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剛才拿老太後當完幌子啊!
都已經把小家夥勸得差不多了,結果……
河沒等著過去,橋塌了?
還是太後這個正主親自派人拆的。
就離譜!
她老人家倒是灑脫,娃不就我,我去就娃。
可……可誰又想過被扔在宮中的,孤零零的朕的感受?
還有……
那些張口規矩,閉口禮儀,動不動就要勸諫的臣子們呢?
這個時候你們倒是站出來說一說,勸一勸啊!
不巧。
諸位大人都在默默打著小算盤,想著怎麼往新衙門裡塞自家親眷、朋友、門生呢。聽到寧壽宮大太監傳話也隻感歎:“到底是太後娘娘一手養大的,感情就是非同尋常。”
“然也。”
“自小帶大,感情深厚是一方麵。再者福襄公主年少機敏,屢立功勞。誰家有這麼個出息孩子,不是入心入骨的疼?”
“是極是極。”
一眾誇獎中,就沒有半句是康熙期盼的阻撓。
倒是剛剛還搖擺不定的小家夥瞬間堅定起來:“烏庫媽媽要去雍親王府麼?哈哈哈,這也太好了吧!皇瑪法,這回您就不用擔心啦~”
“福福跟阿瑪、嫡額娘、額娘與哥哥姐姐弟弟們會好好孝敬烏庫媽媽,讓烏庫媽媽樂不思蜀的!”
咳咳。
眼瞅著皇父眼中希望破滅的雍親王忍笑:“孩子小,難免詞不達意,皇阿瑪勿怪。您放心,皇瑪嬤駕臨兒子府邸,自是兒子全家的榮耀。兒子跟您保證,一定會仔細侍奉她老人家的。”
讓她老人家覺得此間樂,不回宮,回了也要常過來看看。
如此,自家愛女不就能常在府中了?
越想越覺得此計可行的四阿哥微笑,特彆孝順地提出要去寧壽宮接人,而更‘孝順’的固倫福襄公主則表示要去永和宮報喜。
“雖然皇瑪法已經下旨,福福可以不必往永和宮儘孝。但阿瑪當了和碩親王這麼大的喜訊,到底還是該跟親瑪嬤說一聲,讓她也跟著高興高興的。”
[哼!讓她瞧不上阿瑪,現在阿瑪最最爭氣,還不酸得她毛焦火燥?想想那個畫麵,本公主就忍不住想笑。]
咳咳。
再沒想到她突然間來了這麼兩句驚世之語的四阿哥猛咳:“好孩子,你有這份心就已經很難得了。瑪嬤清靜修心,給你十四叔祈福呢,咱們還是彆去打擾了。”
乖,你也少叭叭兩句。
到底百善孝為先。
皇帝都講究個以孝治國的大背景下,人們更推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這點離經叛道的小想法要是被外人得知了,可就真的討不了好去了。
烏那希長長地哦了聲:“這樣啊?那就聽阿瑪的。”
小臉失落,好像很遺憾沒能跟德妃娘娘報告喜訊一樣。實際上知道的都知道,小家夥,這分明就是歎沒能路過順便打擊德妃一下啊!
不過跟雍親王擔心的不一樣,熟知內情的眾人並沒有苛責小家夥的意思,隻覺得德妃的想法有點問題。
當時宮規如此,妃位以下沒有撫養親子的資格。
五阿哥被抱到寧壽宮,大阿哥跟三阿哥還直接養在宮外了呢,耽擱宜妃、惠妃跟榮妃疼愛自己親子了麼?
沒有!
也就是她,不敢跟皇上、跟孝懿皇後與當時的製度強梁,倒遷怒在根本無力決定一切的孩子身上。
還帶厭屋及烏的。
連四福晉都已經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德妃這個當親瑪嬤的卻始終徘徊在門外。
光是這一點,康熙就很難不對她存著幾分芥蒂。
尤其幾度受罰後,德妃應該也是有了幾分猜測。沒少在康熙麵前扮慈母、慈瑪嬤,卻依然聽不見小家夥的心聲。
就更讓康熙認定了她的裝,甚至有些想法想跟老四跟老十四談談。隻是大過年的,十四還在萬裡之外為大清拚命,這才勉強按捺了而已。
哪料他萬般思量,德妃卻隻有一股怒氣呢?
宮中無秘密,而德妃宮中沉浮多年,卻難免有幾個冤家。有些事情,就算她自己不去關注,也會想方設法鑽進她耳朵裡。
尤其能給她添堵的內容。
比如四阿哥受封雍親王,烏那希晉級固倫公主。
小丫頭那叫一個受寵啊,連太後娘娘都為了她不惜屈尊往雍親王府小住。
嘖嘖,這般受寵的皇孫女,大清立國至今也就這麼一個。
可惜德妃無德,跟小家夥不和。不然若是親自教養小家夥,皇上還不得住在永和宮?
誰說不是呢!
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了個親王兒子、固倫公主孫女。
誒,結果爺倆一雙與她處不到一處去。
這簡直殺人誅心有沒有?
氣得德妃幾欲嘔血,當日就傳了太醫。
這邊新晉雍親王四阿哥跟新晉固倫福襄公主烏那希一左一右,把太後娘娘扶上鳳輦。那邊永和宮太監就追到了宮門外,求親王跟公主瞧瞧娘娘去。
瞬間,烏那希跟太後的思緒就同頻了:好端端的,她這是又在整什麼幺蛾子?
烏那希擔心她像之前一樣,以侍疾為名,行折騰人之實。
太後則怕自家乖乖重孫女被折騰。
沒等四阿哥看過來,她就先開了口:“既然如此,老四你去永和宮瞧瞧吧,讓烏那希帶哀家往雍親王府,晚膳前回來即可。”
不僅如此,她還命四阿哥帶上了自己的專屬太醫,讓他給德妃好好看看。
那小態度,連烏那希都忍不住給自家親瑪嬤點蠟:[阿彌陀佛,她最好是真病得不輕。否則……]
[那笑話可就鬨大了!]
[不過……不是說太後一直跟著皇帝腳步走,以皇帝的意誌為意誌。最多是對自己親手養的五阿哥跟五公主多了幾分寵溺,連帶著對宜妃和德妃有幾分香火情嗎?]
[但實際上,不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沒看出來她對德妃有多好哇!這現實也跟相關史料差的太多了吧?]
太後:……
有沒有可能原本,哀家的確對德妃有幾分看顧。結果卻發現這人有點表裡不一,嘴上各種慈母,實際上卻連對繈褓裡的孩子都吝嗇善意呢?
然後順著這條線一捋,太後娘娘整個對後宮諸妃的印象都顛覆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