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上禦田鍬身處五牙船上憑著居高臨下的優勢,清楚看到了岸邊的一切。
唐軍不過千餘人,千餘人當中騎兵至多不過四百。
但僅僅這不過千餘人奔騰起來的氣勢,卻仿佛能摧破富嶽山一般。
犬上禦田鍬流連於唐長安的繁華,沉醉於那些將士能執酋獻俘的聲威,沉浸於番人作奴不敢怒的驕矜。
但此刻眼見這千餘赤衣唐軍猶如佛門業火朝著飛鳥燃燒,這副燎原之勢讓犬上禦田鍬戰栗起來,打從心底明白了自己為何心心念念想要入得唐籍奉長安為故鄉。
心中的些許芥蒂仿佛被一刀砍去,頓時消失再也不見。
心急之下犬上禦田鍬甚至來不及請求下船,乾脆仗著會水直接翻身跳了下去,讓在岸邊目送李世積離開的劉仁軌驚詫莫名。
遣人將這倭使撈了起來後,遙遙便聽到這人在那裡大喊:
“劉將軍,臣下雖為國公獻飛鳥圖,然輿圖所示終究不準。”
“臣下請為國公帶路!臣下識得蘇我氏貴人!臣下願立功啊!”
犬上禦田鍬無馬,這些肺腑之言李世積自然聽不到。
在船上時他已經根據倭人的獻圖與親兵研究過這飛鳥。
或是因為深居倭島內裡的緣故,而且有重重地利,兼之這倭島的平坦地形分外珍貴,故而此地並未鑄城牆塢堡一類的麻煩事物。
倭國大王與各家勳貴根據自己所占據的土地方位居住,流民奴仆圍繞勳貴生活,最終這些以勳貴名姓所圍繞的一個個聚居點,共同構成了整個飛鳥。
而其中連成一片的平坦田地,也給唐軍斥候策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不需要特意吩咐,斥候當中的伍長已經帶著麾下輕騎各自按照事先約定好的方向搜索了過去。
李世積則是緩緩驅動著戰馬與本陣一起,不急不緩朝著這飛鳥以南行軍。
根據倭使提供的情報,蘇我氏如今在這裡備受尊崇,飛鳥以南土地最為肥沃平坦,且還有兩條河流灌溉,極為豐饒,均為蘇我氏之私田。
他看到一個個在大唐很難被稱為“人”的活物,身上掛著一些不知是樹葉還是綁起來的乾草一樣的東西,似是為了禦寒。
他們蓬頭垢麵身材矮小,一個個用簡陋的木片或雙手,在眼下這十二月依然還儘力在田中刨土,似是想要找一些吃的。
看到唐軍卷了過來,他們也隻是停下手中活計,一個個呆愣抬頭,一言不發與行進的唐軍相互瞪視。
途中偶爾會有一些與這些民奴有彆的倭人,見到唐軍或大叫著嗚嗚糟糟的話語攔在前麵,或一言不發反身逃竄。
攔路的皆儘射殺,逃走的李世積不管不問,隻是又下令:
“且慢一些。”
騎在高頭大馬上,李世積從胸前掏出千步鏡極目遠眺看得更加清楚。
他眼見著那些似豪奴的倭人反身皆逃進了遠方一座富麗堂皇的巨莊,隨後這座莊子開始沸騰起來,不斷有人進出奔走,皆指指點點朝著他這邊。
繼續前行,那些先前似乳燕投林散出來的斥候一個個如倦鳥歸巢一般,紛紛回到隊伍,也將李世積手上那副簡陋的輿圖補充得愈發完整。
等到最後一伍斥候歸隊,那蘇我氏擁聚起來的私兵也堪稱是近在眼前。
此時李世積倒是覺得此前那倭使似乎並未誇大,畢竟單單眼前便已經聚起來了萬餘人,根據斥候的回報這般巨莊在後麵至少還有三座。
即便身高不足唐軍,武器不如唐軍,甲胄可稱沒有,但萬餘人聚在一起也堪稱無邊無際,使得身處其中的倭人底氣空前足了起來。
一個似是頭領的人騎著一匹矮馬出列,明明人矮馬矮的情況下,一番嘰裡呱啦的話語卻講出了趾高氣昂的感覺。
李世積聽不懂,但能清楚看到這倭將身後的人開始一個接一個的歡呼起來仿佛如怒濤一般,竟隱隱有了三分駭人之感。
但唐軍根本不吃這一套,作為經曆過隋末之亂的老將,而且不少士卒有過與夜襲定襄與那突厥人臨陣搏命的經曆,故而一個個臉上反而泛起了毫不掩飾的輕蔑之色。
好在,他們終於等到了自家將軍的下令。
“聒噪!”李世積神色如寒冰,語言的差異以及對方不知死活的態度,讓他徹底失去了與對方言語溝通的興趣,唯餘下心中冒起的一股無名之火。
戰馬止步,李世積抬起了手中的長槊前指下壓,發出了進攻的信號。
不過千餘人的隊伍,不需要將官下令,唐軍健兒順勢按照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用弩箭告知對方戰爭已然開始。
六百餘步軍分三列起弩,前端略微上抬,對著對麵那無邊無際的人潮扣動機括。
戰場上沒人會有興趣看自己弩箭是否立功,第一列軍弩射出之後便蹲了下來重新上弦,好讓身後的弩兵得以繼續潑灑弩矢,隨後再蹲下上弦讓第三列出手,如此循環往複。
六百餘人射出的弩箭頓時讓倭軍倒了一小片,但這對於萬餘人的隊伍來說幾不可見,最前方的倭將見勢不妙早已退了回去,藏在陣中也催促著下令,但直至第一列的唐軍已第四次上弩,方才看到對麵的倭人推搡著衝了過來,而且口中依然還在聲嘶力竭的喊著不知名的話語。
但這些對唐軍來說全然無用,即使那倭人離第一列已僅百餘步,但他們依然有條不紊的上弦、端弩、起身、射出。
直至倭人迫近至四十餘步,第一列一直冷眼觀察戰場的軍官方才吼出了短促的命令:
“棄弩!”
“棄弩!”
這條命令經過士卒口口大喝相傳,一時間反倒撕碎了最前方倭人的心神,讓他們步伐短暫的滯了一下。
後方“鶴立雞群”的騎馬倭將看得清楚,那些此前無情收割著他家私奴的珍貴器具,被這些人無情的扔在了腳下,這頓時讓他極為心疼,顧不得此時在戰場上直接用倭語大喊道:
“把那神物撿回來不要踩碎了!”
生長在這裡的人自是沒有戰爭的概念的,豪奴第一時間將這個命令叱罵著傳達了下去,結果在前方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但唐軍不管這些,棄弩隻能算半條命令,實際上所有唐軍在棄弩之後就伸手握住了在戰前就插在麵前的刀柄。
直至此時,後半條軍令才經過袍澤之口傳了過來:
“橫刀!”
“橫刀!”