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年幼時,就讀鄉間私塾。1904年(光緒三十年),考入大邑縣立高等小學堂。當時,清廷宣告廢除科舉,設立文武學堂,編練新軍。不滿十七歲的劉湘,背著父親赴雅安應考,遂被四川武備學堂陸軍弁目隊錄取。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4月,劉湘考入四川陸軍講習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初,升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
1909年(宣統元年)夏,劉湘在速成學堂一畢業,即被分配到建成不久的新軍三十三混成協(旅)六十五標作見習官。
1910年(宣統二年)春,經隊官呈準,劉湘被保送到總督趙爾巽剛開辦的四川陸軍講武堂深造。
1911年(宣統三年),調任第十七鎮六十八標一營前隊排長。不久,被派往成都,參與鎮壓保路同誌軍的作戰。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後,第十七鎮改為第一鎮,劉湘任第二標張邦本支隊的少校差官,隨部進駐川北。
1912年(民國元年),第一鎮改編為川軍第一師,張邦本支隊奉令歸還建製。但該支隊的第二營管帶楊森拒不接受命令。劉湘便與該營都練官孫中華、隊官唐式遵、楊國楨等串通,甩開楊森,將第二營拖到資中。劉湘升為第二營營長,隨即,將部隊開駐瀘州。
1913年(民國二年)8月,川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等人響應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在重慶宣布獨立,組成討袁軍總司令部,決定兵分三路,圍攻瀘州,首先消滅胡文瀾掌握的周駿第一師。交戰之前,熊克武特派速成同學傅常等前往策動,劉湘不置可否。戰鬥打響後,他與侯建國、劉盛恩奉命率領本營阻擊討袁軍中路旅長兼第一隊司令龍光所部。在這一帶往複衝殺,保住了瀘州。討袁軍失敗後,劉湘因作戰有功,被提升為第一師第三團團長,調駐重慶,埋頭練兵。
1915年(民國四年)8月,袁世凱任命陳宦督理四川軍務,為削弱川軍,將各師加以縮編。劉湘經周駿在陳宦麵前力保,新任旅長熊祥生亦見其樸實無華,才沒有被撤換。同年冬,又被任命為銅梁、璧山、大足清鄉分司令,奉陳宦之命大舉搜查革命黨人,為袁世凱複辟稱帝掃清障礙。
1915年(民國四年)12月5日,雲南通電宣布獨立,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率部取道四川,討伐袁世凱。劉湘在熊祥生指揮下,率領全團防守瀘州。次年3月,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在納溪宣布獨立,稱護國川軍總司令,與蔡鍔所率護國軍會攻瀘州。劉湘協助熊祥生將劉存厚留守瀘州的部隊全部扣押,獲袁世凱獎賞三十萬元。當護國軍迫近小市和五峰頂時,他奉命率領本團為先鋒,在北洋軍的猛烈炮火掩護下,突過長江,反攻蘭田壩,截斷了護國軍渡江的歸路。經過戰鬥,護國軍遭受挫敗。陳宦和北洋軍將領張敬堯即特電袁世凱,請對劉湘予以獎敘。3月13日,袁世凱發布命令說:“劉湘奮勇督戰,連克要邑,肅清江岸,勤勇可嘉,著授陸軍少將,並授以勳五位。”嗣後,又給劉湘授予三等嘉禾章。5月22日,陳宦宣告四川獨立。熊祥生見大局轉變,遂棄軍潛回成都。劉湘因資曆較深,為眾所推,代理旅長。後經督理四川軍務的周駿具報,被袁世凱正式任命為陸軍第十五師步兵第二十九旅旅長。7月20日,護國軍攻克成都,蔡鍔在成都就任四川督軍兼省長,電邀周道剛(時在北京陸軍部供職)回川任第一師師長,請委劉湘為該師第一旅旅長。
1917年(民國六年)4月,劉湘先後兩次領銜與川軍各旅、團長聯名通電,曆數羅佩金(因積極推行唐繼堯的“大雲南主義”,引起川軍不滿)強滇弱川的九大罪狀,要求北京政府主持公平,“速予解決,以弭川亂”。12月27日,他被北京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
1918年10月30日,熊克武在重慶設立廣州軍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與劉存厚勢不兩立,劉湘擁熊反劉,使熊克武在軍力上壓倒劉存厚。11月1日,劉湘以川軍前敵各軍總司令名義領銜發出通電,痛陳客軍在川為禍之深,指出“川人屢年受製,束縛於滇黔暴力之下,受痛如山,積怨成海”,5日由劉湘、但懋辛出麵,會同各軍將領商定解決川事六項辦法。12月10日劉湘等川軍將領舉行召開會議,議決製定省自治法。12月13日,四川第二軍軍長劉湘、第一軍但懋辛、第三軍劉成勳等通電主四川獨立自治,反對四川督軍劉存厚。12月30日北京政府特任劉湘為重慶護軍使,31日晉授勳四位。
1921年1月8日,劉湘、但懋辛聯合通電表示自治決心,“在中華民國合法統一政府未成立以前,川省完全自治,以省公民意誌製定省自治根本法,行使一切職權,共謀政治革新,為圖振興實業,並在南北任何方麵,決不為左護右袒”。1月21日,第一軍但懋辛、第二軍劉湘、第三軍劉成勳再次聯合通電,拒不接受北洋政府以劉存厚為四川督軍、熊克武為四川省長的任命,“決以川人自立自治”。2月18日,劉湘與但懋辛、劉成勳聯名通電,宣布劉存厚違反民意,是四川自治之一大障礙,應予驅逐,開始與第一、三軍聯合將驅逐劉存厚,3月下旬劉存厚戰敗下野。6月6日,四川混成旅旅長以上各將領在善後會議上推舉劉湘為四川總司令,各軍聯合辦事處撤消,24日又被推為四川省長,熊克武在幕後表示支持。7月2日,劉湘正式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所部八萬餘人,成為四川軍閥速成係的首腦人物。
1921年7月21日,湘軍大舉入鄂驅逐王占元,正在湖南的熊克武聯絡川軍援湘,劉湘正欲向外發展,乃組織援鄂軍。8月9日,四川援鄂軍占領建利縣,12日吳佩孚到達漢口掌握了湖北,趙恒惕向川軍求援,17日劉湘任援鄂軍總司令,但自己並未出川,但懋辛為副司令兼第二路總指揮,唐式遵為第一路總指揮,潘正道為鄂西總司令,令川軍沿長江進攻湖北,19日占領巴東。9月3日,川軍占領宜昌對岸之葛道山,川、鄂軍在宜昌激戰,11日鄂、直軍擊敗圍攻宜昌之川軍。12日川軍第二次進攻宜昌,再敗鄂軍,但未克,吳佩孚向川軍商和被拒,13日親率援軍到宜昌督戰,22日解宜昌之圍。9月25日,援鄂川軍退駐南沱溪,10月11日,退出湖北巴東,13日鄂軍奪回利川,11月16日,川軍退出湖北建始,24日退出施南。11月下旬,劉湘又調集大軍三路攻鄂,吳佩孚恐奉軍南下和南軍北進,遂與劉湘議和。12月21日,長江上遊總司令孫傳芳與劉湘代表議定了川鄂媾和約十七條。1922年1月劉湘與孫傳芳結為兄弟,定下相互援助的密約,川軍退回四川,3月7日川鄂和約正式簽訂,劉湘不再外圖。
退居山野
1922年2月,孫中山令兩廣北伐,3月16日,劉湘通電不附西南,熊克武仍控製第一軍,一直企圖東山再起,煽動川軍各部聯合與劉湘為敵。5月14日,由於被但懋辛揭露欲消滅第一軍的陰謀,但懋辛、劉成勳、鄧錫侯、田頌堯、賴心輝等擬組聯合辦事處,劉湘被迫辭職退居幕後,第二軍交楊森,暗中調兵遣將,準備與第一軍作戰,還電令漢口的喬毅夫速往宜昌與孫傳芳密談,請孫傳芳即時派兵入川支援。6月8日,劉湘通電讚成恢複舊國會,19日讚成裁兵廢督。7月1日,楊森在未告知劉湘情況下突然進攻但懋辛第一軍,11日劉成勳、陳國棟、賴心輝、田頌堯等聯合反對楊森。8月2日,楊森等推劉湘為靖衛軍總司令,欲由劉湘率領抵抗聯軍進攻,劉湘避居重慶王家沱義新紗廠,通過大邑同鄉劉成勳及第九師師長劉文輝等出麵疏解,但以“楊森跋扈,不聽命令”未就總司令,劉文輝派兵護送劉湘回到大邑縣安仁鎮老家,“樵山漁水,息影鄉園”,置身事外以待東山再起,楊森逃奔吳佩孚。
1923年1月,四川戰事又起,2月楊森乘機打回四川,5月劉湘舊部聯合謀倒熊克武,6月楊森等戰事不利,與袁祖銘共同推劉湘出山,劉湘借助亂世重整旗鼓。7月28日,北京政府任命劉湘為四川清鄉督辦,30日被川軍將領推為四川善後督辦,擬利用劉湘收拾川局。9月14日,熊克武、賴心輝軍自內江大舉南進進攻楊森,23日進迫重慶,劉湘以調和不成,即助楊森、袁祖銘軍,25日劉湘自敘州至重慶,熊克武軍猛攻。10月16日,熊克武、賴心輝、石青陽攻占重慶,劉湘、楊森退墊江萬縣。10月23日,特任“嘉威將軍”,劉成勳、賴心輝也倒向劉湘。11月27日被孫中山下令褫職通緝。12月14日,劉湘、楊森、袁祖銘、鄧錫侯及北軍再占重慶,熊克武、賴心輝、石青陽部退往永川樂昌。
1924年1月31日,劉湘、楊森、袁祖銘等占領成都,2月19日,劉湘、袁祖銘自成都赴東路督師,防熊克武及滇軍攻重慶,3月4日熊克武襲攻重慶失敗,退綦江。4月7日熊克武合滇軍胡若愚、周西成再襲重慶,為袁祖銘所敗,熊克武以所部叛離,遂走貴州遵義、銅仁,入湘西,敗走廣東向孫中山辭職,從此出川。4月22日,駐紮內江之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投附劉湘。5月27日,劉湘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川滇邊務督辦,改封“甫威將軍”,5月29日,授為陸軍上將,兼籌川邊邊防事宜。
1925年2月7日,段祺瑞令改川邊道為西康特彆行政區域,以劉湘為川康邊務督辦,節製該省區軍隊,楊森實力強大,不願居劉湘之下,劉湘暗中聯絡劉成勳、劉文輝、賴心輝等,形成“三劉一賴”的反楊聯盟。3月,劉湘等又聯名致電段祺瑞政府,要求調楊森赴京任職。4月9日楊森在成都召開軍事會議,決以武力打破防區,發起四川“統一之戰”,進攻賴心輝、劉文輝。4月17日,段祺瑞命劉湘製止四川楊森與賴心輝、劉文輝之戰,楊森則以黃毓成為總司令,王纘緒、王正鈞、藍文彬分任北、東、南三路總指揮,自遂寧、內江、瀘州攻重慶。4月28日,劉湘、袁祖銘等任賴心輝為前敵總司令,劉文輝、鄧錫侯為副司令,準備對楊森作戰。5月16日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軍務督辦。7月14日,楊森與劉湘、賴心輝、鄧錫侯等之和議決裂,劉、賴、鄧等組織聯軍,推袁祖銘為總司令(劉湘、劉文輝任中路,鄧錫侯任右路,賴心輝任左路),8月楊森敗走。8月24日,劉湘、袁祖銘、鄧錫侯、賴心輝、劉文輝、劉成勳在自流井會議川事。9月3日劉文輝軍攻入嘉定,楊森殘部向敘州退走,楊森以所部不願入滇,命轉投劉湘,隻身東去。10月27日,東山再起的吳佩孚任命劉湘為“川黔後方籌備司令”,未就。12月6日劉湘在成都召開四川善後會議,川內黔軍袁祖銘、川軍鄧錫侯、田頌堯等與劉湘分贓失和,各方不歡而散,決定聯合楊森反對劉湘。
1926年1月24日,袁祖銘返抵重慶,立即下令增調黔軍四個團入城,在浮圖關、兩路口、磁器口等要地配置重兵,戰爭一觸即發。1月29日,劉湘部隊正移駐時,袁祖銘突然策動鮮英師何金鼇部嘩變投袁,鮮英僅率殘部一營突圍與蘭文彬會合。1月30日,袁祖銘又派兵攻擊劉湘部守城衛隊,占領駐渝機關,收繳川軍守衛部隊槍械,追擊已撤退至白市驛等地的蘭文彬、鮮英師,將劉湘的主力部隊全部逐出了重慶。2月5日,鄧錫侯及黔軍袁祖銘聯合進攻劉湘。2月21日吳佩孚令袁祖銘、賴心輝進攻成都,助楊森回川,結果劉湘、鄧錫侯卻與楊森秘密聯合準備夾擊袁祖銘,袁祖銘拒絕川軍以協助軍餉四十萬“禮送黔軍出境”,受到川軍聯合攻擊,25日劉湘與袁祖銘衝突,3月4日劉湘與楊森聯合,擊敗袁祖銘。4月30日,袁祖銘部黔軍(王天培、李燊等)因與劉湘妥協,決定離川回黔,劉湘每月接濟軍餉四十萬元(先付一百二十萬元)。5月與楊森聯合驅逐了黔軍袁祖銘。
1926年6月,劉湘等派代表到長沙會晤唐生智,要求歸附北伐軍。7月22日,北京政府任命劉湘為參謀總長,未就任。8月13日,劉湘、劉文輝、賴心輝、劉成勳因吳佩孚更動四川督理、省長,通電反吳,願意出師北伐。11月27日,廣州國民政府任命劉湘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川康綏撫委員,12月8日劉湘宣布就任,17日通電申明以往因應川事經過,及今後效忠國民革命之決心,第二十一軍所部第一師師長唐式遵、第二師師長許紹宗、第三師師長王陵基、第四師師長羅緯、第五師師長王瓚緒、第六師師長潘文華、第七師師長藍文彬、第一混成旅旅長楊國禎、炮工兵司令張邦本。12月27日,國民黨左右兩派發生衝突,劉湘下令戒嚴,解散右派(西山會議派)之省市黨部。
1927年2月17日,被南昌特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鎮壓共和國民黨左派。3月31日,劉湘、王陵基、藍文彬武力解散重慶工農商學兵、反英大同盟召開之市民大會,封閉省黨部、農民協會、總工會,解散工人糾察隊。4月6日,被武漢中央指定為四川政務委員會委員。4月9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楊森等通電,隨即與賴心輝、劉文輝合力圍攻劉伯承領導的瀘州起義軍。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武漢中政會通過免劉湘、賴心輝職,29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楊森、劉成勳、賴心輝、田頌堯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5月10日,武漢政府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職,蔣介石則任命他為第五路總指揮。6月1日,劉湘就任第五路軍總指揮,以楊森為前敵總指揮,向武漢進攻,被唐生智等擊退,劉湘軍唐式遵師趁楊森出兵湖北進駐夔、萬,潘文華師、張邦本部進駐江北。7月6日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9月17日再次推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劉湘將部隊縮編為七師(師下直轄三個團)又一混成旅及若乾特科部隊,其中原川軍第二師旅長李宗昉、團長孫為武因不滿劉湘縮編部隊所部,出永川投靠李家鈺。12月17日,第二十八軍第十二師長羅澤洲聯合江津合江之第二十二軍賴心輝等進攻重慶,劉湘敗之於江北。12月20日,國民政府重行編定各路軍總指揮名稱,第六路總指揮為劉湘,18日就職,指揮第二十、二十一兩軍。
1928年2月5日,國府電劉文輝、田頌堯、鄧錫侯、劉湘等,和衷共濟,速組省府,以期消滅楊(森)賴(心輝),奠定川局。5月17日,劉湘(許紹宗旅)、郭汝棟合攻楊森,將其戰敗,22日楊森退出萬縣,劉湘坐收漁人之利得楊森部範紹增師。7月4日鄧錫侯助楊森反攻,迫重慶,重占萬縣。8月15日第二十一軍第五師向成傑部(川軍)被魯滌平、何鍵繳械(李宗仁命令)。8月22日,劉湘為分化反對自己的保定係,在政治上爭取主動,討好蔣介石,通電辭第六路總指揮之職,同時將所部軍隊,照中央之方針實行裁兵,9月3日通電宣布將原有部隊七個師、一個旅、兩個司令縮編為三個師(注6)。9月21日,四川各軍首領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會於資中,磋商川事,推定劉湘為四川軍務善後督辦,劉文輝為省,鄧、田為省府委員,鄧兼財政廳長,田兼民政廳長,聯名請南京政府予以任命,南京並未據此發表。10月31日中政會通過組織四川省政府,任劉文輝、劉湘等十三人為委員,並任命劉湘為四川裁兵委員會委員長,11月7日任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委員長,但中央新的任命中鄧、田均為閒職,激起了鄧錫侯的不滿,暗中支持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四部聯合成立“國民革命軍同盟各軍軍事委員會”,簡稱“八部同盟”,推楊森為,發動了下川東之戰,劉湘急忙派王陵基赴萬拉攏楊森,但劉、楊二人積怨已深,未成功。12月21日,楊森、賴心輝、李家鈺、羅澤洲等,再度進攻重慶,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助劉湘,劉湘決定先將羅澤洲部擊潰,以王纘緒第二師、王陵基第三師為主攻部隊,30日劉湘於江北擊退羅澤洲等同盟軍。
1929年1月5日,劉湘敗“同盟軍”楊森,占萬縣,楊部旋退營山、遂安,15日國府明令免去楊森本兼各職,聽候查辦,並命劉文輝、劉湘、鄧錫侯、田頌堯處理四川善後,此役劉湘大獲全勝,得下川東二十餘縣,收編楊森軍三萬餘眾,將範紹增師正式劃入二十一軍建製。1月23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共商善後,擬打破防區製。2月賴心輝返川入江津,再次為劉湘擊潰,所部第二師範子英部為劉湘收編為獨立第二旅。3月23日蔣介石電四川劉湘進軍湖北,26日蔣桂戰爭爆發,29日劉湘通電討伐桂係,派唐式遵師進向宜昌,討伐武漢的桂軍。4月18日楊森等同盟軍又對劉湘、劉文輝開戰,劉湘再次擊敗楊森。4月26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七路總指揮。5月19日,劉湘、劉文輝與同盟軍李家鈺等戰事又起,6月8日劉湘擊敗同盟軍李家鈺等。10月10日宋哲元領西北軍反蔣,29日劉湘電南京,表示服從中央,響應討逆,謂“當激勵官兵,奮誌馳驅,仰副肅清叛逆之意”。12月24日鄧錫侯、田頌堯、楊森等再度進攻劉湘,被劉湘擊敗。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9日川康整軍會議匆匆閉幕,10日劉湘通電請纓,13日再次通電,主張全國總動員,與日本拚死一決。7月25日劉湘令直轄各軍、師長,於三日內馳返原防,遵令整軍。8月7日劉湘到南京,出席了國防會議,慷慨陳詞近兩小時:“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乾萬石!”會後,共的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親臨劉湘寓所訪問,讚譽他積極抗戰的決心。 [1] [6]
8月20日任第二路預備軍司令長官,轄九個軍,26日發表《告川康軍民書》,號召四川軍民為抗戰作巨大犧牲:“全國抗戰已經發動時期,四川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川軍各將領紛紛請纓抗戰。8月29日川康各軍整編完竣。9月1日劉湘率部出川抗戰。10月26日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作戰地境為江蘇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區。省政府秘書長鄧漢祥等人,勸多病的劉湘不必親征,留在四川。劉湘說:“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麵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1937年11月9日,劉湘自成都飛抵漢口,11日到南京,14日中央改調川軍劉湘部分自漢口、河南東開。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移駐重慶辦公,劉湘立即發電“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22日劉湘乘船到南京,下令所部各軍、師堵擊在浙江金山衛登陸、正向浙江境內侵犯的日軍,重點保持於廣德、泗安方麵。11月23日,劉湘胃病突然複發,大口吐血,在昏迷中被護送至蕪湖醫院,28日送漢口萬國醫院就醫,經搶救蘇醒。12月3日,川軍編為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劉湘兼,副總司令唐式遵)和第二十二集團軍。12月13日南京淪陷,第七戰區所轄地境被敵占領,該戰區實際上已不複存在。12月30日,蔣介石訓令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由唐式遵接任,劉湘專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 [7]
1938年1月20日,劉湘在漢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遺囑,語不及私,全是激勉川軍將士的話:“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劉湘這一遺囑,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前線川軍每天升旗時,官兵必同聲誦讀一遍,以示抗戰到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