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英(1896年—1937年12月12日),字若珠,廣東平遠縣人,國民革命軍第83軍第156師少將參謀長。 1924年,於平遠中學畢業。畢業後,1924年秋,來到廣州,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民主革命。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後投身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作戰勇敢,以戰功擢升為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北伐後,進入陸軍大學第八期學習。1937年“七七事變“時 ,姚中英任陸軍第156師團長,淞滬會戰奉命率部由廣東韶關奔赴上海抗日前線參加會戰,並屢立戰功,出色完成任務,被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83軍156師少將參謀長。會戰失利後,移防鎮江。1937年11月初,日軍分三路進犯南京,南京保衛戰拉開序幕。他所在的156師奉命由滬退守南京,扼守湯山一帶。他率部與敵激戰,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後為掩護友軍,率部衝鋒,身先士卒,壯烈犧牲,時年39歲。 [3]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中將。
1896年,生於廣東省平遠縣大柘鎮墩背的農民家裡。
1924年,參加孫中山的革命軍,在汕頭姚南平部服役。不久,考入黃埔軍校。
1925年2月,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東征結束後,考入北平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後回廣東,在陳濟棠部獨立第一師第二旅第六團任中校團副。後調往廣東燕塘軍校任上校教官。陳濟棠下野後,姚中英在餘漢謀部任第四路軍教導旅上校參謀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主動請纓,奔赴抗日前線參加抗戰。奉命率部由廣東韶關出發,奔赴上海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被晉升為第八十三軍一五六師少將參謀長。
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在杭州灣登陸,淞滬戰局急轉直下,中國守軍被迫向吳福線和錫澄線既設陣地轉移。日本侵略軍攻占上海、無錫後,分三路向南京進犯,南京告急。姚中英所在的一五六師奉命由滬退守南京,參加南京保衛戰,扼守湯山一帶,阻止日軍沿寧杭公路北犯。
1937年12月初,第156師接到馳援光華門的命令,該師邊打邊退,並於當天下午接替了光華門至通濟門一線城牆的守備任務。
12月6日,日軍攻破守軍既設陣地後開始進攻湯山。姚中英等率部與敵激戰,多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然而,由於力量懸殊,勢不能支。12月8日,湯山一帶失守。姚中英率部退守紫金山東北一帶。日軍尾隨而來,攻勢凶猛。
12月9日起,姚中英等部在紫金山連日與日軍鏖戰,傷亡慘重,隻得退入南京城內,據守太平門。翌日,日軍進攻太平門,姚中英率部與一一二師協同作戰。激戰多時,部隊傷亡過重,陣地動搖。姚中英等將領奮不顧身,親臨前沿督戰,終於擊退日軍進攻。
12月11日上午,日軍第9師團師團長吉住良輔第18旅團旅團長井出宣時第36聯隊聯隊長脅阪次郎對光華門發起進攻,姚中英親在城頭協助師長李江指揮反擊,屢次擊退日軍的進攻。如此幾次三番的激戰,終於勉強支撐到12日下午6時許。這個時候,第156師接到上級命令向太平門集中,並準備突圍。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友軍各部依然在城牆上堅持抵抗,第156師的突然後撤必將動搖軍心。姚中英於此時主動承擔指揮第932團斷後的任務,使第156師主力能夠陸續退出戰鬥,向目的地集中。當姚中英完成任務,並率領第932團餘部在12日晚上9時逐次退到太平門時,發現城門處一片混亂,第156師主力已經離城東去。
1937年12月12日,是南京曆史上最慘烈的一天。姚中英望著火中的南京城,聽著震耳的炮聲,看到節節敗退的中國守軍,心裡感到莫大的痛苦和恥辱,決心率部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他機智地率部往日軍兵力較弱的地帶突圍,並身先士卒,帶頭衝殺,不斷與敵遭遇。最後,在突圍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9歲。
姚中英生於廣東平遠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成人。中學畢業後,他得知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革命政府並準備出師北伐,立即長途跋涉,奔向廣州,考取黃埔軍校第二期。在校期間,隨黃埔軍校學生東征,討伐陳炯明。後又入陸軍大學第八期學習。畢業後,在陳濟棠部任獨立第1師第2旅第6團中校團副,燕塘軍校任上校教官。陳濟棠下野後,任第4路軍教導旅上校參謀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姚中英當即上書當局,表達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國、殺敵立功的決心。為了排除後顧之憂,專心殺敵,他把妻子兒女送回平遠鄉下居住。送回鄉後,隻在家居住兩日,便急著要返回部隊,親人們都挽留他在家多住些日子。他概陳言,勸說家人:“如今國難當頭,我作為軍人,不能躲在家裡,隻有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國家才能和平安定,親人才能團圓。”
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姚中英率部憑借簡陋的工事和落後的武器,冒著日軍陸、海、空猛烈炮火的轟擊,率部頑強地阻擊敵人,因作戰有功普升為陸軍第83軍第156師少將參謀長。
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在杭州灣登陸,淞滬戰局急轉直下,中國守軍陸續撤離上海。日軍在攻占上海、無錫後,分三路向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進犯。姚中英所在的第156師奉命退守南京,據守湯山一帶,阻止日軍北犯。
12月4日,句容陷落。12日,日軍向南京城發起總攻,第156師因連續作戰,兵員損失很大,彈藥嚴重不足,但姚中英等仍督率殘部與日軍展開最後的拚殺。當晚奉命突圍時,姚中英率全師在紫金山東麵衝鋒,殺出一條血路。激戰中,姚中英身先士卒,輾轉衝殺,連殺數敵,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妻子:嚴坤靈,廣州人
女兒:姚惠秀
外孫:劉偉榮
姚中英與妻子嚴坤靈共育有5個孩子,他離開家前往參加抗日前線戰鬥時,妻子腹中還有一女。臨彆前,他還滿懷柔情地為未出世的孩子起了名字。姚中英夫婦是自由戀愛結婚,聽聞丈夫犧牲,嚴坤靈悲痛不已。嚴坤靈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之前是一名中學教師,不會講客家話,也不會耕田種地。她在廣州的親人曾想接她回廣州,但她仍堅持留在平遠老家將5個孩子撫養成人。
國民政府追贈姚中英為陸軍中將,撥款撫恤家屬。 在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入祀首都忠烈祠,1969年3月,獲台灣當局批準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國民革命忠烈祠)。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於2014年9月1日發出第327號公告,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以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 [2]梅州市有謝晉元、黃梅興、姚中英、姚子青、羅策群、劉子超共6名英烈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