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永遠的豐碑 > 第二章,一身虎膽衛國驅

第二章,一身虎膽衛國驅(1 / 1)

推荐阅读:

1898年,唐聚五生於吉林省雙城縣(今屬黑龍江)。11歲進私塾念書,16歲到城裡學木工手藝。

懷著富國強兵的願望,投身軍旅。投奔奉軍後,隨奉係新兵隊伍到達奉天(今沈陽)。不久,編入奉軍第27師衛隊旅。

1921年5月,奉軍擴編為10個旅,張學良將軍任第3旅旅長時,唐聚五因作戰勇敢,被提拔為排長。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唐聚五升任營長。

1926年春,張學良保送唐聚五到東北講武堂第六期步兵科深造。

1928年12月29日,任遼寧省防軍1旅1團中校團副,駐防鳳城。

舉起抗戰旗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事變後 ,日軍發動對東北軍的攻擊。事變第二天,日軍突襲鳳城,1團團長被俘後投降。這時唐聚五未在鳳城,他驚聞事變後,隻身來到北平,向東北軍司令張學良麵陳抗日殷情。張學良升任他為第1團團長,讓他回東北就職。事變後,東北三省很快被敵占領,唐聚五將軍率領部隊,在遼寧省桓仁縣舉起了抗日的旗幟,開始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鬥,前後與敵相持了約八個月之久。

1932年3月21日,唐聚五等人在桓仁召開秘密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達30餘人。經過會議研究決定,成立遼寧民眾救國會和遼寧民眾自衛隊。救國會設政治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唐聚五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會,設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公推唐聚五為總司令。會議決定,4月21日,舉行起義。遼寧民眾自衛軍在唐聚五領導下,日益強盛。至8月份,隊伍已擴大到37路,近20萬人,與日偽軍戰鬥100多次,收複東邊道14個縣。遼寧民眾自衛軍成為東北義勇軍的一支生力軍。 [2]

1932年8月,張學良決定在通化成立遼寧省臨時政府,領導遼寧人民進行抗日鬥爭,並委任唐聚五為遼寧省政府代理省主席兼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授中將軍銜。

長城抗戰

以後,由於種種壓力,以及敵軍的殘酷圍剿,唐聚五將軍隻好率部退入關內。

1933年,他擔任北平軍分會中將參議,東北義勇軍第三軍團軍團長 。在東北地區淪陷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華北地區。

1933年,日軍發動對山海關的進攻。不久,長城抗戰爆發,中國軍隊為保衛國土,與敵人展開殊死戰鬥。唐聚五將軍也率領部隊參加著名的長城抗戰。長城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與敵戰鬥多次,付出重大犧牲。同時,也沉重打擊了敵人的侵略氣焰。激戰中,戰況十分激烈,雙方反複爭奪陣地,殘酷的白刃戰也經常發生,中國軍隊為保衛陣地,整營、整連、整排地犧牲和傷亡狀況經常發生。許多愛國將領和官兵在戰鬥中,以自己的生命捍衛國土的尊嚴,表達不容侵略的決心。

長城抗戰乃“九一八事變”之後,首次較大規模反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役,體現了廣大愛國官兵和群眾的抗戰熱情和決心。雖然最終以失敗結束,但是長城抗戰體現出中國將士頑強抗擊侵略者的能力。

請纓上陣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附近,“七七事變” 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開始蓄謀已久的全麵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妄圖以武力迅速占領中國,守軍將士奮起反擊,與敵展開激烈戰鬥。唐聚五將軍麵對敵人的侵略,義憤填膺,立即請纓要求上陣殺敵,報效國家,誓與侵略者決一死戰,消滅侵略者,收複國土,將敵人全部趕出中國。為此,唐聚五將軍兩次晉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請求上陣殺敵。 [1]

遊擊戰鬥

1938年8月,唐聚五將軍被任命為東北遊擊隊總司令,率部從漢口北上 。於9月到達冀東寶坻石臼窩,並且開始宣傳抗戰,同時,開展組建遊擊隊的工作。唐將軍親自動員群眾,用抗戰必勝等道理教育群眾,動員大家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積極參加抗戰工作。

在唐將軍的動員和努力工作下,三個月後,就組建成了一支下轄6個縱隊,每縱隊約一千二百人的遊擊隊伍。他率領部隊,分彆駐守遷安、玉田、寶坻、遵化、青龍等縣。同時,尋找戰機,不時地出擊襲擊敵人據點,破壞敵人運輸線,炸毀敵人倉庫,給予敵人沉重打擊,擾亂敵人後方,大力鼓舞了淪陷區人民的抗戰必勝信心,有力配合了友軍作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一時間,投身抗日隊伍,在當地形成一股熱潮,就連九一八事變前拉杆子聚山頭的土匪,也都為東北父老的抗日熱情感化,帶隊伍下山,投入抗日義勇軍陣營。

1939年1月、2月,唐聚五將軍率領部隊在遷安平台山一帶,前後作戰9次,擊斃敵人約兩百餘人,繳獲了輕機槍4挺、步槍200餘支。4月期間,唐聚五將軍所部又在熱河青龍縣、都山縣一帶作戰5次,殲敵一部,而國軍則無一傷亡,屢立戰功。

最後的戰鬥

唐將軍所率領的遊擊部隊,襲擊敵軍,打擊敵人,給敵人後方造成了嚴重威脅。

1939年5月18日晨8時,日軍為了消滅唐聚五將軍率領的部隊,消除該部對其後方的威脅,秘密集中優勢兵力,趁著大霧天氣,暗中包圍遷安縣平台山國軍駐地,發動對國軍的進攻。

唐將軍得知日軍發動進攻的消息後,立即率部應戰,頑強阻擊進犯的敵軍。他鎮定地判斷敵情,深知敵眾我寡,不適宜久戰,立即決定轉移,將部隊分成兩部進行突圍。大部隊向北突圍,唐將軍親自率領指揮部向南移動,準備殺出重圍,轉移到其他地區。

不料,在唐將軍率領部隊成功突破敵人第一層包圍圈之後,剛行至山腰上,與敵軍增援部隊發生了遭遇戰。雙方立即投入了戰鬥,展開了血戰。唐聚五將軍見情況危急,立即帶頭率部殺向敵群,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激戰中,唐聚五將軍身先士卒,奮勇衝殺,不幸被流彈擊中了腰部,血染戰袍。為了不影響部隊作戰士氣,唐聚五將軍立即撕下衣襟,裹傷再戰,親自斃、傷敵軍多人,並且指揮將士繼續作戰殺敵。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中國軍隊消滅大量敵軍,衝破敵軍封鎖線繼續向南突破。但是在最後突破日軍外層封鎖線戰鬥中,再次遭遇大批敵人阻擊。敵軍擁有優勢兵力和武器裝備,以密集的重機槍火力封鎖中國軍隊突圍通道,唐聚五將軍已經負傷,他不顧傷痛,指揮部隊衝鋒,與敵人展開殊死戰鬥。雙方血戰多時,由於敵我雙方兵力、火力差距唐聚五將軍犧牲後,八路軍冀東軍分區舉行隆重追悼會。《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深切悼念這位民族英雄。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

國民黨軍政要員,在重慶為其舉行了隆重追悼會。馮玉祥將軍和孫科分彆送來挽聯:“氣壯山河,忠光簡冊,早複東北,告慰英靈”和“忠烈壯千秋,自有殊勳騰上國;乾坤存正氣,那堪揮淚吊忠魂。”當時東北著名人士李杜、莫德惠、劉尚清等也送了挽聯。 [3]

1940年2月18日,延安《新華日報》發表專題社論,指出:“唐聚五將軍是‘九一八’後揭起抗日旗幟的民族英雄之一。”

1940年4月10日,國民政府特以1260號褒揚令明令褒揚。

唐聚五將軍為抗戰做出重大貢獻,他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唐聚五將軍後被追認為抗戰烈士,以紀念他為抗戰所做的貢獻和他的愛國精神。懸殊,國軍將士多次衝鋒均失利。血戰中,唐聚五將軍重傷殉國。其部下二百餘官兵,也在戰鬥中全部壯烈犧牲,與唐聚五將軍一同殉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