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獻俘獻首祭英靈(1 / 1)

推荐阅读:

鄭天雄撚著胡子眼神微眯。

望著那端坐於戰馬之上的英俊男子心中思索。

對於他來說,其實最合理的辦法,就是嘗試拉攏這位頗有才乾的李原。

許給他無法拒絕的高官厚祿財帛美姬。

在將他變成自己麾下的鷹犬。

不過對於輔國將軍來說,除了才乾他最看重的是門閥血統。

李原不過是區區兵戶出身,在大梁不過是最底層雜戶。

對於勳貴之首的鄭天雄來說,哪怕是此人再有才乾,他也是毫無興趣。

一個小小的兵戶居然奪了本應由勳貴才配擁有的武勳。

他甚至隱隱的對李原還有些厭惡感。

看著在向百姓們揮手致意意氣風發的李原。

輔國將軍眼神微冷。

李原出身卑微,他並不想收為己用。

但此人的才乾與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他的輔助下,白景那個丫頭恐怕將來會成為自己的掣肘。

與其這樣,不如將這個還未成氣候的小兵戶儘快除掉。

不過看著軍容肅整的龍驤軍。

輔國將軍還是有些忌憚的。

但是他眼珠一轉,腦海中瞬間冒出個主意,除掉李原何必自己親自動手呢。

我何不來個借刀殺人。

想到此處,鄭天雄的嘴角露出了得意的弧線。

他忙喚過來一名手下,在耳邊仔細囑咐,那人便領命而去消失在了街口。

隨著龍驤軍大隊進入皇城前的廣場。

忽然耳邊響起了咚咚的鼓點聲。

緊接著,這鼓聲越來越密。

三通鼓聲之後,現場龍驤軍肅然,百姓一片安靜。

隨著腳步聲響,一名禮官走到高台之前,朗聲喊道。

“奉輔國將軍之令。”

“傳諭龍驤侯。”

“獻俘獻首之禮,啟~~!”

話音剛落,四州絲竹鼓樂之聲響起。

這是大梁的【得勝獻俘之曲】曲聲激昂雄勁。

緊接著,百名教坊司太常寺禮官樂姬唱道。

“鐵騎踏破萬裡沙,旌旗漫卷塞外霞,將軍凱歌入宮闕,獻俘金殿功名華。”

隨著悠揚的樂曲之聲。

龍驤侯一擺手,從龍驤軍的隊列中,二百名鐵勒戰俘被親衛們帶了出來。

這些戰俘多是在葫蘆口清剿時抓獲的鐵勒殘兵。

很多都是鐵勒武士甚至還有幾名是小貴族。

與那些牧奴兵不同,這些人是鐵勒族人中的權貴,他們是絕不會投降龍驤軍的。

所以就成了今日宮闕獻俘所用的俘虜。

此時這些鐵勒俘虜,被人用鐵鏈鎖住手腳,各個都是身形佝僂,早就沒了草原勇士悍勇的模樣。

這些人赤裸上身,從胡子發式,五官紋身,都足以證明他們是鐵勒人的身份。

上京百姓常能聽到鐵勒人殘暴殺人的傳聞,對他們很是好奇。

這些戰俘的出現,讓圍觀獻俘禮的上京百姓議論紛紛。

“這這就是鐵勒蠻子嗎?”

“看著不過如此啊。”

“你懂什麼,那是因為這些蠻子被龍驤軍教訓過了。”

“你看他們臉上,還真是各個橫肉啊。”

“真是多虧了龍驤軍。”

“否則要有多少大梁百姓被他們糟蹋。”

“哼,打死這些殺千刀的蠻子!”

也不知道是誰帶的頭,有人向這些戰俘投擲石子爛菜葉。

結果這一下,很多人也都開始扔東西。

什麼臭雞蛋,磚頭瓦塊甚至還有鞋。

一時間場麵有些紛亂。

不過龍驤侯並未派人阻止,畢竟讓這些飽受鐵勒人恐嚇的百姓發泄下也好。

這些俘虜會被送入上京大牢,至於朝廷最終如何處置,她白景就不管了。

俘虜被刑部的官員帶走,獻俘之禮就算完成。

之後就是獻首之禮。

此時,絲竹之聲又變,那些教坊司的禮官樂姬開始高唱【斬將獻首之曲】

“刀光寒塞外,將軍斬敵梟,敵酋已懸首,凱歌震九霄。”

禮官走到高台之前,高聲喊道。

“輔國將軍令。”

“傳諭龍驤侯。”

“獻首之禮,啟!”

隨即,數十名身穿彩衣的龍驤軍親衛,各個手捧木盒從隊列中走出,向祭台而來。

他們依次將木盒打開,裡麵赫然是一顆顆麵目猙獰的頭顱。

這些頭顱都用石灰處理過,雖然顯得眼球灰白,皮膚乾枯,但仍能辨彆出生前的五官容貌。

盒中的首級被親衛們取出,然後依次擺放到祭台之上。

放在最上首一排的三顆頭顱。

自然就是鐵勒遠征大軍的三名萬戶長,分彆是,桑都,巴克爾和阿布。

之後擺上祭台的,是幾十顆鐵勒千戶長的頭顱。

雖然現在隻有頭顱,但各個須發皆張,麵目可憎,仍讓很多圍觀的百姓驚懼不已。

數十顆敵酋的頭顱擺在祭台上,肅殺而震撼。

有人說,既然龍驤軍斬首了兩萬七千,為何不把那兩萬七千顆頭顱都運到上京。

道理很簡單,因為根本來不及處理。

戰場上處理首級,基本就是鹽和生石灰醃製。

除了之前斬獲的1400顆首級做了簡單的處理,但都分給了四洲將軍。

之後在葫蘆穀中找到的屍首大多殘破,首級很多也已損壞。

再加上軍中的鹽與石灰所剩不多,最終龍驤侯下令,除了數十名鐵勒將領的頭顱。

其他斬殺的鐵勒士兵,隻取走腰牌做為戰功憑證。

也有人建議,將無法帶走的首級在赤水河北岸壘成京觀以震懾北蠻。

但卻被女侯爺拒絕了。

原因無他,赤水河翠鬆嶺在大梁境內,又是重要商路。

屍體首級一旦處理不當,搞不好會在北川道引發瘟疫,那就得不償失了。

看著祭台上幾十顆鐵勒將領的頭顱。

圍觀的上京百姓都是唏噓不已,以往一提鐵勒人,恐懼的可以讓小兒止啼。

但今日,那些可怕的鐵勒人變成了屍首讓眾人圍觀。

上京百姓無不稱頌龍驤軍的勇武。

此時,絲竹鼓樂之聲在變,音律變的格外蒼涼悲愴。

這是大梁軍中【祭英靈】之曲。

隨著低沉蒼涼的樂曲聲,百名龍驤親衛抬著木箱,走上高台,從木箱中取出上千塊龍驤軍的腰牌。

這些腰牌的下半部分都裹上了白綢。

細看下,很多腰牌上還有刀砍斧剁的劃痕,有些上麵還有難以洗去的血跡。

赤水河大戰,梁軍前後陣亡龍驤軍九百一十五人,兵戶傷亡近三千。

此時近四千塊大梁士卒的腰牌,密密麻麻的擺在祭台前的長案之上。

每塊腰牌都代表著一名戰死沙場的梁國士卒。

看到這個震撼肅穆的場麵,在場觀禮的數萬上京百姓無不動容。

龍驤軍斬首兩萬七千級的背後,也是數千大梁將士血染沙場的悲壯。

此時的龍驤侯與龍驤眾將,已取下了身上的紅綢彩帶,換上了白色素帶。

女侯爺捧起祭香,將其點燃,依次插到長案之前的香爐之內。

教坊司的百名禮官樂姬,也已唱起悲涼的【祭英魂】之歌。

“悠悠蒼天,戍我邊關,叩彆高堂,刀矛在肩,殺虜護國,奮勇為先,若得太平,此生吾願。”

“歸軍無我,且末哀嫌,男兒守土,已化青山,吾子莫泣,吾妻莫怨,國需柱石,此軀已捐。”

此歌在大梁邊關已傳唱百年。

聽聞此歌,凡參與過赤水河大戰之人,無不想起了戰死沙場的袍澤。

龍驤侯早已淚目,白雨萱低頭掩麵,即便是李原,也是眼角含淚。

悲愴的曲調無不激蕩著眾人的心。

一個殺敵報國護衛鄉梓的形象,宛如就在眼前。

他也許是鄰家那位憨厚的大哥。

也許是村中寡母家最為受疼愛的幼子,

也許是那辭彆新婦,不會說情話的笨拙郎君。

他們踏上了戍邊為國的征途,卻已無了歸期。

空留父母妻兒依門相望,卻再也望不來那熟悉的身影。

不少百姓被歌詞所感染,忍不住淚流滿麵。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