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疑問,他沒有想過這種情況,道:“那我們來看陳勝吳廣如何準備造反。”
“通俗的來說就是,他們先去占卜認為可以,準備了綢子在上麵寫了陳勝王。”
“把它放在買的魚腹中,士兵在煮的時候得到了魚肚子裡麵的綢子。”
“吳廣又趁著夜色的時候,學習狐狸的叫聲,說大楚興,陳勝王。”
“以上的這些行為,我們有一個通俗的說法,那就是塑造天命。”
“他們這樣的行為和劉邦的斬白蛇,趙匡胤出生時天帶異象一模一樣,都是讓老百姓相信你是與眾不同的人。”
“離譜吧? ”
葉詩琪小聲對著葉楓道:“老哥,你怎麼看。”
葉楓:“好還吧?最起碼說的有道理也有邏輯,現在我到懷疑那個占卜的身份了,能占卜說明有點文化。”
“可能是他配合吧?”
李詩雅一邊道:“我倒覺得寫字可能是人家陳勝在外邊的時候學到的東西。”
“司馬遷也沒有講陳勝這麼些年的經曆,這麼長時間加上陳勝還當了屯長完全可能學會寫字。”
“既然劉邦可以編出斬白蛇的故事,陳勝也可能編出這種東西。”
“更何況當時六國那麼多貴族落魄不堪,完全可能和陳勝結交成為朋友。”
葉楓:“也有道理。”
觀眾:“在當時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是文盲的情況下,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的情況下,他們兩個居然能想出這種方法。”
“不僅會寫字,手上還有綢子這種珍貴物品,還懂得如何塑造天命。”
“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陳勝吳廣他們是第一次農民起義。”
“換句話來說,在他們之前基本上沒有記載這種事情。”
“農民想要怎麼造反?不知道直到有了陳勝吳廣之後才知道要塑造天命。”
“哪怕是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要是不知道曆史上那些人怎麼造反,要能想出這種方法,並且還能實現出來。”
“我覺得我做不到。”
“如果陳勝隻是個農民,他基本不可能有這些東西,隻有一種可能他是貴族後裔才有可能有這些東西。”
“第三,陳勝知道秦朝的法律又懂得利用法律。”
“陳勝對著其他人說,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
“說完法律之後,陳勝又說去勞役的十個人裡麵有六七個人會死。”
“想想,如果陳勝真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是怎麼知道這麼詳細的法律。”
“聽彆人說的,那其他人怎麼不知道。”
“而且他在說出法律之前,先把那些當官的殺死,換句話來說有沒有這條法律是由陳勝來決定。”
“所以陳勝說你們去了也是死,又害怕有些人不相信,又補充了一句,絕大多數去服兵役的那些十個人裡麵死7個。”
“然後又說王侯將相寧有種,留下來陪我們造反吧!迎接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是服兵役的那些人,看著陳勝殺死了領頭人,又和你講法律,說你犯了法去也得死,又說去那裡你差不多也得死。”
“這樣一想,還不如留下來陪他們造反。”
“反正都得死。”
“這裡陳勝就利用了老百姓不懂得法的常識,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試問,以上套路能是一個大字不識,地地道道的普通人能想出來的。”
“不僅想出來,而且立刻開展了行動,這種執行力真是令人佩服。”
“第四點理由,那就是陳勝率領這些人居然能攻下縣城。”
“大家覺得離不離譜,他們的武器是木棒可能有幾把刀,居然能把一個縣城攻下來。”
“曆史上宋朝曾經起義了300多次農民起義,但其中兩百多次的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被縣衙鎮壓了。”
“大家去想一想,陳勝手下是什麼人,衣衫襤褸手上連稱職的兵器都沒有,頂多是路邊撿的木棍。”
“然後去攻打縣城,這就如同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找死。”
“結果,他們居然把縣城攻下來了。”
“守縣城的還是秦朝的士兵,那個毀滅六國的士兵。”
“說實在的,當時隻要縣城有兩個拿著弓箭的士兵就能守得住。”
“隻要朝人群當中射幾箭,殺幾個人他們就一哄而散了。”
“電視劇裡麵的那些古惑仔,拿著刀,拿著狼牙棒。”
“隻要有兩個警察拿著兩把槍,站在這100多號的古惑仔麵前,開槍警告他們,他們不聽直接射殺,古惑仔敢衝嗎?”
而在古代,弓箭的地位不亞於槍是非常有壓迫感的武器。”
“更不要說一個縣城裡麵不可能隻有兩個士兵,相比於起義軍來說士兵的裝備更加精良,鎮壓他們是非常輕鬆。”
“最關鍵的是陳勝起兵造反之後,一路攻打了好幾個縣城,一路高飛猛進沒有遇到一絲阻礙。”
“攻打陳城的時候,陳城的守令都不在,你說巧不巧。”
“這隻能說明一點,那就是六國貴族早就做了大量的情報,知道哪個縣城比較好打。”
“六國貴族的勢力早就滲透進去了縣城,這才能讓陳勝如此簡單的攻下縣城。”
“可以說,這是一場有密謀的起義。”
“六國貴族做了大量的準備就等自己當中的某個人開始起義,隨後大家在一起幫助那個人。”
“所以,我懷疑陳勝可能是貴族後裔。”
“老師,我說完了。”觀眾對著葉楓道。
“啪啪啪。”全場葉楓帶頭鼓掌,全場觀眾也給與對方最熱烈的掌聲,不管對方說的對不對,但聽起來有幾分道理。
思路和口才都不錯。
葉楓回到講台,對著觀眾,道:“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觀點,挺新奇。”
“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攻占縣城這麼簡單,來源於秦朝先進的製度。”
“秦朝是流官製度,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縣令要是外地人來當,底下乾活的人都是本地人,放到太平盛世裡麵這套係統非常不錯。”
“但,隻要手底下的人想要造反,縣令完全沒有任何抵抗能力,非常輕鬆就會被本地人殺死。”
“陳勝吳廣造反之後,天下紛紛響應造反,特彆是原來六國地方殺死縣令的例子非常多。”
“比如,沛縣的縣令也想要造反,當時的蕭何曹參想起來劉邦,想要拉劉邦入夥一起乾。”
“縣令原本同意了,後麵一想不對,劉邦和蕭何,曹參都是地頭蛇可能會聯合起來脫離他的掌控。”
“於是後悔了,想要先控製住蕭何和曹參,結果兩人連夜翻牆去投靠劉邦。”
“劉邦稍微鼓動了一下沛縣老百姓的民心,縣令就被老百姓鬨事殺了。”
“沛縣眾人喜迎劉邦的來到,並且讓劉邦做沛公。”
“為什麼劉邦可以做沛公,沛縣豪強那麼多,比劉邦牛逼的人物也不少。”
“難道真的是劉邦得民心嗎?沛縣豪強和百姓聽著劉邦宣傳的故事,心想這就是天命之子。”
“跟著他,一定可以成就大業。”
“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