂了。

建文帝時期,方孝孺也曾經推薦朝廷恢複薦舉製,甚至建議推行井田製!!

前者已經開始實施,方孝孺也確實大量為國家舉薦官員,後來傳說中朱棣殺的第十族,其實就是這些被舉薦的方孝孺的門生故吏。

至於井田製則是因為太過離譜,所以遭到全國上下一致反對,最終沒能正式實施就失敗。

如今本朝也有人提議恢複薦舉製,這難道不是在開曆史的倒車嗎?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