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永遠的豐碑 > 第八章,抗戰犧牲的第八位將軍

第八章,抗戰犧牲的第八位將軍(1 / 1)

推荐阅读:

蔡炳炎 ,字摯宜(1902年—1937年8月25日),漢族,1902年出生於合肥東郊胡淺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彆號孑遺,自幼聰穎,就讀私塾時深受老師喜愛。少年時入三河孫舉之學館三年,17 歲輟學回鄉當塾師,後去三河開設學館。1924 年五月,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後, 被分配到黃埔軍校第二教導團任排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第二○一旅少將旅長,追晉陸軍中將。

1920~1923年,蔡炳炎先後在本鄉和三河鎮當塾師,並與夏鐘庭成婚,後生二女一子。

1924年3月,蔡炳炎經其父、老同盟會員鄧子雲介紹,報考廣州黃埔軍校。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步科。10月,隨黃埔軍校學生隊參加平定廣州商團陰謀暴亂的戰鬥。12月,黃埔軍校結業,被分配到以王柏齡為團長的軍校教導團第二團任排長。

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蔡炳炎時任軍校教導二團二營六連連長,率部隨右翼軍出征,攻占淡水城。3月,隨東征軍參加進攻鯉湖、棉湖、河婆、興寧杜口等戰鬥。6月,隨東征軍回師廣州,討伐滇係軍閥楊希閔和桂係軍閥劉震寰的叛亂,並參加進攻三元裡、龍眼洞等戰鬥。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轉戰五華、興寧、鬆口等地,參加了掃蕩陳炯明殘部的戰鬥。

1926年春,蔡炳炎改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八團八連連長。同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隸屬於何應欽率領的第一軍,編入東路軍序列,從廣東潮州、汕頭一帶出發,向盤踞福建的孫傳芳軍閥集團的周蔭人部進攻。福建克複後,隨部進入浙江,旋即轉向江蘇,參加會攻南京

1927年4月,蔡炳炎隨北伐軍攻占杭州、上海以後,駐防鎮江;8月,任第九軍軍士教導大隊上校主任。不久,升任總司令部補充團上校團長;9月,攻占徐州後,又回守鎮江,升任營長;11月,調第一軍三師八團。

1928年初,蔡炳炎改任第一軍三師八團團長。同年秋,奉命調任第二師五旅十團團長。10月,入中央陸軍大學特彆班第一期學習。

1929年,蔡炳炎調往第四十五師二六八團任少將團長兼徐州警備司令。

1930年初,蔡炳炎離陸大任衛立煌第三縱隊指揮部少將參議,到江淮地區招募新兵。夏,任四十五師一旅二六八團少將團長兼徐州警備司令。9月,蔣馮閻大戰,以馮、閻失敗告終,蔡炳炎不久回到中央陸軍大學特彆班,繼續學習。

1931年春,蔡炳炎在中央陸軍大學學習期間與北平趙誌學結成伉儷後生二子一女。同年,從陸軍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軍政部總務廳,任上校參議。

抗日戰爭時期

1932年2月,蔡炳炎調任胡宗南為師長的第一師參謀長兼開封警備司令。同年夏,調任第十八軍軍部參謀兼乾部訓練處副主任。不久調任安徽警備第二旅旅長。8月,受任安徽省保安處少將參謀長。

1933年春,蔡炳炎任安徽省保安處中將處長,又取字“絜宜”。10月,獲鄂豫皖三省剿共總司令蔣功字第七號獎狀受到記大功一次的嘉獎。

1935年3月19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議決,免去蔡炳炎的安徽省保安處處長職務。4月,受任中央陸軍整理處軍官大隊大隊長。8月,進入武漢軍官團,接受訓練。

1936年初,蔡炳炎受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第二〇一旅旅長。後率部駐守浙江常山、衢州和廣東廣州、樂昌、馬壩、韶關等地。

1937年5月21日,蔡炳炎晉升為陸軍少將。7月,調廬山軍官訓練團訓練。8月,率領第二〇一旅從漢口乘船,順江而下,向上海方向進發,參加淞滬抗戰。8月24日,奉命率部抵達羅店設防。入夜,部署初定,陣前即發現敵軍。傳令士兵不得妄動。待敵接近陣地約50米,乃一聲令下,猛烈開火,繼以刺刀衝殺,全殲來犯日軍。25日晨,以一團兵力,向占據陸家宅的日軍第十一師團出擊,攻占其前沿陣地。後因日軍援兵瘋狂反撲,所部死傷慘重。中午12時,親率一營兵力在陸家宅與日軍反複衝殺。激戰中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35歲。

1926年春,蔡炳炎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八團八連連長。

1927年,蔡炳炎晉升為第三師八團副營長、營長,授中校軍銜。同年,升任第九軍教導大隊上校主任。不久,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補充第五團團長。

1928年,蔡炳炎改任第一軍三師八團團長。同年秋,調任第二師五旅十團團長。

1929年,蔡炳炎任第四十五師二六八團少將團長兼徐州警備司令。

1932年,蔡炳炎調第一師參謀長兼開封警備司令,繼調第十八軍軍部任參謀兼乾部訓練處副主任。同年,再調安徽省保安處任少將參謀長。

1933年,蔡炳炎升任安徽省保安處中將處長。

1935年,蔡炳炎調中央陸軍經理處任少將處長。

1936年,蔡炳炎調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〇一旅任少將旅長。

抗日英豪,蔡炳炎自幼喜愛讀書,曾在私塾擔任教書先生。受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啟發,他萌生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1924年,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蔡炳炎經孫中山舊部鄧子雲介紹,前往應試並成功入學,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

軍校畢業後,蔡炳炎隨廣州革命軍東征北伐,立下赫赫戰功,一路晉升。1928年,他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第五旅第十團團長,並因戰功頗受蔣介石賞識。1929年,蔡炳炎前往北京陸軍大學特彆班學習,並與第三任妻子趙誌學結為夫婦,共育有4個子女。

然而,蔡炳炎對官場的官僚作風深感不滿,於1930年辭去安徽保安處處長一職。後來,他應蔣介石親信陳誠之召,到中央陸軍整理處軍官大隊任大隊長,並在1936年升任國民黨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0一旅旅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蔡炳炎雖身處南粵,卻心係國家安危,主動請纓抗日。上峰批準了他的請求,他率軍北上參加上海保衛戰。部隊行至安慶時,他將妻兒安置於此,並與妻子話彆。在長江碼頭,他叮囑妻子要照看子女,同時鼓勵她參加婦女抗日救亡團體。 [8]

戰場遺書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蔣介石為阻止日軍南進,在上海主動發起攻擊,采取由東向西的作戰策略。8月20日,蔡炳炎抵達常州洪廟,會戰已白熱化。前方戰事緊張,我軍傷亡嚴重。蔡炳炎深知此行凶險,徹夜難眠,給家人寫下四封信。其中一封被妻子趙誌學保存下來。

信中,蔡炳炎交代三事:一是關心與前妻所生之女慕蘭的婚事,望妻子設法促成;二是考慮小兒子蔡浙生的撫育問題,希望妻子多加注意;三是提到舊屬周難,叮囑妻子若到安徽,不得讓其居住,因其不可靠。周難曾為蔡炳炎勤務兵,戰前潛逃,蔡炳炎從此與其斷絕往來。

四天後,蔡炳炎在羅店戰場壯烈犧牲。羅店位於嘉定和瀏河之間,是重要軍事據點。蔡炳炎率5000多名官兵向蘇州方向突進,與日軍激戰。在敵眾我寡、形勢危急之下,他繼續衝鋒,指揮所一再前移。戰鬥中,蔡炳炎胸部中彈,英勇犧牲,年僅35歲

人物語錄,“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其各凜遵。” “吾輩隻有兩條路,敵生,我死!我生,敵死

家庭情況,蔡炳炎共有三位夫人。原配夏鐘庭,為合肥同村夏姓佃農之女,抗戰勝利後病故。夏生一子二女,長女慕蘭,畢業於上海東南體專,曾任中學教師,後任重慶市江北區政協委員。

次女惠蘭,自幼過繼給本村李姓人家,在鄉務農,1985年病故。

子閔生,又名傳智,中央大學政治係畢業,後在南京憲兵團任職,1981年病逝於台灣。

蔡炳炎側室何世霖,畢業於安慶女子職業學校,曾任教師、銀行職員,不育,解放後在合肥病故。

蔡炳炎三夫人趙誌學,北平學習期間與蔡相識並結為夫婦。趙肄業於北京誌勤中學,她心地善良,待人寬厚,治家有方。蔡炳炎羅店殉難時,趙年僅27歲,此後孀居終老。

趙誌學曾在國民政府司法院從事檔案管理工作,後僑居美國,生子女4人。

長子平生,不到一周歲在南京病殤。

次子保生,又名傳仁,台灣海洋學院畢業,美籍華人,後在美國新奧爾良市經商。

三子傳勇即蔡浙生。

女亞蘭,美籍華人,後在紐約從事會計工作。

兩封家書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認蔡炳炎為抗日革命烈士並頒發烈士證明。次年夏,合肥市政府決定將蔡炳炎的靈柩遷葬於該市蜀山烈士陵園。 [9]趙誌學從美國返回大陸,通過合肥市政協將蔡炳炎的兩封家書捐獻國家。這兩封家書原珍藏於美國新奧爾良市,已用綾裱好,於1987年7月7日送至北京。現由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兩封家書全文如下:

誌學內子雅鑒:

新秋入序,暑氣漸消,尤以夜間氣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滬戰聞我軍連日勝利,敵方大有惱羞成怒之勢。昨日報載,又由日艦運來援軍五萬餘口。果爾,則二次大戰即將爆發。同時又根據報載,上海彙山碼頭為我軍占領,敵人雖有大部援軍,無法登陸。雖多亦奚以為!我等刻仍在此間休息,如滬寇日內再不解決,或即參加戰鬥也,前函家用帳目,由你管理,望即實行,無得疏忽,此為最要緊之事。保、亞、浙稽子保生、女亞蘭、幼子浙生一一編者注等幾輩均好嗎?甚念!特此,敬頌。

時祺

潔宜於常州洪廟

八月二十一日上七時

誌學內子雅鑒:

連日致書,諒已覽,先後彙帶之款,前函所述辦法,務希切實作到,是為至盼。我等於本日仍在此間休息,因滬上連日勝利,且戰區狹,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難指蔡的勤務兵一一編者注於此次過漢,乘機潛逃。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蘭指長女之事,時在念中,望設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顧慮。老八指幼子浙生資質甚佳,我頗愛之,希注意保育為要!專此,敬頌

時祺 潔宜手啟

八月二十二日於常州城北之洪廟,上午八時半發,彼等恐不在原地,彙款注意。

碧血丹心垂青史,白骨沉沙恨未消。(時任蔡炳炎所在旅原師長黃維挽聯)

蔡炳炎烈士墓誌銘,蔡君炳炎1902一1937,宇係宜,祖居合肥東郊,父母業農。君少聰穎,勤奮好學,卓犖有成,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及陸軍大學特彆班一期。參加東征北伐,卓建功勳,曆任排連營團長、師參謀長、徐州警備司令、中將保安處長、旅長等職。一九三七年八·一三凇滬抗戰,君仨陸君第十八軍二o一旅旅長。目睹日寇入侵,國勢垂危,義憤填庸,請纓抗敵,率銳旅千常州星夜馳滬,參加羅店保衛戰,初戰告捷。該敵援驟增,眾寡殊巨,君臨危不懼,率餘部衝向敵陣,飲彈殉國,時年三十六歲。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追認君為革命烈士。翌年合肥市人民政府為君奠墓於蜀山烈士陵園。勒石為碑,銘曰:少懷壯誌 才識超群 東征北伐 屢建功勳 抗倭救國 喋血淞滬 江淮俊傑 黃埔精英 蜀陵長眠 青史垂名。

1937年9月初,蔡炳炎的靈棺乘火車向安徽發運。行至南京,十八軍辦事處為他舉行公祭。靈棺後轉水路,經蕪湖,蕪湖各界代表亦在江邊舉行公祭。靈棺到達安慶時,省城軍政商學各界紛紛去江邊迎靈,全城各機關、團體、學校放喪假一天,以示哀悼。靈棺上岸,破例進東門出北門,停放在西門外鴨兒塘地藏庵內,沿街各戶,都在門前擺設香案,默默致哀。由各界人士組成的治喪委員會,在安慶隆重舉行了追悼會。12月下旬,蔡炳炎靈棺由安慶運回其故裡合肥。因戰事日緊,暫厝於城東郊蔡之舅父鄧子雲家鄉村頭旱地。

1947年,安徽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提出呈請國民政府明令褒揚本省忠烈蔡炳炎將軍並予公葬的議案。國民政府於同年5月10日發布了對蔡炳炎的褒揚令,追授其為陸軍中將。當月,原合肥縣各界人士為蔡炳炎舉行了公祭大會。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