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得幾天,許承安就把材料全部拉了回來。
磚石房最重要的材料自然是磚頭了。
許承安使用的是青磚。
青磚比起紅磚硬度更高,抗壓更強,耐風化水蝕,抗氧化和耐堿性能亦都相當出色,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冬暖夏涼。
此外,青磚建築具有濃厚的中式味道,美觀大方,更具文化內涵,通常應用在中式茶樓、園林、景觀亭和彆墅等高端建築。
青磚和紅磚相比,幾乎沒有任何缺點,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一塊青磚的錢,能買將近三塊的紅磚了。
蓋房成本這可是大頭,所以很多人都不舍得用青磚,哪怕它優點再多。
鋼筋自然是不能少的,哪怕是建平房,安全第一,東北冬天寒冷,土地都會被凍裂,為了防止地裂帶開牆裂,多數房屋都要往地下挖進兩米多深,超過凍土層。
還有沙石水泥等自然也不用說。
材料運回來,農忙也結束了。王五那邊組了個施工隊,基本都是以前和自己一起建村委會的幫忙老夥計。
一說是給許承安建房,還有兩塊五錢每天,大家自然都搶著乾。
土坯房先拆除一半,畢竟沒那麼快建成,得留幾間住人。
得知施家要建磚石房,拆房當天,全村人都幾乎跑過來看了。
這可是村委會辦公地外的第二座磚石房,私人的第一座。
就連林永慶那婆娘黃玉珍,也都挺著個大肚子跑過來看,林永慶在身邊亦步亦趨地攙扶著,生怕她摔跤。
“這青磚可真好哇,村委會都建了那麼多年了,還像是新的一樣!”
“青磚可是比紅磚貴了兩倍,能不好嗎!”
“蓋一座這樣的青磚房得多少錢啊?”
“你還想蓋青磚房呢,就紅磚房,沒準備個一千都甭有那打算!”
“唉,不知啥時候咱也有機會蓋個磚石房。”
“……”
工錢高,這支施工隊伍乾活都很積極,而且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們還驚喜地發現居然有一大碗腩肉,這可把王五等人高興壞了。
給其他家蓋房子就算管午飯,最多也就吃點粗糧鹹菜啥的,有些連飯都不管,哪有許承安這麼大方,而且開工前每人還發了一包煙。
眾人做工又快又細,身為監工的王五要求很嚴格。
這可是給村裡最有名望的萬元戶和村醫建的磚石房,要是質量出了問題,那就是把自己的招牌給砸了。
……
新房子如火如荼地建著,進度很快。
十天之後,施家。
許承安和兩姐妹剛吃過早餐,施工隊就來了。
和幾個施工隊員打著招呼,每人都發了一包煙,施工隊都高興得很。
每隔幾天東家都會給自己一包煙,錢也付得爽快,每天日結,給這麼大方的人乾活就是舒服。
剛開始上工沒多久,就聽得“噠噠噠”的拖拉機聲,卻是趙建平來了。
今天許承安得進城一趟,趙建平是過來接他的。
“承安哥,你這房子建成得多少錢啊?”
一上車,趙建平就問道。
許承安隨口道:“整個五千吧,也就差不多了!”
“五千……”
趙建平不由得咋舌。
他替許承安開拖拉機快一年了,又當了車隊的領隊,工資頗高,手頭也攢了近一千塊錢,然而還是差得太遠。
許承安笑笑:“這是預算高的建法,預算低的話,手頭有個一千五也差不多,但是建不了那麼大,材料和設計也得縮水!”
他對工程質量要求高,施工隊的工資開支就不少,普通工人每月都得75塊錢了,身為監工和工人的王五更是每月90,光是每個月的工資開支就超過了五百,兩個月工錢就破千。
要求低點的話,一天一塊三差不多,一個月下來近四十塊也超過了普通農民的收入,很多人願意乾了,工錢能省下一半。
趙建平有些心動。
一千五倒是可以考慮。
這小子愛麵子,對磚石房子這種拉風的建築毫無抵抗力。
趙家準備分家了,趙建平到時也能分到了一塊地,剛好許承安這邊就建磚石房,趙建平看到心癢癢的,也想跟隨他的腳步。
我分家後就是孤家寡人一個,不需要整那麼大的房子,弄間小點的平房住著也不是不行。
可惜手頭錢不夠,再攢個半年再說吧!
許承安看出了他的心思:“咋滴,建平,你也想整間磚石房?”
趙建平撓了撓頭:“有這個打算,我家這不快分家了嘛,我爹說給我劃塊地,想咋整看我自己本事!”
“謔,那可以啊,建平,你要麼不建,要建就建個磚石的,錢不夠我給你預支點,一千八百不成問題!”
許承安對普通的村民就大方,趙建平身為自己的一號馬仔和“首席親衛”,就更不能小氣。
“真的,承安哥?”
趙建平大喜。
有許承安這句話,自己的預算可就充足很多了,能蓋得更像樣。
“就先謝過你了啊,不過我還是等來年開春吧,五伯他們給你蓋好就快入冬了,天寒地凍的不好蓋!”
趙建平也不急著馬上動工。
蓋房子可是大事,急不得。
得請王五這支最好的施工隊,天氣的因素也得考慮進去。
同時他還想看看許承安到時建成怎麼樣,自己可以做個參考和決定成本取舍。
我這邊省著點,每個月攢一百塊,來年三月開春放暖,手頭就有一千五以上了,到時再向承安哥預支點,兩千五的預算也能建個比較像樣的平房,不至於太寒磣。
聊著天來到鎮子上,先去礦石場運貨,隨後再進城。
這次許承安搭便車,自己不開拖拉機,因為他得去提那輛摩托車。
上次梁文峰說過,第二批嘉陵cj50這個月上旬就能有貨,時間差不多了。
自己開拖拉機的話,就開不了摩托車回去。
趙建平把他送到梁文峰鋪子便走了,還得把礦石拉去煉鋼廠。
許承安一踏進門,正在喝茶的梁文峰見到他就笑道:“兄弟,你來得正好,你那輛摩托車到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